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內蒙古興和縣位於蒙晉冀合作區域核心地帶,名稱來源於北魏年號,寓有“興和安邦”“以和治世”文化理念,其東距張家口80公里,西臨烏蘭察布市50公里,南接大同100公里,北通二連浩特市300公里,民間戲稱“北京八環”,境內110國道、京藏高速、京新高速、準興重載高速、呼興運煤專線、集張鐵路和正在建設的京呼高鐵縱橫交錯,貫通四方,是連接中原與草原的交通要道。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興和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據陰山斷連的風向口,氣候乾涼、四季風大,水資源相對匱乏、丘陵地貌為住,一個時期以來興和縣工商零落、人氣不旺、土地貧瘠、廣種薄收,曾經貧困落後是興和的縣情和現狀。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2013年11月,張家口、大同及烏蘭察布三市基於其同源同性同道同音的民生基礎,決策者高瞻遠矚、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提出並確立了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合作方略,賦予了興和縣極大的歷史發展機遇,交通、旅遊、新能源等領域合作推進,為沉寂的興和縣帶來希望和憧憬。幾年來,區域旅遊推介及區域經濟發展合作已舒枝展葉,漸顯成效。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興和縣有什麼立業優勢和資源驕傲值得炫耀嗎?粗略盤點、驚喜發現,還真不少!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資源上,興和縣居中國三大石墨基地之首,境內已探明的礦藏有石墨、膨潤土、硅線石、石灰石、藍寶石、大理石、玄武岩和白雲母等30多種。尤其是鱗片石墨,遠景儲量2億噸強,其石墨礦為天然磷片狀石墨,地質儲量3733萬噸,品位在2.5-5%之間,企業年生產中碳石墨達1.5萬噸,與不少產學研一體化的企業戰略達成合作夥伴;興和縣膨潤土礦是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大型礦,也是國家一級大型膨潤土礦,總儲藏量達1.7億噸,其中鈣基土0.5億噸,鈉基土1.2億噸,現有兩家開發加工企業,年產膨潤土、顆粒白土1.6萬噸,防滲毯5000平方米,遠銷全國各地。依託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雖任重道遠,但只要合理謀劃、精心努力,經濟上再造一個興和不是夢想。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環境旅遊上,興和縣的蘇木山森林公園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長達35公里,寬約25公里,頂峰黃石崖海拔2334.7米,是烏蘭察布市的最高峰,山勢險峻,森林茂密,是蒙晉冀(烏大張)城市居民最近、最佳的休閒減壓基地,如果精心打造、再添景點,周邊人會來的更多,再往東北有察爾湖,又名友誼水庫,距離蘇木山僅僅30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250k㎡,總庫容1.16億立方米,海拔約1890米,總面積為6.6萬畝,如果把二者有機柔和、合理整合、精心聯合,開發一個規模大知名度高的絕佳自然超大景區應該是可行的。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人工環境改造的迎賓公園、黃花梁生態公園也為興和縣的美化增色不少。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和衷共濟、興旺發達———寄語興和縣


興和縣地處農耕和遊牧過度地帶,蒙古族人以察哈爾部後裔散落民間為主,漢族人口大多為歷史上晉冀“走西口”者後裔,民風淳樸恬然、百姓勤勞善良,興和人從沒有因為自身不足停止過追求的步伐,外出討生活或求學工作在外的興和人很多,大都低調平和、吃苦耐勞、具有奮鬥心念,可以肯定一點,打理好祖先留下的寶藏、經營好既有的資源,依託區位、礦藏和自然資源,未來的興和縣發展將越來越好,興和人明天將會越來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