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七軍團有尋淮洲和粟裕兩個軍事天才,為什麼仗打得不理想呢?

尋淮洲和粟裕,兩人一個參加的是秋收起義,另一個參加的是南昌起義。最後,兩人都上了井岡山,都跟隨毛澤東、朱德學習打仗。尋淮洲和粟裕在軍事上都是悟性極高之人,甚至可以說是軍事上的天才。

尋淮洲在與敵作戰中屢立奇功,曾創造過1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1個精銳團、潰敵兩個營的記錄。他因戰功升遷很快,1933年11月,21歲的尋淮洲即被任命為紅七軍團軍團長,是紅軍幾大軍團當中最年輕的軍團長,甚至比號稱“紅軍之鷹”的林彪還要年輕。

紅七軍團有尋淮洲和粟裕兩個軍事天才,為什麼仗打得不理想呢?

粟裕也是累立戰功。特別是七溪嶺戰鬥,被譽為“青年戰術家”的粟裕,曾創造過9個人俘敵上百人的奇蹟。成立紅七軍團後,粟裕任參謀長,與軍團長尋淮洲搭班子共事,二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這樣兩個極具軍事才能的將領,為何在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征程當中,所打的仗不怎麼理想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儘管尋淮洲和粟裕一個是軍團長、一個是參謀長,但實際上他們在軍事上沒有最後的決定權和話語權。

據《粟裕戰爭回憶錄》記載:當時,中革軍委給紅7軍團派來一箇中央代表,他叫曾洪易。紅七軍團自踏上北上抗日先遣隊征程開始,“大權一直把持在中央代表曾洪易和政委樂少華手中。曾、樂兩人“對紅軍中從基層成長起來的有實戰經驗和領導水平的幹部,採取排斥和不信任態度”。這樣一來,尋淮洲在軍事上的決策力和話語權就大大打了折扣。而粟裕作為參謀長,居然連軍事委員會成員都不是,更談不上什麼話語權了。

關鍵是曾洪易、樂少華對軍事上實在是外行。而外行還偏要顯示權威,強行干涉制約內行。粟裕這樣回憶說:樂少華“對行軍作戰都要指手畫腳瞎指揮,有時軍團長剛下命令部隊展開,樂少華則要部隊撤下來,使下級指揮員無所適從”。

粟裕深為軍團長尋淮洲鳴不平。他認為,尋淮洲作為軍事上的一把手,“卻無法行使軍事指揮權”。這樣下去,仗根本沒法正常順利指揮。更為遺憾的是,紅七軍團的兩個軍政主官,隨著時間的推移,矛盾是越來越大,甚至到了“一開會就吵架,天天如此,幾乎造成指揮上的癱瘓”。

紅七軍團有尋淮洲和粟裕兩個軍事天才,為什麼仗打得不理想呢?

指揮是“龍頭”、是核心、是關鍵。紅七軍團這樣的一個指揮現狀,很難形成整體合力聚焦到指揮打仗上去。特別是尋淮洲、粟裕兩個軍事上的負責人,因沒有決定權、話語權,使得他們的軍事天賦不但發揮不了,甚至基本上都給內耗和泯滅掉了。

特別是粟裕,夾在三個人之間,更是艱難。儘管他也提出了許多正確主張,甚至得到了中下層幹部的廣泛擁護,但卻“根本得不到曾洪易、樂少華重視”。加上他在軍事上贊成尋淮洲的主張,“出於公心,維護軍團長尋淮洲的權威”。因此,樂少華對粟裕非常不滿,甚至訓斥粟裕是“反對政治委員制度的危險分子”,還一度“揚言要撤粟裕的職”。對此,一向平易溫和的粟裕,都實在忍不住抗議說:“你還沒有資格撤我的職”。

作為參謀長,粟裕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盡心盡職。每次提出建議和方案後,“送給曾洪易、尋淮洲、樂少華,等三個人簽名蓋章都同意後再去組織實施”。

眾所周知,指揮需要集智聚力,需要決斷果斷,需要主動性創造性。而紅七軍團領導班子之現狀,即使尋淮洲、粟裕再有軍事天賦,也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感,也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之感。所以,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一路征程下來,儘管也打了一些勝仗,但總體來說並不理想,是有深一層原因的。

紅七軍團有尋淮洲和粟裕兩個軍事天才,為什麼仗打得不理想呢?

主要參考文獻:《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傳》《尋淮洲將軍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