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棣第五次遠征蒙古後病逝在榆木川,而太子朱高熾為了順利取得皇位,與楊士奇、于謙等人採取了秘不發喪的決策。

當時正值8月,屍體加速腐爛,營帳內的臭味會使人生疑,於是楊士奇命人找來鹹魚掩蓋屍體的臭味,雖然楊士奇的做法成功穩固了政治局勢,但在明朝來講,這種事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秦始皇鹹魚事件

為什麼不可能發生呢?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用鹹魚掩蓋屍體氣味的歷史事件。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東巡時病死,趙高說服了胡亥,威脅李斯,修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將帝位傳給胡亥,並將太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賜死。

在得知扶蘇已死的消息後,趙高帶著秦始皇的屍體返回咸陽,但是路途過於遙遠,屍體散發的臭味難聞,遲早會暴露,於是趙高讓人買來一車鮑魚掩蓋屍體的氣味,最終成功回到了咸陽。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

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此地無銀三百兩

很顯然,《大明風華》中用鹹魚掩蓋朱棣屍體氣味的這段劇情,是借鑑了秦始皇曆史的事件。

編劇自認為寫得好,其實是貽笑大方。秦始皇的死在史書中明確說明了,雖然已時隔1600年,就算朱高煦不知道,他手底下的謀士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大明風華》中楊士奇的做法無異於此地無銀三百兩,這段劇情改編的過於牽強。

學好歷史還是非常重要的,不然就會被觀眾笑話了,那歷史上的朱棣秘不發喪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防止朱高煦奪權

朱棣之死秘不發喪,是為了防止漢王朱高煦奪權。

朱高煦的造反之心人盡皆知,因為朱高煦的性格很像朱棣,深受朱棣喜愛,朱高煦也因此囂張跋扈,將其他人都不放在眼中。

朱棣曾給朱高煦封賞了兩次封地,一次雲南,一次青州,但朱高煦都不願意前往。

一個藩王不去自己的封地待著,是想做什麼?肯定是為了奪嫡。

如果朱高煦知道了朱棣死亡的消息,恐怕會立刻行動,榆木川距離京師有十幾天的路程,在這十幾天內足夠朱高煦進行一場政變。

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秘不發喪,穩住朱高煦,為太子繼位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熔錫為椑以斂

《明史·成祖本紀》:太監馬雲密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謀,以六軍在外,秘不發喪,熔錫為椑以斂,載以龍舉,所至朝夕上膳如常儀。壬辰,楊榮偕御馬監少監海壽馳訃皇太子。

太監馬雲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秘密商議後決定採取秘不發喪的措施,一方面每日照常送膳食,另一方面收集軍中的錫,將錫熔鍊成一個圓筒,把朱棣的屍體放進去後封死,防止屍體腐爛的氣味溢出。

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馬雲、楊榮、金幼孜正是靠這個方法瞞天過海,不僅穩固了政治局勢,也成功讓朱高熾繼位。

同時,這也體現了太子的高明之處,太子黨幾乎遍佈皇帝的身邊,如果沒有他們,恐怕朱高熾不會這麼順利繼位。

為防止朱棣死亡的消息走漏,馬雲用了一個辦法,卻盡顯太子的聰明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朱高熾嘆道:"漢王果反",雖然說朱高煦造反是死罪,但朱高熾念及兄弟之情沒有殺他。

不過後來朱高煦自己把自己作死了,還連累了幾個兒子被斬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