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牟子坤简介】(ID:mzkjtjy)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讲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尚止家庭教育学院公益平台发起人,卉贝艺术少儿书画中心联合创始人,中国家庭教育终身实践者,拥有多年中小学生教学和幼儿指导经验,一直致力于从事家庭教育工作,个案咨询达800小时。

《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我花了10天时间,对在卉贝艺术学习的近1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让孩子们对其父母的表现进行打分,满分100分,60分及格,该调查表我将其称作《父母期末成绩单》,包含了“家庭氛围(即父母关系)”、“对待孩子犯错态度”、“欣赏鼓励孩子”等在内的10项内容。调查表的最后,有一个留言区,要求孩子们打完分之后,写下对父母最想说的三句话。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见下表。

《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我调查的孩子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9岁这个阶段,即最小到幼儿园中班,最大到小学四年级。尽管调查人数较少,年龄跨度较小,但是我对卉贝艺术的每个孩子都比较了解,而且我亲自向孩子们解释并主持打分过程,确保参与的每个孩子都能明白每一项的基本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我在解释该表每一项的时候,充分考虑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比如家庭氛围这一项,我会告诉孩子们——“你的爸爸妈妈关系好不好,关系越好,分数越高,关系越差,分数越低”。另外,我对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进行详细排查,排除那些水分很大的表,修正那些水分较小的表,重点参考比较客观的调查表。最终形成了幼儿组和小学组父母的《期末成绩单》统计结果。

在公布统计结果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两件打分过程中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这两件事或许能够启发你的思考,有助于反思你和孩子的关系。

第一件事:大多小学组的孩子(主要是三年级以上),在留言区都写下了“无话可说”,而几乎每个幼儿组的孩子,在留言区都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或者对父母美好的祝福。

第二件事:很多幼儿组的孩子,第一次打完分之后,第二次来上课的时候主动索取打分表,表示还想给父母再打一次分,第一次打的分比较客观,而第二次再打分,则每一项都为100分。

这两件事合起来看,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希望正在看文章的你来解答:为什么孩子上小学之前,对父母有着满满的爱,期盼着父母幸福快乐,甚至认为父母是完美的(全部100分),而上了小学之后,孩子竟然对父母“无话可说”?

下面,我公布我的统计结果(只公布得分最低的倒数后两项)。


《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①不论幼儿组,还是小学组的孩子,妈妈在“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这一项上均得分最低,很多孩子打了0分(父母越温和对待孩子的错误,得分越高,反之越低)。

②大多小学孩子表示,自己的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氛围很糟糕,这一项得分位列倒数第二。

③小学组孩子的爸爸得分最低的是“欣赏鼓励孩子”这一项,大多孩子表示,爸爸很少夸赞自己,此外,爸爸在“对待孩子犯错态度”上得分也很低,但有意思的是,尽管爸爸陪孩子少,大多小学孩子都表示爸爸很忙,所以在打分的时候给予了情感上的照顾。

④幼儿组的孩子大多抱怨爸爸陪伴自己少,此外,很多幼儿组的孩子都表示,父母不够尊重自己的意见。

⑤不论幼儿组,还是小学组,妈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这一项上得分都最高,而大多爸爸由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则被动放弃了培养孩子的权利,但对这一项的打分,我表示怀疑,因为很多幼儿园的孩子可能无法分清楚“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教孩子各种知识”的区别。

下面,我重点对父母得分倒数第一的“对待孩子犯错态度”进行一些分析。在全面分析前,先简单说一下得分较低的其他两项。

《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 1、爸爸不懂得“欣赏鼓励孩子”

有人说,孩子穷极一生,都在追求父母的认可,尤其是父亲的认可。《权利的游戏》中的侏儒小恶魔,就是最好的例证。父亲的欣赏、期待和鼓励,对于孩子形成自信、勇气和健康的自尊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我们结合爸爸得分倒数的几项来看,会得出更有意思的结论。爸爸没时间,陪孩子少,和孩子的距离自然就远。好不容易和孩子在一起了,还看不见孩子的好,一味批评打压孩子。而父亲对孩子又是非常重要的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爸爸陪孩子少,教孩子少,好不容易有机会和孩子在一起,还对孩子造成了糟糕的影响。

关于爸爸之于孩子,我的理解是:

爸爸是离孩子较远但影响力又很大的人

处在这样一个位置,在为数不多的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里,爸爸们更应该慎重对待孩子。因为你无法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所以不要轻易的贬低ta,打压ta,因为你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想起来、有时间才教育一下”的任性,或许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你随意批评打骂一下就走了,下次见到孩子的时候或许都一两个月以后了,你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入孩子内心,然后生根发芽。

所以,我的建议是,爸爸们应该深刻认识清楚自己的角色——离孩子距离较远而影响又很大的人,当你与孩子有机会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尽可能留下积极的影响。


  • 2、夫妻关系不和,家庭氛围糟糕

我们经常说,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NO.1。然而,根据我的这次调查,和睦的家庭少之又少。家是孩子赖以生存的土壤,夫妻关系是决定这片土壤肥沃抑或贫瘠的关键因素。如果你给孩子生存的土壤是贫瘠的甚至是有害的,那么你无论怎么费尽心思的教育孩子,都会事倍功半。

对此,我只想说一点,在你下定决心好好培养孩子之前,请先解决好夫妻关系问题,夫妻关系和谐了,孩子生存的土壤就肥沃了。


  • 3、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这一项是父母得分最低的,尤其是妈妈,大多得了0分。

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在这一项上做得差,会对孩子造成什么糟糕的影响?其实,我们不用想象,只需看看我们自己现在的生活,就能得到答案。因为,我们的的父母也是在这一项上得分很低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拼命追求别人的认可,别人认可了,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不认可就觉得自己很差劲,我们把关于自我评价的权利承包给了别人,所以我们无法拥有一个健康的自尊,我们拥有的只是“他尊”。

我们面对失败很紧张,很恐惧,我们遇到事情,就会焦虑的睡不着觉,担心自己做不好会受到惩罚,就像小时候犯错了会担心父母惩罚一样。

我们缺乏勇气,一次失败就会把我们打倒在地。

我们喜欢跟别人攀比,见不得别人的好,把别人置于敌对位置。


我罗列的上述问题,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感,显然,如果我们是这样的人,幸福与我们无缘。你想要你的孩子成年后成为和你一样的人吗?当然不想,但我们却不知不觉重复着我们父辈教育我们的方式。若如此,我们的孩子必然会成为我们这样不幸的人。

我在想,中国的父母,为什么对孩子的错误接纳度这么低?之所以在父母前面加上“中国”这个限定词,是因为有些国家的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是非常包容的,比如有创业国度之称的以色列犹太民族,他们鼓励孩子尝试、冒险、犯错、失败,他们不嘲笑失败的人,他们嘲笑失败了不敢再尝试的人。他们对英雄的定义是不畏惧失败,失败了还可以再尝试的人,而不是成功的人。所以,我认为这首先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此外还与目前我们多国家的教育体制、以及父母对错误的认识和对自我的接纳程度有关。

①圣贤文化

华夏民族和犹太民族一样,都追求优异,但华夏民族对错误的容忍度似乎是有限的。我们深受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孔子树立的儒家典型颜回有两大本事,除了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能不改其乐之外,就是“不二过”,即不再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但我越研究心理学,就越知道,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停止成长,那么他一辈子都在重复同样的错误,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强迫性重复”,要做到“不二过”,非圣贤不可。所以,儒家也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似乎在包容错误,但还有下半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看到没,包容的前提是让你改过。

我们的文化,让我觉得在“犯错”和“改错”之间没有留有足够的缓冲时间,一个人要改错,首先要体验错误带来的痛苦,然后思考错误,进而才能找到改正的策略。

但是,或许我们芸芸众生误读了圣人和儒家经典,事实上这些经典主要是给君子——即治国君臣的一套行事范式,对于我们“小人”(相对君子而言,没有贬义,可以理解为普通老百姓)就没那么多的要求了。我们在传承经典的时候,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了圣贤、君臣的位置。你比方说《中庸》吧,实则是专门给皇帝读的,皇帝需要修“中和”之道,是因为如果皇帝不“中和”,天下可能就无法太平,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中不中和的,对他人就没太大影响。否则,如果我们真按照《中庸》那一套去修身,什么“慎独”,什么喜怒哀乐不发之时要“中”,发则要“中节”,岂不累死了。

从这个思路来讲,或许我们都误解了圣人,圣人对我们“小人”没那么多要求,他们要求的是那些手握生杀大权的官宦,因为儒家讲求德治而非法治,所以,在这种语境下,我们或许就能深度理解很多儒家教诲,而不会不自量力地把自己置于能够影响天下太平的皇权位置,尽而拿平天下的那套思想修身养性。

作为一个有独立思想能力的人,你应该反思你的文化,而不是做一个文化语境早就瓦解了,还被文化所牵制又不自知的愚夫愚妇。你该明智起来,才能抵御文化残余的不良影响。


②应试教育体制的评价系统

无独有偶。就在我正在做《父母期末成绩单》调查的时候,小学生发放期末成绩单,早上去上班的路上,途径一所小学,门口人山人海。路遇三对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对父子相隔两米,像两头开战前的怪兽,怒目相对而立,父亲手里拿着孩子的试卷,沉默三秒,父亲僵硬的身体上猛地升起了一直胳膊,毫无声息地瞄准儿子,“嗖”地弹出食指,伴随着发出一声巨吼“你给我过来~”引得行人纷纷回头张望。

第二对母女在买早餐,妈妈活像传说中的后妈,脸上爬满了暴风雨前的乌云,女儿可怜地跟在后面,“拿着”,妈妈把手中的物件递给女儿拿着,低头往袋子里装着茶叶蛋。妈妈恶狠狠地问道:“你吃什么?”女儿还没来得及张口,妈妈就说“考这么点分数,还想吃啥?”

第三对父子相向而坐,孩子喝着稀饭,父亲细细察看着孩子的试卷,试卷打头用红色的笔写着“100分”,父亲似乎很享受,好像是在享受饭后的一支香烟,但突然之间,问了孩子一句话:“你们班考100分的应该有很多人吧!”孩子无话,恰如父亲正在抽好烟的时候,突然想到其他人都抽的起这样的好烟一样,瞬间丧失了优越感。

这三个场景是我亲眼所见,文字表达有限,不能场景再现,即便我再用传神的语言,也表达不出现场的真实氛围。可见,孩子在“父母对待犯错态度”这一项上打0分,实在是实至名归。

当对一个人的评价数字化,我们必然追求数字,而且绝对会尽人攀比之能事。当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完全依赖分数,家长必然追求分数,必然会对那些“孩子本会做而做错的题”深感惋惜,进而对孩子一次次进行语言攻击。

现在的应试教育系统对孩子的评价体系,把父母拉到锱铢必较、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追求完美的境界,结果就是孩子大遭其殃。


③父母对“错误”的错误认识

错误是什么?

毫无疑问,我们大多人觉得“错误”是一个不好的东西,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认识。

这或许与我们人类的种族遗传有关,在进化的过程中,犯错的成本实在太高,所以我们天然地对错误有一种恐怖。试想一下,如果你分辨不清楚哪个野果子是有毒的,哪个是能吃的,那么你的一次错误就足以让你丧命。

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除了与人类基因遗传有关之外,或许还与政治文化有关,我们长期生存在封建专制社会的高压之下,而且历朝历代都有诛心论、文字狱,这大大刺激了我们面对错误的紧张神经。

所以,我们对错误根深蒂固的认识,是其人类生物基因遗传和文化基因遗传的双重劣根性残余。

18世纪以后,人类开启了科学的时代,民主的时代,文明时代,开始鼓励探索,鼓励犯错,所以才有了家喻户晓的那个故事——爱迪生为了发明灯泡错了6000多次。

但是,这种对错误的重新认识和拥抱需要提升认识和克服人自身的劣根性才能达到,不可能自发达到。

从微观角度来说,人自身的成长,或者人成长为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试误摸索”的过程,孩子在试误摸索中不断和环境达成一致,即人的成长就是在诸多错误中自我选择和被环境选择的过程。

你看,“错误”对于现代社会来讲,不论是助推科学发展,还是个体自身的成长成熟,都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对于培养一个自由的、自立的,拥有自尊、自信的人来讲,更具有积极意义。我再次引用阿德勒的话:

“如果孩子不犯错,那么教育不仅不可能,而且也没必要。”

所以,从此刻起,你应该重新改变对错误的看法,错误不再是一个坏东西,而是能够促进社会文明、科学进步和人成长的好东西。

不仅对错误的认识是错的,而且应对错误的方式更是有问题的。

大多父母习惯性的认同了这样一句话——“只有疼了,孩子才能记住”。所以,在面对孩子错误的时候,我们常常采用严厉的、批评的手段。然而,事实是,只有一个感觉自我良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才能思考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对于孩子来说,痛苦的时候,只会忙不迭的应对痛苦、自我防御,哪有精力和心思思考错误、改正错误。


④父母自我接纳程度低

我们经常说父母看孩子不顺眼,实则是看自己不顺眼。一个父母,如果自我价值感低,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焦虑之中,那么她就不可能对孩子的错误有较高的接纳度。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妈妈在这一项上要比爸爸得分更低。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单从《父母期末成绩单》得分较低的几项上,综合理解“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你会发现每个单一的问题,其实是很复杂的。爸爸陪孩子少,那么自然陪自己的妻子就少,而女人在对男人陪伴与呵护的需要上一点不比孩子少,这样以来,夫妻关系自然就好不到哪儿去。夫妻关系不好,妈妈们则更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而且常常焦虑,自我感觉肯定好不到哪儿去,那么对孩子的接纳程度自然会大大下降。所以,我们又回到了第一个探讨的问题——家庭氛围,即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构建且影响孩子成长土壤的关键因素。

因此可见,中国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很糟糕,有人类、文化基因遗传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有自身的原因。萨提亚说,人有两种痛苦,一种是无知的痛苦,一种是识别了问题的痛苦。如果说,我成功地让你的痛苦从第一种升级到了第二种,那我觉得这篇文章的目的就达到了。尽管我们识别了问题,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所在,不见得会立马解决问题,但却给了我们思考和探寻解决办法的方向。仅从改变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上来说,我觉得有两条途径,一条关乎认知,一条关乎行动。


如果你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抵御住文化残余的侵蚀,构建属于你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那么你就能够在当下应试教育系统中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免受其害。同时,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现在就行动起来,改善夫妻关系,把改善夫妻关系放在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位置,那么你就会改善孩子生存成长的土壤环境,其实首先是改善了你自己生存的土壤环境,若如此,就会形成“你好,我好,孩子好”的大好局面。这一切,有赖于每个家庭的觉醒,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先看到这篇文章,那么你就先行动起来。

《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The process of life is to be yourself ,

be your own process.

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父母期末成绩单》显示:大多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糟糕至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