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自發表以來,受到了各位粉絲的好評,為答謝支持,筆者將推出四期番外篇,以饗讀者。本文是番外篇的第四期,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分享看法。

在番外篇的創作過程中,筆者和粉絲朋友們在留言區和私信中有過多次互動,收穫頗豐,更感嘆於粉絲群體的藏龍臥虎,例如在番外篇第二期《公民兵的絕唱》中,有位粉絲朋友留言:"為啥選鉅鹿之戰?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國人兵,何況章邯帶領的是刑徒軍。"這位粉絲朋友的留言,剛好切中了本期番外篇的導入口,所以我們本期的故事,就從這裡打開吧。

夢斷函谷關

函谷關,地處洛陽與西安之間,對當年的秦國來說,這裡既是防守的屏障,也是進攻的跳板。只要穩據函谷關,秦國與六國的戰爭局面,基本就是六國打不著秦國,而秦國想打誰就打誰

可這六國都拿不下的函谷關,為何被農民軍攻克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秦統一後,函谷關由當年的邊關變成了京畿的內關

答案:空關易取。其實"空關"是個誇張的說法,確切地說,是秦軍主力不在關中,這個"關中",不僅包括函谷關中,更指整個關中平原——大秦帝國的京畿禁地。

秦軍主力去哪了?

去邊關了。

這就奇怪了,歷朝歷代,縱使邊備緊似南宋,京城也是要留有禁衛部隊的,秦始皇把全部主力佈置在邊關,他為何如此自信?

事實上,自信與否不得而知,但無奈一定是有的。秦始皇的無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他的自信釀成的。

攻滅六國之後,秦始皇雖然沒有殺光六國的貴族,但廢掉了他們的實權,尤其不許他們再和軍隊有染。這麼做的原因很容易猜到,但這麼做的一個後果,卻是秦始皇始料未及的。

表面上,六國貴族們不是秦始皇的對手,六家都打不過秦國一家,似乎很無能,但實際上,就算他們是無能的(與秦相比),卻絕不是無用的,

特別是在處理當地問題的方面。

就拿北方的燕趙兩國來說吧,雖然它們不是秦國的對手,但北方的匈奴邊患可是由它們死死扛住的,對付匈奴它們有一整套辦法,雖不能徹底消滅匈奴,但保邊境平安還是綽綽有餘的。現在你秦國人來了,讓我們靠邊站,那原來由我們當地人處理的問題,你秦國人來呀。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燕國、趙國、楚國,在各自的故地抵禦著邊患

再來看南方的楚國,它在和百越、南蠻作戰的時候,也是總結出了一套低成本方法的,現在你秦國又讓我靠邊站,那行,問題歸你了,我看你怎麼辦。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各國的制度也許不如秦國先進,但運行的成本卻更低廉

你說秦始皇能怎麼辦?只能硬辦!

為了應對北方的匈奴,秦始皇先是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出塞,把匈奴暴打了一頓,然後以重兵佔領河套地區,設置了九原郡;接下來,為了鞏固成果,又徵發數十萬民夫北上,把原來燕國、趙國修建的長城連起來,加固;最後,為了保底,再調王賁(王翦之子)的部隊北上,長期駐紮

為了解決南方的百越,秦始皇又先後徵召五十萬大軍,多次出擊南部沿海地區,艱難得手之後,這一路大軍也泥足深陷,無力抽身。

於是,秦始皇就這樣憑著蠻力,用一套高成本的辦法,接管了當初由各國負擔的本地化問題。這一頓操作下來,秦軍的主力,全部被鎖在了邊境。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往日燕、趙、楚國的邊境,現在成了秦國一家的邊境

結果,當陳勝的農民起義軍撲向咸陽的時候,兵力空虛的函谷關,已經擋不住進攻了。

當然,此時掌權的已不再是秦始皇,而是秦二世胡亥,其御前已無兵可調,面對著如潮而來的農民軍,這境地和一千八百多年後的崇禎皇帝多麼相似啊:胡亥不是沒有主力,只是遠在塞北和嶺南;崇禎也不是沒有精銳,只是遠在遼東。

遠水不解近渴。

崇禎沒辦法,派出了最後的名將孫傳庭,無奈兵太弱,無力迴天,傳庭死,大明亡。

胡亥也派出了最後的名將章邯,但他比崇禎幸運之處在於,章邯手下的兵,比孫傳庭的兵強太多了,他們給秦朝續了命。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驪山大軍,生前身後,都曾護衛王靈

等一下,不是說沒兵可用了嗎?

正規軍是沒有了,但烏合之眾還是有的。

不僅有,人數還不少,整整二十萬——在驪山修建皇陵的刑徒。

章邯瘋了嗎?起義軍高歌猛進,來勢洶洶,你領著一群新赦的犯人就上去幹了,不怕晚節不保嗎?

今天,我們已知道了結果,那就是章邯靠這支刑徒軍,不僅頂住了起義軍的攻勢,更為北方主力部隊的回援爭取了時間。後來,章王兩路秦軍會和,打出一記漂亮的防守反擊,把起義軍推回了安徽老家,逼死了陳勝。

標籤下的真身

秦軍成功反撲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評估你的敵人,切忌用標籤思維。

表面上看,起義軍代表的是進步力量,他們對抗暴政,同心同德,高歌猛進;章邯的秦軍是一群流氓惡棍,沒節操、沒底線,烏合之眾。仗能打成這樣,要麼是周文(起義軍主將)太弱,要麼是章邯太猛。

誠然,章邯是秦帝國最後的武力支柱,論打仗,周文不是對手,但雙方真正的差距,還是在部隊層面上。

周文手下的起義軍,兵力幾何已不得而知,史書記載不過兩個虛數"車千乘,卒數十萬"。但可以確定的是,其中大部分是進軍函谷關的途中就地招募的平民。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起義軍中,很多是被裹挾進來的平民

秦統一後,盡收天下兵刃,運回咸陽,化成鐵水,鑄做金人十二。讀過上期番外篇的朋友,想必對秦國恐怖的基層動員效率都很清楚了,在這種高壓政策下,民間還能私藏多少武器?恐怕在公元前207年的那個夏天,當週文最終對上了章邯時,自己的身後,很多所謂的士兵,不過是些赤足裸背,手舞木棍的暴民。

從番外篇的第一期開始,筆者就秉持一個觀點:軍隊的戰鬥力,最終體現在組織力上。一群憤怒的暴民,逼急了是敢玩命,但論打仗,他們不行。

之所以這麼說,還因為他們的對面,是"秦"軍。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關中對決,函谷關就是中心格

在開篇,筆者借那位粉絲朋友的留言,指出此時章邯所率秦軍,嚴格來講已不是"國民兵"(或說"公民兵"),但我之所以為"秦"加了引號,就是想表達這樣一層意思:這裡的 "秦",指代的不僅是一個政權,更是一種獨特的制度

如果你已完整地讀過《進擊的鐮刀》和前三期番外篇,那麼對筆者所說的"秦",必有深刻理解,所以下面列舉的這些 "秦"軍優勢,你應該不會意外。

1.經驗優勢

在秦國峻法的統治下,那些淪為刑徒的人,未必真的大奸大惡,而且從時間來看,他們大概率都參加過秦國的統一戰爭,是上過戰場的老兵。再考慮到章邯的篩選,這二十萬人的主體,很可能是正兒八經的"關西老秦",見過陣仗,心裡不慌

2.武備優勢

六國府庫裡的兵器,都被化成了鐵水,陳勝吳廣起義,固然可以重新匯聚資源,但倉促之下,其部隊的披甲率和執銳率能有多高?恐怕並不樂觀,何況還有那些在途中被臨時裹挾進來的平民,他們能揣把菜刀就不錯了。反觀章邯的部隊,背靠咸陽,主場作戰,武器和後勤自不是問題,而且到了這些秦國老兵的手裡,武器效能的發揮程度也不是起義軍能比的

3.組織優勢

軍隊的戰鬥力最終體現為組織力,從這一點來看,這二十萬人相比於起義軍,究竟誰是烏合之眾還真不好說。一方面,這些人都曾在秦國正規軍的方陣中歷練過,對組織、紀律的理解天然就比對手高出一截;另一方面,這些人是剛從工地上下來的,本身就已經被組織好了,基層的軍官可能就是原來的班長、工頭,因此結構上也比對手更加穩固。

兩漢方案:外來常項

馬略以募兵制取代了公民兵制, 同一時期,漢帝國的舉措如出一轍。

很多人都聽說過"漢承秦制",知道漢朝在制度上繼承了秦的衣缽,但我們同時要清楚,這種繼承,不是拿來主義,而是青出於藍。漢朝建國時的制度設計者們,很多曾是供職於秦朝的底層公務員,他們除了懷有對制度頂層設計的深刻反思,更有對制度末端功效的直觀感知。在規劃帝國新的制度藍圖時,他們秉持著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這原則,是從秦朝滅亡的教訓中總結得出的:為了確保系統擴容後的穩定性,絕不能把各項參數簡單地按照線性比例放大。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擴容後的系統,穩定性受到了挑戰

舉個例子。網上曾經有過一個帖子,討論的是:如果把螞蟻放大成人類的尺寸,它能不能舉起大象?我們知道螞蟻可以舉起自重的一百倍,若以線性思維來看,理論上是可以的:一個成年人體重按70公斤記,一百倍就是7噸,剛好在成年非洲象的體重分佈區間內。

但實際情況是,如果把螞蟻放大到人類的尺寸,它的身體結構可能連自身的體重都難以支撐。因為尺寸放大帶來的是體重的立方倍增長和截面積的平方倍增長,二者的函數關係不是線性的,所以巨型螞蟻的身體要保持穩定,其外骨骼恐怕得換成鈦合金材料才行。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巨型螞蟻的肌體,需要鈦合金級的強度支撐

同樣,對一個帝國來說,疆域的擴大帶來統治元素的幾何級增加,如果制度還維持一個常數不變,那就套不到函數的圖象上去,系統的崩潰也就是時間問題。

漢朝的制度設計者們找到了解決方案,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二次函數的圖像上,每一點切線的斜率都不一樣,而國力的增長一旦突破某個限制點,那個最佳的K值就再也不能迴歸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新的方案,帶來新的問題

要是我就想用較小的代價突破限制點呢?

可以,但是得加上一個外來常數項。

這個常數項,就是募兵制的終極BUG——藩族傭兵。

在《進擊的鐮刀》中,相信很多讀者都是在漢軍反擊匈奴一節獲得閱讀高潮的,但是為了服務主題,我的筆鋒最遠只觸及到了"封狼居胥",那也是西漢反擊匈奴的最高光——但卻不是終漢一朝最後的高光。

如果把漢匈戰爭比作一部史詩,那麼在全詩的收尾處點上一筆高光,才最完美無憾。所幸,歷史真的有這一筆,和"封狼居胥"一樣,它也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勒石燕然。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東漢解決了匈奴,卻也成全了鮮卑

無論"封狼居胥"還是"勒石燕然",結果的承載都是依山銘志,契合了漢家文化的傳統,這一點是相似的,但二者相異之處,才是本文的題眼:封狼居胥時,霍去病麾下尚有很大比例的漢軍"良家子",而到了燕然勒功時,竇憲麾下,唱主角的已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漢軍。

據《後漢書》卷二十三《竇憲傳》記載,發生於東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的這次遠征,漢軍出動的是"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和"緣邊義從羌胡",次年又得到了南匈奴(漢朝屬國)一萬餘名騎兵的加強。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竇憲遠征中,漢軍騎兵的成分並不單一

這個成分就很有意味了,容我以乾貨道來:

1.北軍五校:漢軍正根嫡系,上可追溯至武帝時期的"北軍七校",又稱北軍五營:屯騎營、越騎營、步兵營、長水營、射聲營。在竇憲北伐的五營中,至少有兩營(長水、射聲)的士兵完全來自藩族,至於其他三營,藩族士兵比例已不可考。

2.黎陽雍營:"黎陽""雍"都取自地名,指向著這支部隊兵源的產地——漢代北方邊塞。"黎陽雍營"與光武帝劉秀創業起家的精銳——幽、冀、幷州突騎一脈相承。從成分上講,這支部隊當然不是"藩軍",但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漢軍",具體的原因,筆者在《進擊的鐮刀》臨近結尾處已有過相關論述,今後在《進擊的鐮刀》姊妹篇中還會進一步分析。

3.緣邊十二郡騎士、緣邊義從羌胡:胡漢雜揉,但胡色更重。如果說"黎陽雍營"尚屬漢軍,那麼"緣邊"二軍已是大半個藩軍。

4.南匈奴騎兵:漢軍同盟,完全意義上的藩軍。

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面對軍事上的傳統危機,羅馬帝國和漢帝國都找到了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募兵制。而異族傭兵的大量入役,又讓本國民眾看到了安享太平的奢豪願景——本國人民,從此可以止戈休武,高枕無憂了。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同一個時代,同一個夢想

當年的羅馬人,暴走亞平寧,屠滅迦太基,鯨吞地中海;當年的秦國人,西進巴蜀川,東出函谷關,虎視何雄哉?羅馬公民、赳赳老秦,曾是那個時代地球上最豪邁的戰士,最陽剛的男人,然而,奪其銳志如空,不消百年足矣。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羅馬軍團曾制霸地中海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虎狼之秦曾威哮六國間

大家都找到了用來替自己當兵打仗的廉價勞動力,從此羅馬公民可以終日聲色犬馬,中原豪族可以日日歌舞昇平,豈不美哉?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這句話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民國之初,甚至更早,但最初源頭已不可考,不過我有理由相信,它一定在秦代以後,在鉅鹿,在項羽坑殺那二十萬秦軍降卒以後。

因為從此以後,在我們意識的深處,原本屬於"尚武"的那段基因,被永遠地抑制了——無論東方西方,無論農耕遊牧,或早或晚,概莫能外。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這樣的畫面,還能喚起多少人的懷念

理性地看待這種趨勢,我們或不必過度悲哀,因為這也是自然的選擇,是人類邁入新一輪文明的優勝劣汰。也許終有一日,春秋氣概還會甦醒,就像劉慈欣在《三體III:死神永生》中的設想:在危機紀元的某個年代,男人們重又長得像男人了,不為別的,

只因那又是一個需要雄性的時代。

《進擊的鐮刀》番外篇——燕然勒功:榮耀過後,細思極恐

關於“尚武”,有一些男人,仍在孤獨中堅持

在文章的最末,筆者附上本系列前四期的鏈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重新回味。細讀之下,你會發現筆者的某些觀點,前後略有衝突,別意外,那是因為在創作和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的認知也在升級迭代,如果你有興趣一同體驗這段心路,歡迎關注

虎頭徹

更多精彩,我們新篇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