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语文课堂

由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生理发展阶段情况的分析和平日接触观察所知,他们大部分

好奇心重,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记忆力强,具体运算能力强,但抽象思维较差。根据以上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

有效课堂既要考察教学目标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实现程度,也要看这种目标的实现是如何的。基本要遵循以下几点: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

01 合规律,即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

02 有效果,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发展。

03 有效益,即有效教学不仅要求教学有效果,而且要求教学效果或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

04 教学有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这里所说的学习收益包括学生学到的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学习投入不仅是指时间因素,还要看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脑力负担。要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减负”有效的教育,就要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越有效,学生的学习投入就可能越少,效率越高。


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语文课堂

一、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先要做好“四备”。

1.“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整体状态,包括已储备的知识量,语言表达能力,认知能力、记忆效率等。这个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观察中踏实整理,多与家长联系。

2.“备课”

一节课,要进行有效教学,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要明确,对学生的发展有帮助。新课标改革,突出以人为本,联系生活实际,教师需及时更新知识库,多涉及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欲。

案例:《小公鸡和小鸭子》时,可以让学生先与家长对小公鸡和小鸭子进行外貌观察,并尝试简笔画;学习之后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仅及时巩固本课时所学知识,更让学生初步学习观察,并激发学生互相帮助的感情体验。

3.“备机智”

课堂上可能出现突发状况,巧妙地解决依靠教师的课堂敏感度以及方法的学习积累。

案例:在教授影子时,发现坐在后排靠窗的一个学生在用手摆影子。然而并没有气急败坏地走过去训斥他,而是装作无意地走到那学生的身边,然后惊喜地说道。大家来看,现在xx同学的手在阳光下倒影的黑乎乎的是什么?然后请他把手放下,微笑地对着学生说,请问同学们,现在xx同学坐端正之后,黑乎乎的东西去哪了?同学们高声道,影子不见了!老师的这一机智举措不仅提醒了,没在听课的学生,也集中了其他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引入新课。抓住突发事件,并有效利用,进行有效教学,这也考验着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

4.“备作业”

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发展,并非通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或挤占挪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其它学科教学时间等损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取得的,而是从教学规律出发,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实现的教学有效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较少的学习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学习收益。

作业的合理设计是对一节课的升华。学科作业一般包括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1)课堂作业是对学生一节课掌握有效知识的及时检查,需要注意量、质的安排。一般为课堂的后10分钟,可针对最重要知识点设置多元化的题型:知识点原题、改错类等。通过时间的限定,提高学生的写题速度和注意力;另外需要留有2分钟的时间讲解学生易错点,及时纠正。

(2)家庭作业除了巩固学生的知识,应该更生活化并且开放式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形成,各方面的教育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适的家庭教育有效紧密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并且利于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了解。

案例:《小壁虎借尾巴》,我布置了家庭作业:和父母分享故事,并发挥想象,如果小壁虎和另外的小动物的画面,想想能借到吗?这样不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此外,许多家长说能抽空和孩子完成作业感到很开心,并且感受到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成长。


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语文课堂


二、关注学生情、智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课前注重师生的有效沟通,情感发展。

优秀教师展示课,他们都会课前与学生进行猜谜语,讲笑话的互动,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拉近师生关系,消除陌生感,利于课程的开展。

2. 课中多运用激励性语言。

教师的语言风格和面部表情,学生也是能敏感地觉察的。

3. 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主要是进行培优补差。包括对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的改善交流。成绩不好与家人的教育忽略以及平日不良的学习习惯有关。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才能改善问题,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

三、提高有效课时知识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1.教师加深加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设置有条理的课堂教学顺序以及循循诱导的问题情境和练习。

其中语文练习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则是有效课时知识把握的重点。

合理设置题量

注重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如,小比赛,开火车,抢答等。

关注作答后的反思。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检验过程中按照回顾、判断、分析、记录等步骤培养学生反思习惯,以及渗透文化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圈关键字,认真作答,耐心检查的习惯。

2. 多次磨课,提高语言的精确度,规范性,以及简练化,语气的抑扬或者对比。

例如教授,黑乎乎的ABB词语时,应该先生动地讲解词语一次,并举出正确的变式,出示正误选择,让学生通过自主判断,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深切地理解。

四、平衡课堂的教学生态,促进优质教学进行。

当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和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衡教学思维结构

现实教学的缺失之一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单向性和片面性,重逻辑思维轻直觉思维,重演绎思维轻逻辑归纳,教学思维缺乏清晰、合理和平衡的结构。因此,在教学中科学地把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结合起来,使教学思维清晰有序、和谐平衡,改变教学思维方式单一片面的现象,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学看图写话中,应该提醒学生带着: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四要素来看图,能有清晰的思路来观察图片,强化思维的逻辑性。

或者在课堂设计中适当地加入小组合作,同桌互讲的环节,增强学生自主性以及发挥教学的多向性。

2. 平衡教和学的关系

既要重视教师的优教,也要平衡学生的优学。新课标的一重大改革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留有足够的时间(4—6分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理的探究和总结,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的思路和掌握重点知识,突破难点。

3.平衡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教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环境和谐平衡就是指课堂的物理和心理环境能增进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使师生处于一种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充满人性关怀和具有较高心理安全感、舒适感、归属感的氛围中。

有效的课堂却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踏实研究,唯有教者不断深究,耐心突破,坚定前行,学者自主,积极参与,才能创升教育水平。

有效课堂探究系列之——小学语文课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