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產生的不良後果

說起農民起義,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實在是太頻繁了。根據《清實錄》的記載統計,在清朝的農民起義就多達三百次。古代中國有很多王朝都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比如秦朝、隋朝、元朝。你可能會想,農民起義肯定是農民遇到災年,活不下去才會反抗。實際上還真不是,古代中國之所以有那麼多的農民起義,與從漢代起就開始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是分不開的。你可能會奇怪,重農抑商怎麼還會引起農民的起義呢?

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產生的不良後果

所謂重農抑商,就是重視農業,抑制商業。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期就是實行的獎勵農耕,抑制商業的做法。農民努力種田,多交糧食,就可以獲得爵位,而商人做生意卻要繳納重稅。因為在古代農業關係到國家的存亡,戰爭也需要源源不斷的軍糧供給。而商人卻喜歡操縱物價,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秦朝一統天下之後,並沒有繼續大力的推廣重農抑商政策。當時的巴蜀,有一位富可敵國的女子,是一位寡婦,名字叫清,在《史記》中被稱為“巴寡婦清”。當時秦始皇對巴寡婦清是禮遇有加,甚至與她平起平坐,討論國事。至於秦始皇把山東六國的富商豪強遷到咸陽,也不過是抑制商人的勢力,遠談不上打壓商業的發展。

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產生的不良後果

西漢前期的發展也與秦朝相似,當時的政府為了儘快的恢復生產,對商業活動很寬容,甚至食鹽與生鐵都向商人開放。漢武帝繼位以後,開始打擊大商人。首先是由國家把鹽和鐵管控起來,就是所謂的“鹽鐵官營”。緊接著漢武帝的第二招,是對大商人收取百分之六的財產稅,這個財產稅的徵稅對象,是商人所有的財產。同時漢武帝還規定,在全國設置關卡,收取商人貨運馬車百分之六的關稅。而且,鼓勵相互告發,如果查明屬實,政府會把沒收商人的財產的一半獎勵給告發人。漢武帝把重農抑商從觀念變成了制度,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其實漢武帝打擊大商人,背後的動機是要抑制土地兼併,同時從商人身上賺點錢。當時他正打匈奴,軍隊需要錢。

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產生的不良後果

漢代的很多大商人,背後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豪強”。所謂的豪強,也就是有錢有勢的地主。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因為受到戰爭的打擊,社會上的豪強並不多。但是到漢武帝時期,土地兼併越發突出,社會上出現了大批的豪強。著名的大學者董仲舒在給漢武帝的上書中說,“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富人兼併了農民的土地,變得更加富有,農民失去了土地,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富人越來越有錢,勢力也就越來越大,甚至擁有自己的私人武裝,就變成了所謂的“豪強”。豪強把老百姓變成自己的附庸,甚至向朝廷隱瞞土地和人口,久而久之就威脅到政府對當地的統治。

漢武帝想通過重農抑商來維護穩定,想要阻止土地兼併,但是土地兼併非但沒有被治住,反而更嚴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背後的原因很簡單,豪強在商業上面遇到了障礙,他們就把財路放在了土地上,投資土地的風險要小於商業,並且土地稅比商業稅要低的多。司馬遷用“以末致財,以本守之”八個字來形容當時的豪強。豪強用商業賺來的錢,再用來投資土地。

農民把土地賣給豪強以後,並不是全部賣身給豪強,有的人不願意被人使喚,就移民到更偏遠的地方去,開墾新的土地。在漢代,像河北、山東、以及長江以南的廣袤土地,有很多都沒有開墾,這些地方就成了移民的主要目的地。大規模的移民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新移民的農田水利設施很差,抗風險能力弱。同時在這些地方商業又不發達,農民發展不了副業,只能種田。一旦遇上災年,糧食歉收,農民就可能活不下去。同時這些地方在當時都是山高皇帝遠,地方官員容易胡作非為,農民受到的壓迫更多。農民如果連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就容易選擇反抗。

古代中國“重農抑商”產生的不良後果

總之,在新移民地區,農民的生產設施比較差,地方官容易胡作非為,一旦遇到天災,這些地方就可能出亂子。比如漢代的農民起義就主要集中在河北、山東、湖北等地。西漢末年,爆發的“綠林、赤眉起義”。綠林起義發生在湖北地區,起義軍佔領綠林山,被稱為綠林軍。赤眉起義是發生在山東沿海,起義軍把眉毛凃成紅色,被稱為赤眉軍。

不只是在漢代,後世很多農民起義也符合這些特徵。比如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爆發地點是山東地區,起因是旱災和饑荒;清朝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地點是偏遠的廣西,起因是連年的自然災害。

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導致了工商業得不到發展,科學技術就無法進步,人口增長與科學技術之間無法形成良性循環。隨著人口的增長,落後的生產技術與人們所需要的物質生活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注: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文字素材《漢代農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