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演讲——精美与深度,当代中文诗的形式自觉(一)


诗人的演讲——精美与深度,当代中文诗的形式自觉(一)


散发着浓郁书香的山东文学馆,用他的首讲,迎来了一位国际知名的大诗人——杨炼,迎来了全省文学界骨干培训班的我们。室外,下午的寒风四处游走,悄悄地削减着阳光的温度,而室内,空气被一波又一波的热情涌动着,文人诗心,期待着即将开始的一场文学盛宴。

一张苍桑的脸,被两段瀑布一样的黑发遮住大半,略显瘦削的身形,和似乎随意搭配的衣衫,诙谐风趣的话,响亮的像是球落击在墙面的声音,这就是诗人杨炼。应该说,他的形象,并没有让我们吃惊,而是觉得就应该这个样子,要不然,就不是诗人。

场地有限,特别是不大的厅里,前方一左一右,有两根一米见方的方形柱子,造成视听的死角。大家争着向前挤,很快前面就坐满了,两根柱子后面误区的椅子,被搬到过道。大家翘首引颈,狠不得把耳朵伸到杨炼嘴巴上。

省作协张炜主席,站在他的主持人的牌子后方,手持话筒,侃侃而谈,介绍杨炼。他久居济南,但嗓中仍有胶东口音,宽厚又有磁性。但听来,好像与他的文章气韵不太相符,就是感觉他的作品,好像不是他写的。

张主席说,今天, 我们山东文学馆大讲堂的第一课,让杨炼这位大诗人来讲,这意味着我们山东的文学,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杨炼坐着,脸带微笑,一会儿看看张炜,一会儿看看我们,似乎压抑着马上演讲的冲动。他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一摞书,那应该是他的诗集吧,其中有一本书打开着,委曲地卧倒在那里,像刚刚绽开的两片花瓣。算来,他的岁数应该在六十开外,可给人的感觉也就四五十岁。诗人的心是永远年青的,因为诗魂是不老的。


诗人的演讲——精美与深度,当代中文诗的形式自觉(一)


张炜主席说,我是写小说的,他是写诗的,而我们相知相识这么多年,一直有着无话不谈的友谊和共同语言,因为诗是文学的核心,好的小说肯定是有诗性的。而其他的题材,如散文,如小说,等,则是围绕诗这个圆心的衍射。大家在杨炼演讲完之后,可以好好互动一下,把写作中特别是诗歌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向杨炼同志交流,时间不限,今天可以晚点,大家鼓掌。


诗人的演讲——精美与深度,当代中文诗的形式自觉(一)


那就轮到我?杨炼致意走下讲台的张主席,张主席边走边作请的姿式。杨炼把手中的话筒打开,一句话没说完,就从座位上站起来,走到桌子前边。

开场便有些与众不同,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听众的距离。

他说,我呀,对于我来说,回到山东,我用了一个回字,实际上是一个还乡之旅,因为站在这儿的这个人物的四分之一,属于山东,我爷爷是诸城人,虽然我还没去过。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和在座的一样,都属于山东人。给各位作家演讲,对于我也是很感动的一件事。刚才,张炜作了一个很好的介绍。今天早上,我把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前五卷的书,赠给张炜。在一卷上,我的题词是:当先锋易,做后锋难。当先锋很容易,如果你前方是一片旷野,采一行脚印,你就是先锋,不管你这行脚印,有多深多浅。但是,对于像中国的作家,作为诗人来说,难度不在于那个第一行脚印,而在能否把这一条路走得深、走得远,因为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传统,我们的语言,它本身的深度,是远远超过一行脚印的要求,所以我们的创作,我们的思想,能否写出象样的、质量上站得脚的作品,那就看耐力,那就看后劲,所以我发明了这个词,叫后锋。(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