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本著刨根問底的精神,今天第三次觀看《讓子彈飛》。

第一次觀看,少不更事,就為圖一樂,純粹當成喜劇片來看,現在想想簡直是暴殄天物。

第二次觀看,自認心智成熟,看得懂電影裡面的真真假假,到頭來還是一知半解。

第三次觀看,已被姜文導演收下了膝蓋。所謂草蛇灰線,伏線千里,就是讓你若有所悟下的細思極恐。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第一次觀看:後知後覺

第一次觀看:2010年電影上映,對於導演兼主演的姜文不太熟悉,對於電影的認知也還停留在DVD中的港片時代。指使我縮衣節食用省下來的伙食費去電影院觀看的原因,是因為周潤發的緣故。

電影的故事脈絡很簡單,民國時期,花錢買官的馬邦德在去往鵝城上任縣長的途中,被以張麻子為首的土匪劫道,隨行人員盡死,只剩縣長夫妻二人僥倖存活,為保命,馬邦德謊稱自己是縣長的師爺。期間張麻子被湯師爺許諾的財富所動,搖身一變成為縣長,帶著兄弟走馬上任鵝城,之後和鵝城一霸黃四郎鬥志鬥勇的故事。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第一次的觀影感受,未曾多想細枝末節,純粹奔著人去看的。被髮哥霸氣的演技征服的同時,也被電影中的臺詞所吸引。起先不論演員的精湛演技,只說臺詞中所表達出來的耐人尋味,看似不起眼的一句臺詞都韻味十足。時至今日10年過去,裡面的經典對白依舊經常被人拿來模仿。

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時間很多,對事對人也總是看不透徹,也懶得去看的透徹,總以為有大把時間可以浪費。

獨木舟寫過這樣一段話:前天我用右腳撞到了一塊石頭,當時覺得疼一陣子也就沒事了,今天才發現那一塊已經青紫了。

人生很多事情都要延遲很久很久才會感到疼,我們總是這樣後知後覺,錯過後才懷念,失去後才珍惜。就像當初看電影的我,多年以後才發現這部電影的意義。

第二次觀看:賺錢不易


第二次觀看,已是大學畢業5年後的2016年。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了幾年,從一個校園青年慢慢的成為了一個整日為生活奔波的社會青年。

作為6年後的二刷,所帶來的感受更加真切。當年看,不太懂這句話“我要站著把錢賺了”。現在看,多少人在跪著把錢賺。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基於電影來說,張麻子想要通過武力和權利站著把錢賺了,用精明的老湯的話來講這是行不通的,要賺這份錢必須跪著才能賺。

電影的表面意思自不必多說,張麻子就是要通過武力和權利推翻黃四郎的統治。但是結合導演姜文當時的處境就值得玩味了。

結合姜文之前拍的幾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不是涉及敏感內容被禁就是太過文藝不夠市場化,導致給外界的映像就是姜文的商業價值不高。這也讓姜文明白,對於市場而言個人的自我不能過於高調。

於姜文而言,《讓子彈飛》就像是他的一次負氣之舉,要的就是證明,我姜文站著照樣能把錢賺了。事實證明,姜文確實做到了。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可就像電影中張麻子一樣,雖然站著把錢賺了,但付出的代價是六子,夫人,老二的死亡以及眾兄弟的離去。姜文也做到了,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如果把這句話放到現實中來講,什麼叫站著把錢賺了,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字面上理解就是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在不破壞道義的前提下體面的把錢賺了。

就像姜文,在不破壞“規矩”的前提下,站著把錢賺了,且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讓規矩制定者後知後覺。

可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卻很難,在大環境下,個人的意志始終過於渺小,如姜文這般,電影開拍前光劇本就是7位編劇打磨三年才出來。通過各種隱喻表達自己內心所要表達的世界。不管內心多麼波濤洶湧,表面也還得小心翼翼。要想出淤泥而不染,肯定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姜文通過張麻子之口,說出我即要站著,又把錢賺了。這既是劇情的導火索也是一種對現實社會的反諷。

縣長拉攏豪紳,捐款交稅打擊馬匪,等全部收齊了,豪紳全額退款,之後三七分賬。壓榨的都是老百姓。這跟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事也一樣,巧立名目,被迫捐款,然後組織把捐的款項當作經費下發。之後貓膩,近些年也不是一次兩次暴雷。

張麻子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最後弟兄們為何都棄他而去,可能裡面有花姐的挑唆,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張麻子這種人不被這個社會所容納。就像老三所說:老大,你不要錢,不要女人,有縣長不當。跟著你,有點不輕鬆。張麻子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太陽照著他們,時間一久就會曬傷。好比一群學渣裡面突然丟進一個學霸,看見學霸認真學習,學渣難免自慚形穢,是同樣的道理。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知道張麻子這樣的人不能少,因為他代表人性英雄主義的一面,何為英雄主義,英雄主義是在於為信仰和真理犧牲自己。英雄注意可以說在姜文的世界裡是排第一位的,就像有人說他身上帶有俠氣一樣。

然而諷刺的是,我們仰慕或崇拜這樣的人,但又會排斥成為這樣的人。更多的是隨波逐流,泯滅於芸芸眾生。

第三次觀看:人生不易


第三次觀看,其實是看過很多關於《讓子彈飛》的影評才來看的,為的是驗證裡面的細節。可能是知識不夠,看過幾篇經典影評之後才發現電影中的各種細節。由衷感嘆一句,不愧是7位編劇耗時三年才寫出來的劇本。

《讓子彈飛》延續了姜文的浪漫主義和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風格。不論是晦澀難懂的臺詞還是故事發生的背景,以及電影中到處埋藏的細節和伏筆,都讓影迷們產生了濃厚的解析興趣。

對於細節的推敲和對現實意義的映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上查找,有很多精彩的細節解析。看完會恍然大悟。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要想更好解析《讓子彈飛》,就要先解析姜文這個人。

向來“才不饒人”的高曉松曾公開表示,有一個他“爭不過”,卻只能鬱悶三秒便心中竊喜、充滿期待的人。

這個人就是姜文。

當年為了邀請周潤發和葛優加盟,姜文寫了兩封親筆信邀約。周潤發之後在節目上說,看到這封信,給他嚇哭了,以為姜文對他有意思。

給葛優的信中同樣奔放,不理解的人可能會認為是情書。其中寫道:“吾兄片中雖無豔星共枕,但有愚弟陪床。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耳鬢廝磨,卻非斷臂,不亦騷乎?”

《讓子彈飛》:無論站著跪著都能把錢掙了

王朔說:中國需要這麼個人。有他在,我們才好說,本大國電影也不都是行活兒。也有人說,正是姜文升級了中國年輕一代導演們的胃口和野心。

在很多人眼裡,姜文給大家的印象是粗獷,豪放,霸氣十足的漢子。姜文出生於大院,和王朔崔健等人一樣,都具備著大院孩子身上所特有的烏托邦願景和文化上的優越感。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金錢至上的思想,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東西漸漸瓦解。

所以無論是姜文點電影還是王朔的書中,都能看到一種批判精神。

電影是造夢的,姜文坦言:我拍電影主要是迷戀於創造一個世界,把自己感受到的世界在電影中呈現出來。

所以姜文只是通過電影來重塑他的理想世界。至於我們能不能懂,他不太在意,就像《讓子彈飛》中黃四郎碉樓大門上的問號一樣。我只是想要表達我的內心世界,至於是站著還是跪著,這重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