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苗還要多久才能廣泛應用,真希望早點戰勝病毒?

zZ夜貓子zZ


我今天早上看了一個BBC的新聞《肺炎疫情:全球各國新冠疫苗研發進展到了什麼程度》。我想剛好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疫苗研究有進展,疾病控制了,不一定會大規模使用疫苗。

就目前來說,全球多個疫苗團隊已經取得了進展。而中國的疫情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鍾南山說的,“現在要在中國進行大規模的臨床藥物或者是治療研究,已經沒有機會了。”

我是覺得,作為中國公民來說,不論是有疫苗,還是有特效藥,或者是說讓這個疾病徹底的通過防控從祖國的領地上消失,都可以。

而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所的一款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已經率先進入二期臨床試驗了。如果國內疫情控制的好,可能就沒有必要大規模使用疫苗了。



國外疫情控制不理想,很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使用新冠疫苗。

而對於中國之外,據說世界衛生組織牽頭協調資源研發疫苗,有全球兩大製藥商,法國的賽諾菲和英國的葛蘭素史克正在聯合研發疫苗。

而英國的科學家還沒有給出,臨床結果,疫苗其實已經在小規模的生產了,據說已經生產了100多萬支疫苗,這個就有商人的考慮,如果臨床沒有效果,對大的製藥公司來說,造價不是很貴。如果臨床上說有效果,那麼立刻就能大規模使用,馬上就能夠產生經濟效益,誰能在新冠疫苗中拔得頭籌,對這個企業今後的發展,無疑會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於此同時,美國也有疫苗進入臨床試驗了。對於疫苗的研究目前應該是百花齊放,4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顯示已經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有三種,還有67種疫苗尚未進入臨床試驗。



@石詩史事:

1、疫苗的研發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國外疫情控制不好,可能會趕鴨子上架,證明有效果,就會使用,估計先給醫護高危人群使用。繼而在不久的將來,推廣為大規模使用吧。畢竟不肯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能夠控制病情的手段,要嘛有特效藥,要嘛有疫苗。

2、估計中國控制的好,就沒有必要大規模使用疫苗了吧。畢竟一款成熟的疫苗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驗證它的作用和副作用。




石詩史事


新冠疫苗的有效性,是否能“戰勝病毒”這是後話。



但是,前半句,“新冠病毒疫苗還要多久才能廣泛應用”,不決定於目前的生物技術和疫苗生產能力,而決定於政府間政策博弈。

疫苗開發生產為什麼特別費時

同學們最近一段時間通過媒體的廣泛報道已經學習到,常規的疫苗生產至少需要數年到十數年的時間。

疫苗研發之所以費時,並不是因為疫苗設計和生產的難度本身,而在於驗證一種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長期反覆實驗和臨床試驗。

尤其是,僅僅最後的三期臨床試驗都需要數年以上的時間。

因為,接種之後是不是真正安全,不僅是看短期效應,也需要看多年後的長期效應。

至於有效性,則一方面需要經過相關疾病流行季節對照疫苗接種者和沒有接種者預防感染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可以產生足夠保護性免疫,還需要看經過多年後這種免疫保護的持續性。

加速

既然常規疫苗開發如此費時,科學家和WHO等機構為什麼說新冠疫苗有望在12到18月面世?

這是因為,面對新冠病這種給人類健康和生命造成巨大傷害的傳染病,我們可以採取“加速”的權宜之計。

這種加速是全方位的,可以涉及到疫苗研發和生產的各個環節。

比如,驗證疫苗的(短期)的有效性,可以採用“主動感染的挑戰試驗”,就是在給受試者接種疫苗後,不需要等自然感染,而是在實驗室中通過病毒接種來主動感染。

比如,我們看到的一些流感研究就是使用這種方法進行的。

但是,鑑於新冠病目前沒有針對性治療,以及疾病的不可控,尤其是有沒有嚴重後遺症的認識還遠遠不足;同時新冠病的病死率又沒有高到非得冒犧牲個別人的健康甚至生命的風險去試驗的程度。

因此,現在還沒有那個機構和國家支持採取這種“挑戰試驗”來驗證短期的有效性。

至於,長期的有效性,鑑於疫情的嚴重性和急迫性,這種驗證完全可以跳過。

儘管新冠疫情還沒有嚴重到可以採取主動感染的挑戰試驗來驗證疫苗的有效性。

但是,在短短數月內蔓延到全球每一個角落,造成至少400多萬人感染,和近30萬人死亡,被認為是繼1918年大流感後人類面臨的最大的生物危機。

這種疫情的嚴重性足以支持各國政府採取激進的博弈策略來進一步加速新冠疫苗的研發和生產。

除了研發過程的各種跳步,政策和資本所能採取的還有兩個最大的博弈:

風險性生產

就是政府主導或者在公共財政的資助下資本在疫苗試驗還沒有完成,甚至研發的早期,就可以進行風險投資,預先準備甚至實際進行規模化生產。

比如,5月12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官網發佈一則消息稱,世界首個!中國電子建造完成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生產車間


又據報道,我國的新冠疫苗將在7月份開始進行試生產,到9月份就有可能批量上市。

我們知道,目前國內最領先的也是世界最領先的新冠疫苗僅僅進入二期試驗,預計到7月份也不過進入三期試驗不久,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本尚未得到驗證,那麼這種“試生產”實際上就是“風險行生產”。

在美國,政府也已經計劃投資近3.5億美元支持強生和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臨床試驗的Moderna疫苗的風險生產。

所謂風險生產就是,如果生產的疫苗被批准,就可以立刻批量上市;

如果生產的疫苗沒有被批准上市,扔掉就是,投資就等於打了水漂,因此才叫風險性生產。

新冠疫苗競賽最關鍵的環節還不在於研發和生產,而在於各種政府的政策博弈。

畢竟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生物技術儘管存在差別,但是這種差距始終是“有限度”的。

在數月的短時間內批量生產出疫苗都不存在問題。

最後的真正瓶頸在於能否獲得監管機構的授權。

面對新冠疫情,各國政府給予疫情期間臨時性(大流行後收回授權,就像FDA給瑞德西韋的授權那樣)緊急使用授權是預期之內的。

最後的的因素是政府博弈所能下的賭注的大小,即能將這種臨時性緊急授權提前到什麼時間。

此前在回答類似問題是,答主已經說過,相信我國必將是第一個緊急授權新冠疫苗使用的國家,至少在三甲之列。

因此,在進入秋冬季節之前的9月份,最晚在年底,世界上必然會有不止一種新冠疫苗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而進入臨床接種。


掙脫枷鎖的囚徒


(醫患家特約回答:天津醫科大學感染病研究所 賈醫生)


隨著新冠病毒感染在全球範圍蔓延,大眾都將希望寄於疫苗的研發成功。如果要求新冠疫苗在近一到兩年中就成功研發,並投入使用,這種壓力和困難也是史無前例的。傳統的疫苗研發模式耗時較長,需費十幾年~幾十年不等,但因新冠病毒的肆虐,傳統的疫苗研發模式需要被改進,以加快開發速度。

各種疫苗發揮作用的機理基本類似,即將低劑量的減毒或滅毒病原體注入人體,使人體產生少量針對性抗體與免疫記憶。當再次感染相同病原體時,人體就會通過免疫記憶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抗體以消滅病原。


疫苗的研發流程非常複雜,一般需要經歷實驗室研究、動物實驗、I II III期人體臨床試驗、申請註冊許可、生產、流通、使用與上市後跟蹤等等一系列流程。一種疫苗經實驗室研究出來後,首先在動物模型上觀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後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目前我國新冠疫苗的研發進程總體上處於國際先進行列,截至目前已有四種新冠疫苗獲批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且其中三種已進入臨床II期試驗,不失為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但一種疫苗的開發普遍有“問世快,上市慢”的現象。一、因為部分疫苗在臨床試驗中會發現“幫倒忙”的問題,可能會出現誘導疾病發生、加重炎症反應等問題,或在大規模試驗中達不到理想的重複性,因此任何疫苗在投入使用前都會慎之又慎;二、如當年SARS疫苗的研究,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發至可以進行大規模試驗時,疫情已結束,沒有患者可做試驗比對,終使研究進程暫停;三、如果研發成功,需要滿足全球幾十億人口的需求,大量生產線、物流線、銷售線的建立也是極大挑戰,而每年需要生產的常規疫苗如流感、麻疹等疫苗的生產也可能受到影響;四、疫苗成功上市後,仍要對接種者進行科學的長期追蹤,一旦發現安全性和效果的相關問題,則需要將已上市的疫苗進行撤回。由此可見,疫苗開發的後續進展仍是一項挑戰。


目前大眾已有意識,知曉疫苗是控制傳染病流行的最經濟、有效的手段,我國的新冠疫苗研發也在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我們不能只報希望於疫苗的開發上市,仍要時刻警惕將科學的自我防護、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社交文明貫徹到底,才能在等待疫苗研發成功的過程中,繼續遏制病毒的流行與傳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