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題潤州金山寺

張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潤州金山寺

此詩歷來論者譭譽不一。譽之者推為“金山絕唱”四,邢昉更謂“後人不復能措手,幾同崔顥‘黃鶴’矣。”毀之者雲:“此公金山詩最為庸下,偏偏以此得名,真不可解。”平心而論,此詩雖不無微瑕,然並不掩其白玉之質,尚可稱題詠詩之佳構。寫景真切,突出金山寺給人的獨特感受是這首詩的特點。這誠如前人評張祜這類詩而說的:“處士(指張祜一筆者)詩長於模寫,不離本色,故覽物品遊,往往超絕,所謂五言之匠也。”用金山寺給世人的深切感受是超凡遺世之感。這一感受,詩人在首聯即情不自禁唱嘆而出,從總的氣氛渲染上,先就令人醒然、超然。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金山寺

而“一宿”、“超然”之句式,大有忽地而起,憑空而來之氣概,實具唱嘆有致,警醒人意之妙,並使得這一感受顯得更加強勁有力。如果說首聯是虛寫超然遺世之感的話,那麼緊接著的“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一聯則轉從實境去表現它。此聯乃寫留宿金山寺一夜之所見。所見者乃僧乘船披月而歸,乃曉雲如龍盤於殿堂而出。僧、龍俱是所謂超俗之物,而“夜船月”之幽靜恬美,“曉堂雲”之煙纏雲繞,縹緲變幻,頗有神秘仙境之氣象。而兩句中的一“夜”,一“曉”,不僅點出時間的變化,而且與一“歸”一“出”相配合,更能顯出變幻不定的意境,同時詩句氣韻更流動,讀來錯落有致。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煙纏雲繞,縹緲變幻

作者處身於金山寺內,從較近的角度做了以上描繪之後,頸聯即騰身於寺外,似乎凌駕於空中,從另一角度,以宏觀的眼界進一步寫出金山寺在地理方位上的特點:“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作者通過樹色、鐘聲這一訴諸視覺聽覺,給寺外人以影響的一見一聞,極為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寺廟處於澄碧的大江中的勝景。它超脫了兩岸塵世的喧囂,別成一清幽世界。這樣就又和前面的“超然離世群”之感緊密相扣,並且以具體的實境展示在人們眼前。故前人有以“超然之景”評此兩句者。此外,“樹色”、“鐘聲”又分別上承山、寺、僧,使前後句連貫照應,意象突出。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澄碧的大江

詩寫至此,已完成了金山寺的形象塑造,它的特色也就顯示出來了。統觀張祜題詠之作,抓住山水景物特色,用真切傳神寫照的詩句將它巧妙展現出來,使景物風光各有其鮮明獨特的面貌意境,這乃是其詩的特點之一。如《題潤州甘露寺》詩以“日月光先見(“見”,一作“到”),江山勢盡來”,極狀甘露寺之高峻;《題杭州孤山寺》詩用“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寫孤山寺之清幽潤澤,《秋夜宿靈隱寺師上人句》詩,則以“月色荒城外,江聲野寺中”,摹寫靈隱寺之荒寂景象。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靈隱寺

更值得一提的是“樹色”“鐘聲”一聯,固然如胡應麟所批評的“氣格固不如,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但它絕無雕琢之痕,生硬之跡,能於平易中見工緻,境界開闊,意境渾然。”當然,我們並不認為張祜這首詩就沒有可議之處。前人如楊慎日:“張祜詩雖佳,而‘終日醉醺醺’,已入張打油、胡釘鉸矣。”屈復也評雲:“勝地名作,後無及者,一結何草草乃爾”。誠然,此詩尾聯“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之句的確與整首詩不諧協,誠難脫“張打油、胡釘鉸”之誚。此詩前六句顯得超然神秀,而末二句則粗濁流滑,意境風格與前迥然異趣。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鐘聲

我們說張祜這一流滑之句的產生,並非偶然,自有其自身以及時代的原因。張祜年輕時善嘲謔,性格風流倜儻,時有嘲謔之作。其詩集仍存有《戲贈村婦》詩,雲:“二升酸醋瓦瓶盛,請得姑嫜十日程。赤黑畫眉臨水笑,草鞋苞腳逐風行。青絲髮亂梳撩緊,青貯裙高種掠輕。想得到家相見後,父娘由喚小時名。”其戲謔油滑之風調於此可見。張祜素有“殷勤在伊呂,為我致昇平”的政治願望。然而其時內憂外患,世態惡濁,他又速遭不遇,久困江湖,壯志豪情不免日漸消磨。“何妨一壺酒,遠遠棹扁舟”的頹靡之想愈益滋長,而憤世嫉俗之情也自然隨之而生。

張祜《題潤州金山寺》,超凡脫俗之景,詩人的頹靡之想因何而來?

一葉扁舟

這樣的思想情緒,以及他早年即有的戲謔之風,也就自然會反映到詩作中。本詩所反映的一方面是對超脫世俗之境的激賞,另一方面則意識到不能擺脫現實汙濁而不免憤激,氣餒時更容易這樣。因為,詩的格調與詩人創作時的情感狀況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張枯以高雅超逸的心情,沉潛於金山寺之境界中時,寫下了上六句詩,而當他一念及寺外的濁惡現實世界時,憤激厭倦與失望之情不禁襲上心頭,高雅超逸的詩情不禁為之氣餒,詩風不覺隨情而變,於是就出現了詩末的草率氣弱之句。這是我們要為張祜此詩惋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