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网络时代,一旦出了名,就会成为“网红”。有一种网红柿子,叫“吊红”。它的家乡在距余姚45公里的大岚镇,一个浙东的古山村。

于是,这个秋天,又多了一个去山里打卡“网红”的目标:那个有“吊红”的村落。

几百年来,“吊红”陪伴着村里家家户户,依偎在房前屋后,吊在树上红透了一个又一个秋天。乡亲们因此给了它这个有温度的名字。

“吊红”长在柿林村。顾名思义当然是满村柿子树,“柿林村”因此得名。如今,一棵600多年树龄的“镇村之宝”柿子树正被村里悉心供奉,这棵树,俨然已象征为历代村民们心中的精神支柱,祈福风调雨顺,保佑生灵平安。

650多年前,沈氏45世祖太隆公于元末明初迁居峙岭,为峙岭沈氏始祖,现在的柿林村民都是他的后裔,遂繁衍成单一的沈姓血缘村落,又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纯净,冬暖夏凉,是全村人的饮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饮一村”之说。

其实,历史上柿林村整个村落由一条条曲直幽深的巷弄相连,宽仅咫尺,所以最早称为尺林。

后人们发现村外两岭对峙,遂取峙岭为村名。相传清末余姚县令到此,见峙岭气势雄伟,且人才辈出,出过几名秀才,于是大笔一挥,更名为仕林。直到1964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因村里屋前屋后都是柿子树,才改村名为柿林了。

柿林村名从最原始的山居原貌,历经地理形态、人文现象又转回到植物生态。大自然的造化,决定了人类命运选择,村名的每一次变更都是历史的刷新,彰显出那个年代的价值取向。如今的柿林村因为“吊红”的依附而成为网红,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各式饭店、小铺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柿(事)事如意。不知道将来哪一天,会不会把村名改为“市林村”呢?

不早不晚,立冬前后又见“吊红”在枝头,本篇图片自然以“吊红”为主,来自自然,回到自然,懂自然,自然更好。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如今的柿林村因为“吊红”的依附而成为网红,吸引了各方游客纷至沓来,村里的农家乐、各式饭店、小铺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柿(事)事如意。不知道将来哪一天,会不会把村名改为“市林村”呢?

不早不晚,又见“吊红”在枝头

柿林村的开村始祖沈太隆曾赞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间半点埃,相士择宜居此在,岭头惟有白云来”。 不过,今天的柿林村,店铺招牌广告充斥大弄小巷,随意拉扯的电线横七竖八把古老的村落勒索的透不过气来。只有那些古老的柿树依旧坚守本色,为主人在秋风中“吊红”到最后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