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派人勸降文天祥3年,文天祥終於動搖,可為何還是被殺了?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苦難史,古往今來,內憂外患的威脅和連綿不斷的戰爭讓普通老百姓們一直生活在貧窮困苦之中。而在殘酷的戰爭之下,也有無數的英雄站了起來,用自己柔軟的身軀築成一堵守衛的高牆。

多少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崛起,為了百姓的安寧。在大我面前犧牲小我,拋頭顱、灑熱血,這樣的豪邁情懷令人敬佩不已。

比如一手打造了可以“以一敵百”的岳家軍的岳飛堅持抗金,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卻蒙受了千古奇冤;而吟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樣沉痛磅礴、義無反顧詩句的文天祥在抗元被俘後寧死不屈,死前用自己的民族氣節震撼了所有人;

而臨死前書寫了“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面對皇帝和姦臣的誣陷,慷慨赴死,以證自己忠於社稷的壯舉,令人慨嘆。可見他們都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沒了他們就等於沒了完整的國度。

今天我就跟大家來說說文天祥,一首慷慨激昂的《過零丁洋》其中的愛國情懷感動了很多人,在世人間廣為傳唱。由此,捨生取義的文天祥也成為了眾人敬仰的英雄。雖然他的身軀死了,但他的生死觀和精神永遠都活在人們的心中,在最艱難的時候激勵著我們。

其實,文天祥本來是可以不用死的。當時南宋滅亡後,元主忽必烈非常看重文天祥的本事,派人勸降了3年。而文天祥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了,就在大家以為他會投降元朝的時候,卻因為一些原因,還是被忽必烈斬殺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還得從文天祥率軍勤王的之事說起。

一、文天祥不顧朋友制止,率軍勤王

文天祥從小就很崇拜忠臣義士,在他心裡早就暗暗立下了要精忠報國的志向。宋鹹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時任(江西)贛州知州。第二年,在和元軍的戰鬥中,朝廷兵馬告急,昭告天下希望大家都入京保護皇帝。

文天祥一聽到消息就立馬去民間召集人手,各路英雄豪傑都紛紛響應,自願請命。一時間文天祥聚集了萬人兵馬,於是朝廷任命文天祥帶兵入京勤王。

文天祥的朋友知道後勸阻他說:“你帶著一群烏合之眾,去和別人訓練有素的軍隊打,等於驅趕著羊群去和猛虎打架啊”。

文天祥回道“我知道,如果我不自量力的殉國行為能夠感染到一些仁人義士,讓後人奮起去保衛國家也是好的”。而此時的文天祥,已經做好了要以身殉國的準備了。

忽必烈派人勸降文天祥3年,文天祥終於動搖,可為何還是被殺了?

二、文天祥兵敗被俘,遭“禮遇”護送京師

宋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潮陽攻打敗寇,而賊首陳懿在暗中勾結了元朝丞相張弘範,引得他們來潮陽。而張弘範趁文天祥吃飯的時候突然襲擊,文天祥僥倖逃走,又剛好被元軍的千戶王惟義俘獲。

在見張弘範的時候,文天祥不肯行跪拜禮。張弘範也就沒有以對待俘虜的態度對他,他想讓文天祥幫忙寫信招降他的同僚。文天祥自然是拒絕的,他便順勢寫出了那首愛國主義的詩——《過零丁洋》。

而張弘範欣賞他的氣節,還收藏了他的手稿,希望他能夠不計前嫌以侍奉宋主的心來侍奉元朝皇帝。但文天祥哭著說:“國家都滅亡了,作為臣子死還來不及,怎麼可能有二心去伺候別人?”張弘範聽了很是觸動,就把文天祥“禮遇般”地押送到元京師。

三、忽必烈派人苦勸文天祥投降3年,卻將其斬殺

文天祥被押送到元京師的路上,堅決八天不吃飯,他企圖餓死自己。但或許上天也感知他命不該絕於此,竟然還能頑強地活了下來。忽必烈一路聽聞文天祥的忠肝義膽,十分欣賞他的仁義精神,想法設法要把他收為己用。

於是他去找已經投降的有才能的官員,希望他們能幫他勸降文天祥。起初,文天祥無論如何都不肯投降,只求忽必烈能賜他一死。而忽必烈念其是個人才,不忍殺之,只想讓其為己所用,並許諾他如果能投降,就恢復他在宋朝的丞相一職,可是忽必烈這一等就是3年。

至元十八年(1281年,離文天祥被俘3年)文天祥也因為收到自己女兒柳孃的勸降書信後(當時文天祥的家眷被元兵俘獲,被要挾寫書信勸降文天祥),他看了書信內容之後,遙想這些年與家人分離多年。內心五味雜陳,所以難免有些動搖。

於是他要求元廷答應他一件事,他便會投降。當時文天祥說:“我的國家都滅了,我只能以死報國。如果你們能寬赦我,讓我以道士的身份脫離紅塵事外,說不定日後的某一天我還可以憑藉世俗之外的身份來輔佐元主。但是你要讓我現在易主,那是不忠不義不仁的表現,這樣一個不忠的我,你還敢用嗎?”

忽必烈派人勸降文天祥3年,文天祥終於動搖,可為何還是被殺了?

於是十幾位投降的宋朝官員為文天祥請命請求忽必烈放了他,讓他做道士。其中有一位南宋末期的叛臣留夢炎就不同意,他認為放了文天祥就等於放虎歸山,將對元朝不利。而忽必烈思慮前後,也沒敢放了他。他又耗了文天祥一些時日之後,決定下令將其腰斬而死。

就這樣,文天祥終不辱使命,完成了民族大義之舉,慷慨赴死。那麼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問,忽必烈既然賞識文天祥的忠義與才學。而且派人苦勸他3年,也等了文天祥3年,終於盼來了文天祥的投降之心,可為何最後又要殺了他呢?原因分析如下:

1、文天祥的投降之心出於無奈

要說文天祥動搖的心理從何時開始的,想必就是他收到他女兒柳孃的勸降書信了。而他投降的意向百分之八十是為了女兒和家人考慮,因為他一人成為了俘虜而且不願意改投元主,導致他的家人也一起跟著受難,連普通的日子也過不上。

而文天祥再怎樣為了保全自己的氣節,也難免在看到家人書信時動了惻隱之心。但自古忠孝難兩全,他的投降之意完全是出於無奈,而忽必烈也是知道這一點的。

忽必烈派人勸降文天祥3年,文天祥終於動搖,可為何還是被殺了?

2、忽必烈耐心有限

忽必烈作為一代雄主,手下自然不缺能人。而他之所以欣賞文天祥,想重用他,花了3年時間去等他,無非就是想利用文天祥來征服南宋的殘餘勢力。而在忽必烈看來,如果有文天祥最好,就能快速征服苟延殘喘的南宋。

如果沒有文天祥也沒什麼大礙,他照樣能征服南宋,而這一切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也就是這3年的時間,忽必烈的耐心也快被磨平了。而且忽必烈也會動用其他力量去逐步蠶食南宋殘餘勢力,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天祥對他的價值也越來越小了。

3、奸相留夢炎從中作梗

留夢炎和文天祥都是南宋重臣,但留夢炎的性格與剛正不阿的文天祥形成強烈對比。如果說文天祥是剛正不阿,寧死不屈,那麼留夢炎就是表裡不一,貪生怕死。當時,留夢炎在元軍剛攻來的時候。他先是率軍開跑,而後又遭遇元軍,連打都不打,就直接率軍投降了。

也正是因為留夢炎和文天祥的人品大相徑庭,所以他們同朝為官時,自然會有很多不合,所以兩人就不怎麼對付了。

因此,在忽必烈打算放了文天祥的時候。留夢炎就十分擔心,於是他從中作梗,對忽必烈說文天祥要是被放回,他就會在南宋招兵買馬,帶兵起義,到時候反撲回來,將對元朝不利。而忽必烈聽完之後也是擔心不已,所以最後就沒有放文天祥。

4、有人以江南西路之事嚇唬忽必烈

當時,忽必烈得知文天祥想要投降之後,本想與宰相商議放了文天祥。而且在忽必烈下定決心要斬殺文天祥之前,他是真的想放走文天祥算了。但是在這個時候就有人跳出來,提起文天祥當年在江南西路起兵的事情。認為文天祥就是一個潛在威脅,搞得忽必烈也是心力交瘁。

最後,忽必烈思前想後,雖然真的不捨得殺文天祥。但如果文天祥不用為自己所用,那真的有必要冒著風險去惜才嗎?於是他便下定決心不放文天祥。

忽必烈派人勸降文天祥3年,文天祥終於動搖,可為何還是被殺了?

5、福建僧人預言引忽必烈猜忌

都說古人是比較迷信的,因此當時的一些流言蜚語,就能讓古人信以為真。

至元十九年(1282年),福建一僧人就說了什麼“土星犯帝坐星”。剛好當時中山就有人自稱“宋主”,並且起兵反元,還想救出文天祥。加上京城又出現了一些未署名的書信,說是要為丞相排憂解難。

而忽必烈認為這書信中的丞相指的想必就是是文天祥,所以他覺得文天祥不死,就會對元朝造成威脅。於是他就下令,將文天祥處斬。

綜上,出於文天祥的並非真心實意投降,以及政敵的落井下石和忽必烈對於文天祥的猜忌等,註定了文天祥死是必然的。也正是文天祥誓死不從的氣節和忽必烈身為一朝之主的立場,他們兩個人註定是沒有君臣的緣分。

總評:

正如文天祥在臨刑之前忽必烈問他最後還有什麼願望,他說“賜我一死就滿足了”一樣。對於文天祥這樣誓死不奉二主的精神和他赴死前從容不迫的膽量我們是敬佩的。他求仁得仁、無愧於心,很早就立下了捨身報國的志向,只為了給後人樹立能夠站起來的精神力量。

不過文天祥畢竟也是人,他難免也是有血有肉之人。當時他收到了自己女兒柳孃的書信後,他也深深被親情觸動,不免產生了畏懼情緒,也有了動搖之念,而這一切也是正常不過的。

然而,自古忠孝兩難全,文天祥最後走上了“忠義”的道路,而捨棄了“孝道”和親情。而這也是客觀因素決定的,不是他所能左右的。最後他理所當然地慷慨赴死,留下了壯舉,為後世民族英雄樹立了榜樣。也正是文天祥之輩的民族英雄主義,撐起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那麼對於文天祥,你有什麼要說的嗎?

更多精彩歷史故事,歡迎關注【探筆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