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網絡時代,一旦出了名,就會成為“網紅”。有一種網紅柿子,叫“吊紅”。它的家鄉在距餘姚45公里的大嵐鎮,一個浙東的古山村。

於是,這個秋天,又多了一個去山裡打卡“網紅”的目標:那個有“吊紅”的村落。

幾百年來,“吊紅”陪伴著村裡家家戶戶,依偎在房前屋後,吊在樹上紅透了一個又一個秋天。鄉親們因此給了它這個有溫度的名字。

“吊紅”長在柿林村。顧名思義當然是滿村柿子樹,“柿林村”因此得名。如今,一棵600多年樹齡的“鎮村之寶”柿子樹正被村裡悉心供奉,這棵樹,儼然已象徵為歷代村民們心中的精神支柱,祈福風調雨順,保佑生靈平安。

650多年前,沈氏45世祖太隆公於元末明初遷居峙嶺,為峙嶺沈氏始祖,現在的柿林村民都是他的後裔,遂繁衍成單一的沈姓血緣村落,又村中有一古井,井水清澈純淨,冬暖夏涼,是全村人的飲用水源。故有“一村一姓一家人,一口古井飲一村”之說。

其實,歷史上柿林村整個村落由一條條曲直幽深的巷弄相連,寬僅咫尺,所以最早稱為尺林。

後人們發現村外兩嶺對峙,遂取峙嶺為村名。相傳清末餘姚縣令到此,見峙嶺氣勢雄偉,且人才輩出,出過幾名秀才,於是大筆一揮,更名為仕林。直到1964年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時,因村裡屋前屋後都是柿子樹,才改村名為柿林了。

柿林村名從最原始的山居原貌,歷經地理形態、人文現象又轉回到植物生態。大自然的造化,決定了人類命運選擇,村名的每一次變更都是歷史的刷新,彰顯出那個年代的價值取向。如今的柿林村因為“吊紅”的依附而成為網紅,吸引了各方遊客紛至沓來,村裡的農家樂、各式飯店、小鋪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柿(事)事如意。不知道將來哪一天,會不會把村名改為“市林村”呢?

不早不晚,立冬前後又見“吊紅”在枝頭,本篇圖片自然以“吊紅”為主,來自自然,回到自然,懂自然,自然更好。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如今的柿林村因為“吊紅”的依附而成為網紅,吸引了各方遊客紛至沓來,村裡的農家樂、各式飯店、小鋪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柿(事)事如意。不知道將來哪一天,會不會把村名改為“市林村”呢?

不早不晚,又見“吊紅”在枝頭

柿林村的開村始祖沈太隆曾讚美柿林:“洞天福地甚奇哉,不染人間半點埃,相士擇宜居此在,嶺頭惟有白雲來”。 不過,今天的柿林村,店鋪招牌廣告充斥大弄小巷,隨意拉扯的電線橫七豎八把古老的村落勒索的透不過氣來。只有那些古老的柿樹依舊堅守本色,為主人在秋風中“吊紅”到最後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