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開宗明義地講,我看空特斯拉的股價,也對特斯拉當前的定價策略保持謹慎態度,所以可以大致理解為我是特斯拉的“空方”。

這次國產特斯拉Model 3長續航版的上市,從價格層面來講,33.905萬元的定價(補貼後)顯然是有競爭力的。但是不是這款產品就十足有競爭力並帶領特斯拉打出一番新天地呢?這個又需要分三頭說,包括產品、特斯拉自身,以及競品層面。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產品層面:增加高配不一定拉昇銷量,更可能內部轉化

之前國產標準續航版定價在29.905萬元(補貼後),著實拉昇了一波銷量。所以我們看到3月份預估的特斯拉Model 3銷量超過了1萬輛,在滿屏負增長的中國車市中一枝獨秀。很多特斯拉粉絲理所當然的認為,如果標準續航版能夠有一萬輛的銷量,那麼長續航版上市以後在此基礎上銷量那不就得翻倍?不過,顯然這種邏輯有一些問題。

標準續航版的Model 3帶動的是第一波對特斯拉有傾向的買家。對於這波買家來說,他們之所以買標準續航,並不是因為這款車進入了30萬元價格區間,而是因為特斯拉首批只交付標準續航而已。對於願意花30萬元買車的消費者來說,34萬元和29.9萬元並沒有太大區別,他們並不會因為4萬元的差價就認為400公里級別的續航更划算。

所以,當特斯拉推出33.9萬元的長續航後驅版本之後,特斯拉的買家們會第一時間全數轉到長續航版。這就好像是一款傳統燃油車某個中配賣好了之後,並不意味著推出高配車型就能夠將銷量翻番,選擇這款車的買家大多會在這個車型裡面內部轉化。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當然,單純從產品本身來說,33.9萬元的長續航後驅版還是很有競爭力。主要原因是和“傳統燃油車低中高配的區別主要是在科技和舒適配置”相比,動力是可以妥協的,而電動車有一個無法妥協的區別就是續航里程。

以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和長續航後驅版為例,長續航版接近200公里的續航里程提升,滿足了更廣泛的使用場景,即便這種長續航的需求頻率不高,但這是無法通過後期升級解決的,

所以用增加10%的購買成本實現接近50%的局部性能提升,對於高端消費者來說是毫不遲疑的選擇。更何況長續航後驅版本還有配置和內飾的提升,相當於“買贈”。因此,以30萬元豪華中型車市場差不多總體月銷4、5萬輛的規模來看,特斯拉搶到1萬輛已經是足夠大的份額,很大程度來看也是處於“飽和態”,所以新增車型主要是內部轉化。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企業層面:補貼是達摩克利斯之劍

從Model 3的生命週期來看,在補貼不變的前提下,Model 3長續航後驅版必然會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對特斯拉自身來說也是利潤更高的車型,它必然是特斯拉的銷量主力。

之前特斯拉銷售一直向消費者強調“長續航版推出時間至少都要在2020年年底”,甚至之前埃隆·馬斯克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上海工廠主要生產標準續航版車型,長續航和高性能版車型都還會在美國生產”。可是特斯拉顯然加快了進度,在3月份就申報了長續航車型,然後4月初就發佈了價格。

特斯拉加快產品投放進度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標準續航版訂單數量超過想象,說明中國消費者對價格不敏感,因此趕緊投放高價位車型來拉高利潤率;第二,全球疫情的加劇,使得二季度的交付量必須依靠中國市場,所以投放新款車型有利於銷量提升;第三,中國新能源車補貼已經明確會延續到今年年底不退坡,加速上市可以贏得更多的補貼機會。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此外,對特斯拉還有一個不穩定因素在於,根據最新的消息“將取消30萬元以上新能源車的補貼”,那麼已經上市的長續航版還有望抓住最後的關門機會。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特斯拉提速國產長續航版Model 3的投放,儘快收單、加速交付的原因。

實際上,特斯拉應該是預期到標準續航版目前的價格其實不具備競爭優勢——否則也不會有傳言說特斯拉還有20%的降低成本空間——因此以10%的價差推出續航性能提升50%的車型也是計劃中的事情。可是讓特斯拉意外的是,標準續航版在中國市場的熱度頗高,所以現在轉化長續航版是一個機會,能夠獲取更高的單車收益,趕上最後一波補貼。另一方面即便現在丟掉了標準續航版的用戶也不可惜——接下來把標準續航版電池全面國產後降價到25萬元自然就有了競爭力,同時也可以重新爭取到30萬元以下新能源車的補貼。

對於追逐補貼的特斯拉來說,在手上僅有的牌就是Model 3和Model Y的各種派生車型,什麼時候出什麼牌,最大的引導就是看國內新能源補貼的走勢。

只是,這也無異於達摩克利斯之劍,比如長續航版的交付時間不一定在上半年,那麼很可能這款定價30萬元以上的車型就無法享受到2萬元多的補貼,那最終價格要上漲到36萬元的話,國產長續航版Model 3的性價比優勢也就蕩然無存了。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一旦新的補貼政策出爐之後,特斯拉的“超低價”標準續航版估計也會上線——去掉AP功能,換上國產磷酸鐵鋰電池,定價再拉低到25萬元,這對於首批國產買家來說估計又要再嚎一次了。

競品層面:影響國內造車新勢力的生死

不管後續特斯拉什麼時候交付Model 3長續航版,但是對於蔚來、小鵬、拜騰這些造車新勢力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影響。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這一批選擇特斯拉的車主,很大程度上也並不是特斯拉的堅定支持者,只能說是“電動車嚐鮮者”。比如今年以來,特斯拉先是推出了標準續航版,然後很多人看到之後下了訂單;隨後蔚來發動營銷攻勢,利用豪華感、SUV大空間,以及最近分拆NP功能,把ES6和Model 3的價值差異幾乎抹平,從特斯拉手裡搶回了買家;這次特斯拉推出長續航版,很多消費者又從蔚來ES6轉到了特斯拉......

所以,看上去,目前的電動車市場並沒有什麼“品牌忠誠度”,更多像是追逐IT產品的性價比指數而已。唯一的變化是,各家電動車企業不斷讓這個性價比刻度變得越來越清晰,例如現在特斯拉給出的新標準是33萬元、續航600公里+、帶AP輔助駕駛,以及全新一代電動車的架構。

34萬的長續航版不能讓Model 3銷量翻倍,但能將對手逼進死角

這顯然就是一個實打實的上限,不管最後特斯拉是不是能夠以這個價格交付,但是無論是蔚來ES6還是小鵬P7都不可能在長續航版的定價上超過35萬元。因為特斯拉的價格對消費者來說就是錨定價格,比它貴的性價比沒有它高,性價比更高的車型續航不一定比它長。

這也就造成了追趕者的“克魯格曼不可能三角”,性價比、續航能力、單車利潤三者不可能同時達到——如果同樣長續航、高性價比,這必然造成新勢力們不能賺錢;如果要賺錢那就只能長續航或者性價比二選一。最終的結果是,所有人都去選擇特斯拉了。

換句話說,特斯拉此次的先手確實非常厲害,即便最後不能第一時間交付,但也拖慢了競爭對手的發展速度。對蔚來或者小鵬們而言,現在關心的早已經不是要怎麼破局,現在唯一的共同想法就是,必須要先活下去。

文|JackieLXX

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