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新解: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怎麼解釋?

簡要

這章講的是,看一個人就看他的志向。我們看別人是看人家的志向,那人家看我們呢?當然也是看志向。所以,這章是要告訴我們,做人要先立志向。那要立什麼樣的志向呢?第一章講的是道的思想,大道的總規律,而這種規律是通過賢人君子來體現的。第二章又講了賢人君子分為俊、豪、傑三種人。其實本章就是想告訴我們,做人就要立志成為賢人君子。怎麼成為賢人君子呢?只要依照本章進行立志修身,就可以成為賢人君子。

素書新解: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怎麼解釋?

一人立志,萬夫莫敵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普通的解釋

禳,祭祀,祈禳,謂祭祀除災疫。抑制非分之想,排除邪惡念頭,便不必向鬼神祭祀禱告就可消除自身的過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既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想要免除自身過錯,必須壓抑那些放僻邪侈的非理之為,減損妨國害民的不義之惡。每個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與自我進行著思想鬥爭。世俗的誘惑、內心的貪婪、人性的自私,都可以侵蝕人的靈魂,使人墮入深淵。最強大的人不是打敗別人的人,而是能戰勝自己的人,所以老子說“自勝者強”。

素書新解: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怎麼解釋?

相關典故

從我國古代的經典裡都能發現對知錯就改這種自我成長行為的推崇和讚揚。《周易》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意思是說,見了善行就追隨、有了過錯就改正。《論語》雲:“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意思是說,有過錯卻不加以改正,這才是真正的過錯。李靚的《易論第九》中寫道:“過而不能知,是不智;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意思是說,有了錯誤而不知道有錯,是不明智的表現;知道了自己的錯誤而不改正,是缺乏勇氣的表現。《中庸》雲:“知恥近乎勇。”意思是說,知道羞恥就接近勇敢了。

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趙盾、士季等對他進諫。靈公表示知錯了,願意改正。士季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善奠大焉。”意思是說,這世界任何人都會有過錯,錯並不可怕,只要知錯能改,就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素書新解: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怎麼解釋?

立志自拔於流俗

清代名臣曾國藩青年時期,初入京城,好色貪玩,後發誓要做聖人,為了避免花衡柳巷的誘惑,他自己規定,晚不出門,並培養了一個好習慣,就是每天在日記中檢討自己的不足與過錯,說了什麼錯話、辦了什麼錯事、動過什麼邪念,都要一一記錄下來,並且提出改正的措施與方法。《中論》說:知道錯了而不改就是沒心,也反省自己的錯誤但還是不改,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既沒心,也失去了根本的人,禍患就不遠了。如果我們都能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省自己,改正自己,摒棄邪惡不良的念頭,培養真善美的情思,達到“人到無求品自高”的境界,那麼,任何災禍不用去祈禱,都將自行消失。

子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富貴,功名,利祿,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誘惑無處不在。人都喜歡富貴而厭惡貧賤。然而富貴的求取、貧賤的擺脫,都應該經由正道。君子所應走的正道是什麼呢?孔子說是“仁”,仁是道的其中一個維次,是賢人君子的品質。

素書新解: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怎麼解釋?

黃石公深意

而要成為一個賢人君子不僅要絕嗜禁慾,還要能抑制抵抗的住自己的貪念和外面的誘惑,時刻反省自己的不足,立志修身,做個正能量的人,這樣就不會上當,不會有損失和過錯。賢人君子更是因為肩負人生使命,立下大志,清楚地認識到應該放下自己,自己什麼都不是,做到不考慮自己的無我之境,純純粹粹做一個正能量的人。所以會帶著使命放下自己,反省、懺悔,非和惡這樣的念頭自然都不存在。

所以,一個人有了這樣那樣的壞習慣,就要先改掉了。不僅要改掉,還要修身,讓自己養成好習慣,控制自己犯錯。一個人為什麼不控制自己犯錯呢?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在哪,看不到這些是是非非對他的影響,更看不到修身對他的重要性。當立志修身後,發現人生還可以這麼有意義,就會覺得這些嗜好和壞習慣沒有一點意義,還有損自己聖賢形象。


精簡提煉:

  • 抑,是控制,是抵抗;損,是減少。
  • 低維度的人就特別多的是是非非。
  • 基礎維度的人是去抵抗,去控制那些是是非非。
  • 高維的人,就是我連是是非非的念頭都不會有,因為我有志向。
  • 更高維的人,我不僅沒有這些是是非非的念頭,我的日常就是以人為本,成就他人,幫助更多的人成為高維的人,讓更多的人沒有這些是是非非。這是我的常態,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而為之。
素書新解:第三章求人之志章“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怎麼解釋?


大家對“抑非損惡,所以禳過。”這句話是怎麼理解的呢?歡迎大家留下您的不同觀點,也可以提出您的問題,我看到都會回覆,我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