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崇洋媚外”和取消英语学习

最近几年,东西方的民族主义情绪都高涨,全球化有了倒退倾向。而此次疫情,更是让西方惊讶于我国积累的发展成果,嫉恨我国在大灾难面前转危为安的能力,进而意图加速遏制我国的发展。

网上流传的“抄作业”论,也难免激起西方的抵触。——一向自傲的西方怎么就成了“劣等生”了?习惯了享受景仰的脸哪儿搁呀?

而少部分外国人在中国的不当甚至违法行径,也引起了广大民众要求驱逐他们出境的呼声。

日益增强的民族自豪感,对西方阵营对我国的遏制、污蔑,偶尔被打击的民族自尊心(如某大学的女“学伴”制度、咬伤女护士的黑人想用“道歉信”逃避法律责罚、山东青岛插队的外国人叫嚣“中国人出去”)……等等,多种因素杂合起来影响了当今的网络舆论气氛。

新中国成立以来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是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勤劳的中国人民共同努力而取得的。

但其实,也是花了很大代价换取的。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号召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就是对于过去几十年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大家都醒悟了自然环境被恶劣破坏会连累到水、食物的污染,进而引发各种重大疾病(含癌)的高发、年轻化现象。

童年山村里清澈的河流已经很少见了吧?各种湖泊河流的水位一年比一年降低了吧?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是粗放加工、劳动密集型出口换外汇为主。其危害在于:大量消耗国内原材料资源、低附加值、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绝大部分利润被国外获取。可以简单概括为“人海战术”。这也就是为什么2000年~2010年期间“读书无用论”能站稳脚的原因。因为那时候我国的工业配套、商业体系、跨国服务业都很不成熟,毕业生空学一身本领到了市场无用武之地。无对应的岗位可供施展才华。最终为了生存将就着做了不喜欢的工作。若干年后所学知识全遗忘。

而最近的5~10年我国前期的巨大付出终于有了些许回报——至少“中国制造”慢慢有了品质,至少我们有了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帮助我们安全度过新冠病毒灾难的重要“功臣”)。虽然在国际标准上、在先进管理制度上、在顶尖高科技研发上、先进服务业上同西方强国相比依然有不少差距,但是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也终于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可以施展抱负了。大大地解决了就业,加速了高新技术的升级。

我们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经济成就,和加入WTO、重视自然科学是分不开的。正因为加入了世贸,才让全国涌现了不计其数的私企、外企,给每年几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就业岗位。

也因为加入了世贸,才让我们的工业生产、各类行业标准与世界接轨。提高了生产制造水平、商业管理水平。打开了国际交流的眼界,博得了多个领域的世界话语权。

——凡此种种,能离得开英语的学习吗?

论“崇洋媚外”和取消英语学习

可以说,如果全面取缔英语教育,就等于新世纪的“闭关锁国”。

我们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而不断绝,其文明的生命力、优秀基因肯定是值得夸赞的。

不过我国传统文化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系统化整理(尽管古代确实有不少科技发明)。加上清朝的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才落后西方几百年导致惨遭列强侵略凌辱——这些教训还不够吗?

可以说绝大部分新中国的科技是通过翻译外文才引入到国内的,完成此项任务的有留洋深造归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有各类外文爱好者的辅助翻译。——就连马克思主义学说也是从德国和苏联引进的。没有这些翻译,我国的发展方向和轨迹将会大不同。

我国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也需要借助于英语去对外宣传。

我们的外贸出口,更需要英语去沟通。

国际间文化、科技、商务的交流,也离不开英语。

说这些不是说要跪拜英语,不是说学好英语就高人一等,不是说学了英语就等同于自认中华文化不如西方(若不如,为何放眼全球唯独我们华夏文明历经四五千年浩浩不绝?依然一脉相承并且光芒万丈?)。而是当今世界的格局,现状如此。

当今世界跨国陌生人沟通,默认就是用英语沟通。

学英语就是“香蕉人”?就是崇洋媚外?就是汉奸?大肆扣这类帽子的人太激进,其逻辑太可笑。

一个人是否爱国,在于他的心,在于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语言。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种现实环境,要在世界秩序中寻找机会,抢占机会,避免损失……就需要主动去运用好英语。

好,不说那么高大上。就说大家诟病的“学十几年英语一入社会就一点都没用上”吧。

看似有理。可是“用不上”是什么原因呢?是双向的。一是客观环境没给你施展英语的空间,二是主观意识没有去寻找能用到英语的工作(或场景)。

最常见的如:翻译、外贸、国际物流、导游、英语教师、对外汉语、外企上班族、跨境电商……都用到英语。

其他没用到的并不代表就一辈子用不到。

现在的孩子们很小就开始接触到了英语课程。这并不是添加负担,而是因为语言的学习是越早越好。小孩子机械记忆强,早接触会学得更轻易、更牢固。

真到了初中或者高中才开始,就很晚了。

而且中小学生处于探索认知阶段,先接触到英语可以提前检验自己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自己的技能发展规划,没接触到你就对他没有感觉,没感觉就无从正确取舍。

至于“多少学霸被英语这拦路虎埋没”的论调,或许是有道理的。因为理科天赋很优秀的人通常语言天赋不如文科生。但是理科学到了非常高水平的时候,却又需要去获取国际上更多的专著成果。

——你不可能24小时给科学家配翻译吧?科学家夜深人静仰卧床上冥思苦想科学问题,他的思路怎么让外人翻译?

人工智能的自动翻译在高科技领域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依赖大量的翻译词汇和语句、语法的大数据配对以及复杂的算法。机器学习之后才能从众多模棱两可的翻译中推荐出相对更可能准确的结果。——越是高精尖的学术内容,越缺乏对应的词汇表达。

而且,科技书籍的很多专业名词术语本身就是舶来词。最初在汉语里面没有对应的词汇。

顶尖的理科人才其实也必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等他把灵感告诉翻译人员(很可能还需要加各类解释,试图让对方听懂,听不懂则无法进一步翻译沟通——而且多数情况解释很久也听不懂),那过程所耽误的时间,已经足够让他的灵感消失了。

理科生虽然是善于推理、逻辑思维,但是优秀有创造力的理科生和文科生,乃至于和艺术生,都有个共性:就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语言的学习也是需要想象力的。每个单词的意思你要怎样去记忆才轻松、牢固呢?那就需要形象化,发挥想象力和联想,让枯燥的词汇落根于自己的脑细胞,触发脑细胞的形象感知。

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而已,学英语并非就是崇洋媚外。近代多少通晓外语的大学者、诗人、文学家、甚至科学家,都为国家的进步、文化的繁荣奉献了力量。

文科和理科本身并无孰高孰低,并无优劣之分。文科是“道”,理科是“器”。二者合理协调,才能发挥最大共用。

爱不爱国,存乎一心。如果把英语比作枪战游戏里面的“枪”的话,你在作战的时候掉了自己的枪,慌乱中在敌人的尸体旁捡到敌人的枪,就意味着你只能拿着这把枪射杀自己的战友吗?秒变叛徒?秒变奸细?

——工具而已。嘴巴说的语言类别不重要,内容才重要。

那么“崇洋媚外”的风气是怎么来的呢?

细究起来恐怕要扯到清朝。清末的“师以夷技以制夷”,就是认同西方科技比当时的中国超前。但是其目的还是为了学对方的本领,以便抵抗外辱。由此不能说是媚外。乃是中性甚至褒义的“拿来主义”。

清末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清廷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吓破了胆,对洋人唯命是从。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攫取利益的“挖掘机”、“抽水机”。


论“崇洋媚外”和取消英语学习

高官怎么做,平民自然看在眼里,也会私下议论,不禁跟着对外国人存了畏惧之心。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化自信才再次振兴起来。那时候各类学者大儒著书立学、百花齐放。即使明知与西方有差距,至少在心理上还是非常有自尊、自信的。

再然后就是二战,日本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再一次证实了“落后就要挨打”。

我记得上世纪中期,农村还经常把火柴(就是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里用到的)叫做“洋火”,把洗脸盆叫做“洋盆”,把铁锹叫做“洋铲”。这些时代落后的烙印或许在潜意识里刺痛了我们中国人的自尊心。

——“崇洋媚外” 的土壤是落后的近代中国受欺负的历史让百姓心理上有点“怯”。

还好,我们成长起来了,迅速追赶了。这得益于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掀起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得益于“四个现代化”的正确方针。

——我们终于重视理科了。

理科,说到底,就是自然科学,就是探寻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正因为它来源于自然规律,它天生就具备了高效率,低出错率的优势。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强占各大洲殖民地,靠的还不是蒸汽机为首的工业革命?抢得了高速发展的先机?

但是理科,说到底,也是工具。和英语一样是工具。只是理科是自然密码的语言,和大自然对话不需要用嘴巴说,而是用各种实验、计算、研究去沟通。

理科只是人类用来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总结而已。

工具,刚才说了,就像枪、刀、剑。它是福音,还是祸害,全都在于使用它的人。

枪能杀人,也能救人。自然科学可以用来提高生产力,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也可以用来破坏大自然,可以做成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不正当的使用可能会带来灾难。

而文科就是解决“人”的问题。同一把枪,落在民警手里和落到匪徒手里,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崇洋媚外”在近二十年蔓延的原因是:1,外贸交易是以外商为买家主体。潜意识里就认同了“外商更有钱”。2,国际贸易中的商业规则,全球标准,是洋人制定的。3,洋人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法律对他们太宽容;社会服务对他们过于热情;大学给他们的奖学金太高、录取门槛太低。4,出国留学热和早期“海龟”的高待遇让大家羡慕。

其实大家摆正心态就好:国际商业、文化、科技的制高点被西方提前占领,固然是他们的祖先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商业交易不管是买卖双方,本质上是平等的;洋人在中国各种活动,在适当表达礼仪之邦即可,遇不逊和冒犯甚至违法则必须重拳出击不留情面;“海龟”见识多,更贴近西方资源、市场,更通晓国际规则。他们中的精英获取高待遇是应当的。而“方鸿渐”类投机取巧、“镀金”、无真才实学之流也狐假虎威不了多久。

最重要的还是:我们中国人要自强、自律、自爱、自信。

那些见到外国人鼻孔,异国肤色男性就心砰砰跳的女生,只能说是涉世太浅,盲目崇洋。见到优秀的人(不分肤色、种族)而敬佩、甚至仰慕倒可理解,若是脑海里根深蒂固以为所有外国人都优于中国人,那就是心里和认知有问题。

要杜绝“崇洋媚外”,全民拒绝学英语(这个我不建议)的根本途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国全方位(没错,是全方位)领先于世界民族之林,受各国仰慕。让全世界不约而同地学我们汉语。汉语完全替代英语的地位。

这需要时间。

——而其实即使是这样,懂些外语还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扩大有益文化的吸取通道。

学英语,并不代表就仰慕英国、美国,就心理上对他们俯首称臣。只是当前形势所需而已。

要发展进步、要扩大影响力、要争夺国际话语权,就不能在文化上闭关锁国。

但是此次疫情依然暴露了我国过于依赖外贸(准确说来是“外商购买”)的短板。凭什么我国几千万工厂没了洋人采购就要停工失业?我们有14亿人——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我们完全可以带动内循环,自增长。

——理论是如此,现实有点骨感。原因大家清楚。

外贸本身是没有错的。不能因为西方遏制我们就说要全面关闭外贸。那样又是另一种“锁国”。外贸并非一定要吃亏,并非一定要粗放加工、人海战术、劳动密集型换取低廉的回报。待我们成长壮大,我们国内的企业、商家也可以抢占外贸的标准、技术、利润的制高点。用更小的成本为国内带来巨大的利润——正如西方在20年前对我们那样。

事实上我国加入WTO后的初期那种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了。质量差、能耗高、技术门槛低的产品都将会被淘汰。而且低廉的利润也无法支撑企业工人足够生存尊严的工资。物价的攀升也必将推高工人对薪资的诉求,进而推高企业的商品出口价格,国外买家可能因此就放弃从中国购买而转战其他成本更低廉的国家。

有了科研、文化、标准的话语权和制高点,我们就可以既做好外贸,又保证了青山绿水,并且最大可能地避免破坏和消耗本国的自然资源。

需要强调:先进文明科技,国家走向强盛,并非是因为说英语。英语与人类其它语言相比,也并无高贵之处。形势所在,所需,才学英语。我十分赞同巩固提升汉语语文(包括传统中国文化)的学习,凝聚爱国意志,增强本国文化的自信。等本国在多领域占领世界巅峰的时候,外国人会抢着主动学习汉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