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招幫你化解中國式父母的教育焦慮

兩招幫你化解中國式父母的教育焦慮

1

今年寶寶滿13個月了,每天下班回家,忙不迭放下手中的包包,小傢伙就會迎面抱住我的脖子,狠狠地深吸一口氣。這時候,我會把手中的包包遞給老公,自己也會緊緊地抱著她。和她說說話,瞧瞧她的小臉。

看著寶寶從出生的那個小不點到慢慢學會爬行,學會走路,為人母的那種欣喜不言而喻,感覺生下她並把她撫養的過程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與此同時,那種對她的關注也在無形中慢慢轉變成一種焦慮。

比如,自己家娃的頭髮怎麼那麼稀少呢,就會開始擔心是不是缺什麼了?於是就各種查閱資料,看如何做能夠讓她的頭髮快點長起來;

比如,該到娃爬行的月份了,這小傢伙就是不爬,你給她擺成爬行的姿勢,她就直愣愣地瞅著你。擺弄地次數多了,她就會開始嗷嗷哭叫來表示抗議;

比如,我發現我家娃對周圍的小朋友或者大人都比較冷淡,媽媽帶她出去玩,社區的奶奶會逗逗她,她表情很淡定,社區的奶奶見她沒反應,再摸摸她,她就開始“啊”的一聲,用手一推的樣子。所以,社區奶奶輩都稱她為“高冷娃”。當媽的著急了,如果這樣的狀態,進入幼兒園,她和小朋友之間會不會融入不進去。於是,我就動起了讓她上早教的念頭,心想在那個環境中,她能夠每天接觸很多小朋友,自然而然就會願意融入進去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孩子還有半年要上幼兒園了。她已經開始查閱上海幼兒園的信息了,就是為了讓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可以上一個相對比較優質的園所。在我沒有沒有孩子的時候,我爸爸經常和我說,當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了,你就會理解很多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了。那種愛是總把最好的留給他們,那種愛是因為孩子的一點點事會擔心的睡不著。

2

焦慮本身是一種情緒,是你內心不篤定,沒有那種確認感下而產生的情緒反應。在石頭湯社群中,有一天我們這些父母專門針對這個話題進行了討論。群裡有位夥伴分享說,教育焦慮就是人本能的一部分,它是對自身或後代的一種保護意識,而焦慮情緒對於生存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但凡事有個度,否則過猶不及。

像我們這一代,從小在村鎮長大,父母每天為家庭忙碌著,對我們基本放養,那時候的童年無拘無束,學習全靠自覺。漸漸懂事了,開始意識到要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於是自立自強走出家鄉。所以,我們這一代會更專注孩子的教育問題,總想讓他們小時候能夠多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培養好的行為習慣。不要像我們一樣,長大了才開始意識到很多更好教育的缺失。

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也造成了父母“擔心過多”,怕自己的孩子也出現這樣的問題……

還有很多80後和90後現在有了孩子,都是父母帶,又怕父母太溺愛孩子,就會在放下工作全身心照顧孩子和繼續工作讓自己的父母帶孩子的選擇糾結中……

這些焦慮每天都在上演,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個父母希望孩子越來越好的心。

3

​作為一個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可以避免焦慮?

我很喜歡,我的師傅葉教和我們說的一句話:“永遠不要做孩子的天花板”。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理想的家庭中會成為自立自信的人。這個理想的家庭是源基礎其實就是家長。家長需要去改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家長需要去“充值”自己,家長要做到知行一體。因為我們的孩子會觀察家裡的一切動向,包括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父母的待人接物,父母對錢物的處理方式等等。在這樣的觀察中,他們漸漸地成為了那個樣子。

那天,老公分享給我了一段話,讓我非常受觸動。

放下焦慮,從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開始,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夠用心的陪伴,尊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塑造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喜好、情感、需求和想法,孩子和我們是一樣的、平等的、有自我權利的人。只要真正理解並做到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和你平等的人,那麼很多育兒難題,或是很多科學育兒理念強調的事情,全都迎刃而解。

比如見到不熟悉的親戚,很多家長會讓孩子打招呼、抱抱、親親等,孩子也許會哭,大人還會責怪孩子沒禮貌。如果尊重孩子,完全可以接受孩子的喜好,不強迫不責怪,做示範自己先打招呼,然後告訴孩子這次不認識,下次就認識了,既安慰了孩子,也化解了親戚的尷尬。

比如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人,如果尊重孩子,是不會強迫孩子分享的,可以慢慢引導,做示範並且靜待花開。

比如逗孩子玩,尊重孩子的話,是以讓孩子開心為目的,孩子喊停不喜歡的事情馬上停止,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

很多很多類似的事,具體每一件事都有每一件事的育兒理念和方法論,多到我們根本不可能一一學習。但只要你真正理解並打從心底尊重孩子,很多事情並不需要一一學習,自可觸類旁通。

當我們能夠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時,當我們能夠打心底尊重孩子時候,你會發現慢慢我們的焦慮會減輕。這時候,我們就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給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就好了。相信我們的寶貝會長成他們喜歡的樣子,而不是大人眼中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