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星爺主演的《鹿鼎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誤打誤撞中遇到了“天地會”

的人,然後就此加入天地會組織中,然後一系列的進行一系列的搞笑劇情。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反清復明”為什麼要反清復明,一般改朝換代中不都是比較順利,為什麼一到清就發生這種事情。

在明朝末年整個人間都不太平,有內憂外患的原因,先是有天災的發生,導致吃都成問題,然後加上當朝皇帝是個昏君,就開始有人揭竿起義,這是內憂。虎視眈眈的金朝不斷出兵進攻邊境,這是外患。不堪重負之下明朝滅亡,清朝接過玉璽。

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明朝滅亡

沒過多久民間就開始出現“反清復明”的聲音,很多認知都是清朝比明朝爛,但是爛在哪裡,為什麼能夠比明朝還爛。

明朝末年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而起義的背景歷史上農民起義的背景都是與階級壓迫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明朝末年農民主要和是所謂的貴族矛盾比較僵硬。當時福王朱常洵想在洛陽修建王府,花費了二十八萬白銀連蒙帶騙拿了四萬頃良田,還不斷吞併其他人田地,不僅如此,出現了天災不捨得拿錢出來賑災。

地方豪強不斷佔據良田,橫徵霸斂。皇帝也是一個十足昏君,不斷加強賦稅徭役,為了應付軍費開支不斷加收,加速矛盾激化

最終換來的是王二、李自成等眾人起義,將明朝扳倒。最後就是一群起義軍對陣滿清。奈何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和戰略性的失誤,

以起義軍失敗,清軍勝利而告終

滿清入關之後才發現事情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清軍入關之後,統治者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的野蠻政策,激起了各民族“反清復明”的鬥爭。

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思想的形成

清代各種“反清復明”的反抗者都有一個思想信仰門教,而且幾乎都是紮根在傳統農業中,很大程度是反應生產者的願望,這些秘密教門反抗清朝統治的鬥爭,從清初以來就一直未曾間斷過。從清朝喊出“反清復明”口號的人中可以看出一點,繼承歷史上“借前代反當代”為號召的做法;同時借用民間文化因素尤其是順口溜作為宣傳工具。

借用前代來反當代是歷史以來很多人的做法和手段,在兩漢之際王莽就是如此,元朝蒙古族入侵中原的時候元代農民起義也是打著宋朝的旗號,“重開大宋之天”

到了清朝又是滿族成為皇帝,當時以漢族為主的人肯定是不服,借用這個思想和通俗的語句在各個地區開始拉仇恨,同時清朝的行為和舉動也是推波助瀾的條件之一。這就造成了從清初到後面就一直存在的情況。

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反清復明遍地開花

  • 丁七爺、米喇印、丁國棟

在反清的過程中有一個地區的人民非常兇猛,那就是洮岷地區,大致地區是如今的甘肅甘南地區的臨潭縣和定西地區的岷縣。位處於青藏地區東北邊緣,西秦嶺西端,甘肅南部。這一片區域的人對於明朝有比較深厚的感情,把明朝保衛戰當成了自己神聖的職責。

在朱元璋時期為了平定當地的叛亂,就讓回族大將軍沐英率軍討伐,平定之後就讓一些將士留下來駐守,保衛邊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安定下來,明朝還讓回族將士獨立編營,即是開江山的人,也是守江山的人,明朝滅亡之後洮州的回族在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

隨著滿清的入關,滿族人瘋狂的佔據土地,大肆屠掠,並推行民族不平等、壓迫的野蠻措施,給很多人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傷痕,讓這裡的人更加懷念明王朝,聽到其他地區開始反抗,聲勢浩大,

在洮州回族英雄丁嘉升人稱丁七爺開始起義。並且還發動和領導了岷州回民的起義,與米喇印和丁國棟的起義遙相呼應,拉開了洮岷歷史上反清復明的序幕。

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 爆發原因

清軍頒發

“剃髮令”的時候聶政王多爾袞下詔說:“這凡不剃頭的,該管地方官並家長、鄉守、地保、鄰佑”均加治罪。”而且要從軍中開始,這一極端的方式直接讓甘肅降清各民族將士引起不滿,

米喇印對丁國棟說:清廷也太強人所難了,我們與其在頭頂拖一條豬尾巴,讓人笑話,還不如殊死一搏。丁國棟也深有同感,於是二人密謀起義。順治五年三月,米喇印、丁國棟覺得時機已到,即刻發兵。在甘肅地區直接發動起義,趁熱打鐵之下直接控制河西走廊。

另外一邊丁嘉升看到此情景之後也發動起義,先殺死了地方官,搗毀衙門,奪取官庫以資軍餉,隨後急速南下到達岷州,奪取岷州之後勢力似乎達到巔峰,心中很有可能想的是等待米喇印、丁國棟大軍的到來,準備匯合,策動秦隴大地回民起義,聯手恢復大明江山。

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 結局

可惜因為跟之前的侷限性和敵人的強大一樣還是以失敗而告終,查清軍入關後開拓疆域的歷史可知,清軍是踩著各民族人民的頭顱,踏著無辜百姓的鮮血走過佔領的每一寸土地的,在這樣殘酷的鎮壓和野蠻的統治下人民的反抗是必然的,清軍所到之處一片反抗聲。

丁嘉升、米喇印、丁國棟的起義不帶有狹隘的民族主義,不是丹丹一個回族民族的起義,而是不堪忍受清朝帶來的殘酷統治,隊伍中有漢、回、藏等不同民族的人,為的只是一個理想,心中的一個執念。

明朝末年很多人揭竿起義,為什麼後來又要“反清復明”?

歸納

這也是清朝被稱為最爛朝代的原因之一,內亂的消耗遠遠大於對外。在封建壓迫和百姓壓迫的雙重壓迫之下到達極點,隨後清朝對外如此軟弱很大程度是因為內部不穩定,清朝的皇帝時時刻刻都在擔心這個位置的安全,每一次轟開大門都擔心起義軍和西方的聯合會威脅皇權,所以每一次都屈服。

很多“反清復明”的人也許真的不是想要真正恢復大明,只是想不能讓這幫人將中原大地踐踏成這樣。他們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神州大地之上遭到不平等對待的心聲用行動表達出來。

這就是清朝,這就是爛到地裡的清朝。

發現歷史,改變自己,關注 一起研究分析更多精彩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