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城東南角樓

北京內城東南角樓是明清北京城內城東南角的城角箭樓(簡稱角樓),是中國現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樓。該角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北京站東南,東臨通惠河。該角樓建造於明朝正統年間,建成後曾多次修繕。1900年,東南角樓被八國聯軍的炮火擊中而嚴重損毀。該角樓建於從城牆伸出的臺座之上,平面呈曲尺形,重簷歇山頂,由下至上開有四排共計144個箭窗。1982年,北京內城東南角樓以“北京城東南角樓”一名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內城東南角樓


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北京城向南擴建,正統二年(1437年),北京城的東南角開始興建箭樓,並於正統四年(1439年)建成,是為東南角樓。此後嘉靖、隆慶年間均有修繕。清朝乾隆年間也曾有修繕。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東南角樓被八國聯軍的炮火擊中而嚴重損毀,清末時曾有修補。中華民國時,東南角樓已不再設防。1915年,北洋政府修建京師環城鐵路時拆斷了東南角樓周邊的城牆,角樓西側的城牆上被拆出了一個券洞。1935年,基泰工程公司負責東南角樓,這次維修中原本需要維修前簷金柱腐朽的柱腳,但由於技術限制,維修人員僅僅將前簷金柱從4.8米高處全部鋸斷,維修後的柱腳落在了第二層箭窗的加長過木上。此外,轉角處的一根金柱在這次維修中被替換為了水泥金柱。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60年代起,為修建環城地下鐵路,北京城牆被大規模拆除,而內城東南角樓和與其相連的一小段得以保留。文化大革命期間,東南角樓遭到嚴重的人為破壞,後又在唐山大地震中嚴重損毀。1978年11月15日北京內城東南角樓因放火引起火災,幸因撲救及時未釀成大火。1979年,東南角樓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以“北京城東南角樓”一名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包括與之相連的部分北京城牆。1981年至1983年4月,東南角樓得以重修,這次維修採取了落架大修的方式,維修期間還成立了東南角樓文物保管所。1988年時,參考史料後恢復了角樓西側城牆上兩座原本已不存在的鋪舍,並再次整修角樓1989年9月18日正式對社會開放,1990年,東南角樓劃歸崇文區文化文物局管理。1999年,東南角樓外加裝了夜景照明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