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北部,尋找面向未來的“空間”

海淀的北部,一片廣闊空間正在崛起。百望山以北,俗稱山後地區的226平方公里土地都是它的轄區範圍,佔整個海淀區面積的52%。

這裡空間廣闊, 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作為“三城一區”之一,中關村科學城正擴大至海淀全域,中關村科學園北區作為海淀的發展縱深與戰略腹地,成為未來海淀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

近年,故宮北院區、中國佛學院等國家級文化設施在科學城北區落地,北部文化中心、溫泉體育中心等一批配套設施,以及101中學溫泉分校、翠微小學、國際學校等教育設施建成,地鐵山後線通車運營……交通、教育、文化等一批配套設施的落成大幅改善了科學城北區的空間形態。

與此同時,隨著產業空間的釋放,城鄉統籌再向前進;生態環境日益優良,綠色農業開闢出新的品牌空間;特別是科技創新要素不斷集聚,高精尖產業、高質量人才、高效率企業“扎堆”,為當地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充足的動力和更廣闊的空間。

在海淀北部,寻找面向未来的“空间”

中關村創業大街。

從“五小”門店到科技集群

王德昕較為人熟知的身份是海淀區政協委員,生於北部、長於北部,長期關注北部的變化與發展。

“最早是在2003年前後,北清路通車。”在王德昕看來,路網建設是科學城北區發生變化的起點。隨著道路兩邊逐漸熱鬧起來,永豐產業基地也在那一時期投入建設,科技創新要素開始不斷湧向北部。

王德昕口中海淀北部的變化,和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規劃密不可分。

規劃之初,科學城北區引入了“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近年來,科學城北區在構建“產城融合”城市形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路網建設便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2016年年底,地鐵山後線通車,緩解了萬泉河路、圓明園西路、永豐路等道路的交通擁堵情況,打消了上班族的畏懼心理。

記者還從北部辦瞭解到,2019年,科學城北區基本建成了翠湖南路、鄧莊南路、翠湖東路、上莊東路等一批主幹路,現在,科學城北區五橫六縱的對外路網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隨著路網系統的改善,地區商業面貌逐漸發生了變化。據瞭解,2018年,旨在打造中國集成電路行業芯旗艦的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設計園落戶北區。2019年年底,翠湖科技園、永豐產業基地和中關村軟件園三大園區入駐的高科技企業達1100餘家,其中收入過億的企業有119家,包括華為、聯想、百度等諸多行業領軍企業。

科技產業集群一個接一個落戶北區,一改過去以“五小”門店為主的面貌,企業的數量和質量都發生了明顯變化,新興產業在科學城北區初步形成了集聚發展的態勢。

在海淀北部,寻找面向未来的“空间”

中關村西區。

“職住平衡”的挑戰

科技企業呼喚科技人才。

“原來這邊房屋的租住對象多是在建成區打工的工人,現在租住對象則以北部的科技新秀為主。”從城市化進程最早的海淀鄉,到西北旺鎮,再到後來的溫泉鎮、蘇家坨鎮,王德昕對海淀北部居住人群的變化感受明顯。

不斷湧入的“科技新秀”,王德昕習慣稱之為“海淀新居民”,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學歷較高,以碩博居多,從事的行業都與科技創新相關。

為留住“海淀新居民”,當務之急是解決“科技新秀”們二代的教育問題。

海淀北部的第一所國際學校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據辦學方介紹,這所位於稻香園南街、稻香園中路和縱十二路合圍區域的學校,未來將承載3200名學生在此學習生活。目前,正在完善校區周邊市政道路和用電等保障設施的建設。

記者從北部辦瞭解到,除國際學校外,北區還將引進中關村三小、十一學校等一批優質教育資源,這些優質教育資源將在未來三年內陸續落戶科學城北區。

目前,科學城北區已經建成了101中學溫泉分校、清華附中永豐分校、國際學校、北部文化中心、溫泉體育中心等,故宮博物院北院區、中國佛學院等一批配套設施也在加快推進。學校、博物館、文化中心等文化教育場所接連投建,轄區教育氛圍漸起。

除了教育,“這麼多人怎麼住也是個問題。”

王德昕曾於2017年提案,建議政府從“上樓的農民”手中租賃多餘的非剛性住房,由政府統一安排,統一出租給科技企業人員,解決職住平衡問題,緩解很多居住在迴天地區的員工長途通勤之苦。

根據北區規劃,在保留24個村莊的同時,加強城鄉統籌規劃,建成北安河、大牛坊、前沙澗等安置房項目,建築面積達400萬平方米,約5.2萬村民實現回遷入住。

已經交付使用的北安河安置房項目是海淀區大型的民生工程,配置了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兩所幼兒園。為滿足居住在此的科技人才的現代生活需求,還應用了智能WIFI、環境監測、智能照明等一系列智慧科技。

王德昕口中“上樓的農民”也是安置房項目的受益者。

村民不僅從平房上了樓,而且還實現了“帶著資產上樓”。王德昕介紹,在農民帶上樓的資產裡,不僅有集體經濟的資產,還有剩餘回遷房。“政府把剩餘回遷房,按照折算平米數價格收到手裡,再以補貼的方式租給科技企業的員工,每五年政府會與村民重新簽訂一次合同。”他解釋道。

2019年,為進一步緩解科學城北區的職住平衡壓力,中糧恆合悅興、萬灃、葛洲壩、紫光科城、中鐵碧桂園、永靚家園等一批住宅項目開建。“已經逐步形成公租房、限競房、共有產權房、商品房、安置房等多元化的住房供應體系。”北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中關村西區。

“融合期”的難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北區的發展已經進入融合期。這其中,既包括現代科技文化與傳統地區文化的融合,也包括現代生活方式與民風民俗的融合。

北安河項目在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到了“融合”。“上樓”村民有自己的民風民俗,項目便提出了“適農社區”的概念。項目施工單位中建新牧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區內設置了紅白喜事操辦場地、村民禮堂,為集體民俗活動提供空間。由村委會集中管理的公共菜園,讓“上樓”村民仍能感受到鄉愁。

“如果說有什麼問題或難點,那就是如何處理好融合期的難題,”王德昕說,“帶著資產上樓”的農民越來越多,不種地了,他們的就業如何解決?

相比民風民俗融合採取的“兼顧”戰術,“上樓”村民的就業是一道非A即B的選擇題,實際而緊迫。

溫泉創客小鎮為這道難題提供了一個成功的樣本。記者瞭解到,已建成運營的溫泉創客小鎮一期引入了專業運營公司,通過固定收益與分紅,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還向村民提供部分工作崗位,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

像溫泉創客小鎮這樣的集體產業,還有蘇家坨北京協同創新園、蘇家坨集體土地租賃性住房、西北旺集體土地租賃性住房等,都將於今年開工建設。記者從北部辦瞭解到,開發之初科學城北區就規劃了6.17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用於建設集體產業,為農民增收就業提供保障。

最近三年,王德昕也在試水村企合作,他創辦的弗萊農莊就在柳林村原地而建。資產是集體的。作為經營者,王德昕每年會向集體交一筆保底性經營收益。除了能提供一批就業崗位解決柳林村當地村民就業的同時,集體還會參與農莊收益的分紅。

仔細盤算,無論是向集體繳納的保底錢、集體參與的分紅,還是農民自己的工資收入,每一筆錢都少不了農民,每一筆錢都將最終進入農民的腰包。

通過村莊物業化和其他手段,王德昕的弗萊農莊解決了100多位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企業為這些村民繳納了五險,非技術工種每月差不多有3000元收入,技術工種可以達到4000元甚至更多,加上保底和分紅,用王德昕的話說,“比種地的收入可要多多了。”

在海淀北部,寻找面向未来的“空间”

中關村“雙螺旋”標誌

用空間換未來

空間,是科學城北區發展的關鍵詞。在科學城北區每一項開發建設任務中,空間都在細微處釋放。

相比於科學城南區,北區可開發的物理空間顯然廣闊很多,可以承載更大體量的企業、更多的高學歷人才,無論產業空間還是生活空間,都對發展已經日臻成熟的南區形成了有益補充。

“科學城北區規劃有集體產業空間,各鎮未來都有自己的集體產業,來保障和發展集體利益。”王德昕說。北部集體產業項目正在加緊推進實施,西北旺、溫泉、蘇家坨和上莊四個鎮每個鎮都要結合自身特點建設集體產業項目。“這些集體產業項目和科學城北區三大園區組團是同步規劃、相互支撐、共贏發展的”。

在王德昕看來,未來集體產業建設指標的逐步釋放將給區域帶來極大利好。24個保留村未來的可能性也很大,人居環境整治、村居物業化等一系列措施實施後,可以引入運營公司,搞山區民宿、科技園區人才公寓等。

高學歷人才對第二代教育的關注,也促使北部的教育空間逐漸擴大。記者瞭解到科學城北區目前正在加快建設22所學校,一方面可以為人才解決子女上學問題,留住了人才;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也可能反哺企業,可以成為海淀科技企業的人才儲備。

醫療設施和商業設施的空間也在拓展。2019年重點推動了北部醫療中心、蘇家坨中心醫院兩個項目進展,推進了永豐、翠湖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上莊衛生院改造項目的前期工作,引進了北醫三院、航天中心醫院等一批優質醫療資源,為2020年全面開工奠定了堅實基礎。

商業設施方面,中關村集成電路產業園、溫泉鎮中關村創客小鎮、西北旺鎮六里屯和大牛坊生活性服務業示範街區去年開街迎客,開工建設中糧大悅城、華潤萬象匯兩個大型綜合商業設施項目,兩個項目僅地上建築面積就達47萬平方米。

現在,科學城北區的建設與發展已經初露端倪、初見規模。這一次,時代選擇了科學城北區,根據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海淀分區規劃,科學城北區將成為海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服務保障中央政務功能的重要地區、歷史文化傳承發展典範區、生態宜居和諧文明示範區、高水平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實踐區的重要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