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護理小白是如何煉成的

作為一個護理界的小白,我是沒有底氣去談論或教別人如何撰寫SCI的,畢竟這是護理專家們才有能力駕馭的話題。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只想娓娓道來我是怎麼樣撰寫和發表兩篇SCI的,這其中肯定會有很多錯誤,但只是我走的一些彎路吧,因為我也只是處在摸索階段,不知道什麼是正確或者標準答案,所以如果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和技巧,也歡迎進一步交流。


SCI,護理小白是如何煉成的


我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畢業的護理碩士(說實話我也十分忐忑,不知道在繁重的臨床工作中,自己以後會不會就寫不出文章了),目前撰寫和發表了兩篇SCI,均是一次錄用,投的護理類的期刊,目前尚無退稿經歷,當然只是因為寫的文章太少,所以才沒有被拒稿。寫得多了,拒稿也就在所難免了。接下來就談談我整個寫作的心路歷程。

關於SCI寫作動機與選題

說實話寫SCI 並不是我的一個目標,我也沒有把它當成一個階段性任務來完成。只是單純因為被別人拒絕了,然後別人第二天大張旗鼓宣傳SCI被接收了,所以我就化悲痛為力量,僅此而已。不管怎樣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動機支撐你才行,或為職稱晉升、為申請博士、為向優秀的人看齊,不然在整個過程中你會遇到無數的困難,也會有無數個想要放棄的理由。很多時候我們會在選題環節就很糾結,畢竟寫SCI太強調創新性了。但是創新性有時候很難把握了,我的第二篇英文就是被某中文拒稿了(說創新性不夠),所以才改投國外雜誌的(說Provide great value to...)。我覺得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追求那些高大上前無古人的idea也是不現實的,在做某個研究或寫某篇文章之前,發自內心的問問自己到底有沒有必要?任何選題都源於臨床,發現臨床問題,解決臨床問題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早在一年半之前我就有一個想法在臨床上做個質性研究,但是至今仍然沒有做。但其實一年半的時間就足夠我去實施這樣一個研究了。在糾結做一件事情有沒有必要的時候,糾結本身有時候比做這件事情的時間成本還要大,所以在不知道答案的時候,大膽去做就好,最後就算是不盡人意的結果,總比沒有答案的好,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收穫的。

選定目標雜誌

可能大家會覺得很奇怪,怎麼論文都還沒有寫就開始選雜誌了。這是之前在一個公眾號上看到的,我當時我也覺得挺難以理解的,但是投了兩篇文章後感覺這個流程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在你決定寫英文之前,一定要先想好你想投哪個雜誌,每個雜誌的偏好風格不一樣,具體可以參考每個雜誌官網的投稿指南(這個很重要)。我的第一篇英文是先寫好之後才開始選雜誌的,但是在選好雜誌打算投稿的時候才發現我的文章從內容到格式到參考文獻需要大改,所以花了一週多才最終把文章投出去。第二篇就吸取教訓,先選好雜誌再寫文章,發現整個過程十分流暢,在寫作過程中就會有意識的按照目標期刊的格式排版和要求來進行撰寫,十分規範,而且還會不自覺的引用目標雜誌已經發表的參考文獻,整個文章感覺就是為他家量身定做的,所以會給編輯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增加錄用幾率(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主觀感覺)。格式排版真的太重要了,這直接影響雜誌社編輯看你文章的第一印象。據某個雜誌社主編透露,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通過手機查看頭一天投到雜誌社的稿件,每篇文章大概花三五分鐘的時間瀏覽一遍,一是看創新性,二是對格式的審查,有近一半的投稿都會在這個環節被直接拒稿。為了不必要的時間耗費,據說還可以在投稿之前將擬投文章的標題和摘要通過郵件發送給雜誌社主編,問問他是否感興趣,有興趣就繼續投,沒興趣就改投其它,當然我目前文章寫得少,所以還沒有機會嘗試是否可行。

3. 前期的準備和文章的撰寫

其實如果前期準備工作做好了,真正的論文撰寫,也就是敲字的過程,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印象當中我的兩篇文章都是利用寒暑假寫出來的,每篇耗時大概就是一個月的樣子,然後寫出了一個初稿發給導師。關於前期的準備工作,當然耗時是巨大的,包括研究設計、實施、數據分析那些,這些就算是寫中文也都會面臨的,所以不過多敘述,主要是在這方面自身經驗也有限。另外在寫英文之前,我有一個習慣就是把一些特別相關的、或者不相關但是目標雜誌近年發表的文獻,全部下載或打印出來通讀研究一遍,其中有很多東西是可以學習借鑑。在沒有做好前期準備之前,不要輕易去敲字,因為同樣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而有些語言表達和寫作風格,一旦寫出來之後就固定下來了,後期很難糾正過來。一開始做好準備,才能保證後面一鼓作氣。我個人覺得寫中文和英文不同的地方在於,寫中文我是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的寫,我關注的是寫得好不好,是否精簡凝練,但是寫英文是一個單詞一個字母的敲,首先關注的是對不對,其次是好不好。有時候自己一上午好不容易敲出一段話,在確保沒有語法錯誤之後,又發現句式過於簡單,似乎還有更好的表達,然後又在下面寫個版本二、版本三......在綜合各個版本後,一天能夠敲出一兩百字已經是很大的收穫了,更多的時候是發現字越寫越少,因為寫的速度趕不上刪的速度。

與中文相比,英文的投稿過程要繁瑣多了,因為涉及到太多的附件,像Cover letter(文章的自我介紹), Title page(文章的標題、作者信息,因為現在英文大多都是盲審,所以正文中不允許出現這些信息), Impact statement(文章的突出貢獻和重大研究結果,對臨床的意義,有些雜誌有要求), Main text(正文中一般不出現圖、表), Table, Figure, Appendix(文章涉及到的量表和工具等)。每個部分都是一個單獨的文件上傳,所以需要提前閱讀投稿指南,按要求準備和上傳。另外,英文對於倫理審查(IRB)特別重視,不提供倫理審查人家是不會進行下一步的,態度很強硬,所以一定要事先準備好,就算是做的問卷調查,倫理審查都是必須的。總之按照雜誌社的投稿指南一步一步的操作。投稿完畢後會創建一個關於你稿件的pdf文檔供通訊作者確認,務必要確認才行,不然稿件相當於是在你的投稿系統草稿箱裡,根本沒有完成投稿。另外通訊郵箱我是習慣留自己的郵箱,但是個人覺得留導師郵箱是很不現實的,因為後期稿件錄用後你需要頻繁與雜誌社溝通,可能還是直線溝通比較好。關於審稿週期,一般在雜誌社官網能夠看到。我的第一篇文章大概三個月左右的時間給出小修意見,從投稿到正式發表是八九個月的時間。但是第二篇文章超過半年的時間才給出意見,從投稿到正式發表大概十五個月的時間。

5.認真對待修改意見

同行評議過程中專家會給出一些意見,但是這些專家不會明確給出YES/NO的意見,只會針對文章提出一些疑問或給出一些修改意見,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於雜誌社責編或主編。我的第一篇英文給了minor revise的返修意見,當時責編就是把三個外審專家的參考意見原封不動複製粘貼發給我的,羅列了1.2.3...10,接近兩篇A4紙返修意見一條一條的對照修改。第二篇文章的責編感覺要上心一點,把所有外審專家的意見彙總後在需要修改或者有疑問的地方用批註的形式標註在文檔右面空白處,但是我覺得當時我犯了一個錯誤,因為我修改後直接在文中用批註的形式告訴責編我做了哪些修改,然後就這樣發過去了。我似乎應該單獨用一個文檔交代修改的地方,而不應該直接在文中批註,從而保證修改後的文章是一個非常正式的版本。

以上只是我在寫作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也是想到什麼寫什麼。算不上經驗,也沒有技巧和捷徑。希望能夠在今後的摸索過程中,能夠積累更好的方法,不斷提升,與大家共勉。也祝願各位同仁們工作順心,科研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