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洪秀全便躲在天王府逍遙快活,身邊光是年輕的女官就有近兩千人。當時,把持朝政的楊秀清,勢力膨脹,曾逼洪秀全封其為“萬歲”。結果,楊秀清非旦未能扳倒洪秀全,反倒被洪秀全給剷除了。那麼,這其中又有什麼玄妙之處呢?

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最初的主要領導共有六人,他們分別是洪秀全、馮雲山、蕭朝貴、楊秀清、韋昌輝和石達開。這六人當中,洪秀全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最高領導者,但也並不意味著,他的地位就不容撼動。

洪秀全原本是個沒落的秀才,曾先後多次落榜,抑鬱之際還險些因病喪命。不過,躺在病榻上的洪秀全,卻對西方的基督教有了濃厚的興趣。就這樣,並沒有什麼過人之處洪秀全,陰差陽錯地成了拜上帝教的創立者。

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歷朝歷代,尤其是王朝後期,爆發起義都算不上什麼新奇的事件。清朝後期的太平天國運動,也是如此。只是,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也有著一定的特別之處——利用了宗教作為宣傳手段。

在拜上帝教成立早期,除了洪秀全以外,還有三個人不容小覷,那就是馮雲山、蕭朝貴和楊秀清。

馮雲山是最早追隨洪秀全的人物,曾為拜上帝教的傳播立下大功;而蕭朝貴與楊秀清,是趁馮雲山被捕期間發跡的,兩人分別假借代天父、天兄傳言的方式,獲得了信眾的支持。

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可以說,在拜上帝教的創立階段,洪秀全之下便有馮雲山、蕭朝貴和楊秀清三位影響較大的同盟者,而除了這三人以外,另有韋昌輝和石達開。

隨著拜上帝教和太平軍的壯大,勢必會出現政權奪勢。與此同時,作為最高領導者的洪秀全,也勢必要鞏固自己的地位。為了防止馮雲山勢力過於龐大,洪秀全開始提拔楊秀清。

洪秀全是一個精通權謀的人,也深諳馭人之術。在自稱天王以後,洪秀全又封了五個人,分別為東王楊秀清、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

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天王下另封五王,可其餘四王卻均要受到東王楊秀清的節制。說白了,洪秀全將原本地位不高的楊秀清,提拔到了馮雲山前面。這樣一來,馮雲山自然不滿,而蕭朝貴也不太舒服,可兩人的怨氣卻多半集中在了楊秀清身上。

經過永安封王,在洪秀全之下,形成了馮雲山、蕭朝貴與楊秀清三人之間的制衡。太平天國統治階層的權勢也實現了第一次劃分:以天王洪秀全最高,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次之,韋昌輝、石達開又次之。

然而令洪秀全沒有想到的是,此後馮雲山和蕭朝貴先後戰死,楊秀清失去了牽制,勢力迅速膨脹。這一點,使得太平天國高層勢必要重新調整。權力的轉移必然伴隨著流血犧牲,但在矛盾爆發前,卻會顯得異常平靜。

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定都南京後,洪秀全躲在天王府逍遙快活,但卻一直密切關注著楊秀清的動向;二號人物楊秀清,失去了馮雲山和蕭朝貴的牽制,自然也就顯得肆無忌憚了。

儘管關於太平天國內部黨爭的史料不多,但能夠肯定的是,楊秀清並不滿足於做東王、稱千歲,而是想著要與洪秀全平起平坐,覬覦萬歲的頭銜。

最初,洪秀全一直隱忍。畢竟,太平天國還離不開楊秀清這班骨幹。因此,他想著再次提拔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又籠絡之前的心腹秦日綱,封他為燕王。

洪秀全在分工時,以東王楊秀清總理軍政,卻不給他兵權,以北王韋昌輝作為防守天京的核心領導,又派出翼王石達開令重兵在外,希望藉此來權衡楊秀清。

然而,楊秀清卻並不滿足這一點,屢次用假借代天父傳言的手段,來為排斥異己和謀權奪勢。最終,反而是洪秀全先下手為強,率先剷除了楊秀清。

1856年,在洪秀全的授意下,韋昌輝和秦日綱率精兵潛回天京,對東王府發動突然襲擊。結果,楊秀清當場被殺,隨後東王府也被血洗。

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那麼,楊秀清是否具備先下手為強的能力呢?

其實,通過前文的分析,大家已經能夠清楚的瞭解到,東王楊秀清其實並不具備與洪秀全抗衡的能力。

首先,洪秀全自創立拜上帝教開始,便已經深諳權謀,一直防止自己的權力被竊取,無論早期對馮雲山,還是後來對楊秀清,皆是如此;

其次,楊秀清雖然主持著軍政事務,卻早已被架空,軍權在韋昌輝、石達開等人手中,即便他除掉了洪秀全,也成不了新的天王;

再者,從天京變亂的結果來看,即便是手握重兵的韋昌輝,也是輕易被洪秀全剷除了,足以見得洪秀全才是掌握天平天國大權的人。

楊秀清如果對洪秀全先下手為強,太平天國會如何?

所以,歷史上的楊秀清雖然看起來權勢通天,卻終究不具備剷除洪秀全,並取而代之的可能。即便他真的先下手為強,做掉了洪秀全,也勢必會被韋昌輝和石達開所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