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奇育記MEET的第508篇內容#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電影「綠皮書」拿下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三項大獎。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 「綠皮書」海報


影片中處處都透露著一些細節,從不同的視角可以理解出不同的意圖。

當大家都在談論電影中的表現手法、細膩的人物刻畫;討論60年代美國的種族歧視,以及電影主題的政治正確;討論社會人遇到文化人後的相互拯救時......

我突然在Tony身上體會到一種篤定的自我感覺。雖然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白人,粗俗、貪點小便宜,甚至髒話連篇,但是他有自己清晰的底線,那就是無論我做什麼,我只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 「綠皮書」劇照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Tony Lip,一個白人底層的小市民,雖然脾氣暴躁,言語粗俗,愛吃垃圾食品,但是他非常真實,我做即我想。雖然生活在最底層,但是他是那個知道自己是誰,嘗試讓自己活得舒適自在的人,從電影中的幾個小細節,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他是如何堅持自己的:

● 當聽到博士要求自己除了做司機,還要做貼身男僕的時候,他堅定地拒絕了,並且在博士挽留他的時候,順帶為自己漲了工資。

● 不是男僕就堅決不會為博士搬運行李,一波眼神較量後,自然有人去搬。

● 因為姓太難念,博士建議調整,what?調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上流社會的人聰明多了,以他們的智力難道連一個名字也念不出來?所以為什麼要我改?

● 當博士怕他跳槽,要為他升職加薪的時候,他告訴博士,我只拿我應得的125美金。

他明白自己的底線原則,活得非常清晰,知道自己是誰,堅持不被世界改變。

Shirley博士,一位黑人鋼琴家,從小接受古典音樂培養,擁有良好的教養,雖然和白人得到了一樣的教育,卻沒有得到和白人一樣應有的尊重,渴望幫助黑人發聲,但是卻害怕不被認同。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 「綠皮書」劇照

影片最能夠體現出他看似外表強大,實則內心自卑的部分,就是雨夜的那段暴走:“如果我不夠黑,也不夠白,我甚至不夠男人,告訴我,Tony,我是誰!”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 「綠皮書」劇照

他將尊嚴放在第一位,不敢低頭,為了不去演出場地提供的簡陋衛生間,他甚至要開車半個小時回酒店。

所有的堅持,不過是為了保護內在那個弱小又不被認同的自己。

認識Tony以後,Shirley才發覺,想要過得開心,首先是自己需要放下一部分的戒備。別人不在乎你的感受,你又何必在乎別人的感受呢?

Tony帶Shirley用手吃炸雞——學會放下;反抗侮辱自己的人——學會攻擊;最後在演出場地拒絕Shirley用餐,一番交涉後,Shirley告訴Tony:“我會上臺,如果你想讓我這麼做的話”,Tony帶Shirley離開了演出現場——學會拒絕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 「綠皮書」劇照

兩個人在這一段旅途中彼此成就。什麼是成長,就是學會不在意別人的眼光,明確自己的需求,從心而行。

不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在「綠皮書」中看到Tony的每一次拒絕,我都會想,如果是自己,在那個時候,我是不是也敢拒絕,因為每一次拒絕,都有可能會給別人帶來麻煩,而一旦在意了別人的看法,其實就是掩蓋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我的來訪者中,這樣不敢拒絕的討好型人格,幾乎佔了大半,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太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母女兩代人,都非常徹底地將討好型人格延續了下來。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小伊的媽媽,隱忍了一輩子,她很善良,全心全意地為別人好,替所有人做完能做的事,卻總是吃力不討好。爸爸有暴力傾向,對母親沒有絲毫的尊重,非打即罵,媽媽因為心裡受的委屈消化不了,長期的情緒壓抑導致她在50多歲就早早地因病過世了。

而小伊,雖然看到媽媽在家庭中承受的一切壓力,卻一直秉承著媽媽的教誨:只要你真真正正地對別人好,別人自然會為你好。於是她很認真地對老公好,不斷地付出,希望對方看見,但最終老公出軌,第一次婚姻以離婚收場。

巧合的是,在接下來的戀愛裡,小伊一直都是被拋棄的那一個,她反反覆覆地重複著受害者的形象,難以自拔,卻始終想不通是為什麼。

因為,無條件討好的人進入情感必遭厭惡。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他們相信只有自己為對方做得足夠多,才可以得到愛,或者,只要自己為對方做得足夠多,就可以得到愛。“討好對方”變成了“得到愛”的前提。

原本是想要讓關係更好地維繫,事實卻常常事與願違。

沒有人告訴他們,一味討好和讓步,也會“勾引”別人對自己的剝削和輕賤。

就像小伊,不斷小心翼翼地討好、維繫,不敢表達自己的不滿,而人性就是如此,面對一個不需要自己在意和付出的人,為什麼要花精力在ta身上?隨手一招就會為我肝腦塗地的人,那為什麼要花心思在ta身上?

正是因為你無條件的“善”,勾起了對方心中“惡”的一面。於是你永遠被輕視,永遠處於弱勢。

所以從今天開始,所有不會拒絕、一味討好的人,都學著做一個不好惹的人吧。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在「綠皮書」中因為被拒絕在演出的餐廳用餐,Shirley博士也拒絕了在這兒的演出,最後到了一家黑人酒吧,真正地宣洩了一次自我。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 「綠皮書」劇照


所以,學會拒絕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懂得適時的拒絕,那麼恭喜你,你是一個有自己邊界感的人。

討好型的人不懂拒絕,這種感受來自於一種害怕被拋棄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早年的體驗,因為他們害怕拒絕、不討好父母后,自己被父母拋棄。

但是現在我們長大了,我們是一個成年人,清晰自己邊界感的拒絕,並不會讓我們被拋棄,沒有人可以拋棄你,除了你自己。

所以,你必須尊重自己的需求,沒有人會主動過來滿足你的需要。對伴侶、對同事、對父母、對孩子,亦如此。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對於討好者而言,直接講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討好者們特別嚮往那種人際關係很和諧、別人都對自己很熱情、很照顧自己的環境。

因為處在這樣的環境中,不需要開口別人就能夠理解和回應自己了。

但討好者所渴望的在本質上是一種“邊界混亂”的相處模式,即自己能為別人負責,別人也能為自己負責。

很不幸,這個世界上沒有這種模式的存在。

你所期望得到的,不會因為你所討好的人而給予,你所害怕的,也不會因為你所討好的人而消失,所以學著放下自己的這種模式,學Shirley博士一樣,真正地拒絕一次,你會體會到找到自我的快感。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無論你的成長環境如何,無論你是何種性格,都將蔣方舟的這段話送與你:

“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

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

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

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

拒絕並不可怕,拒絕是種美德。告訴對方你的界限在哪,對方才會更清楚的知道你是誰,並學會欣賞你。

Don't be afraid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會說“不”的人,活得有多爽?┃「綠皮書」帶來的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