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代起義,陳勝吳廣,項羽皆敗!唯劉邦功成!令後世深思警戒

劉邦,字季,漢朝開國皇帝,開創了西漢三百多年曆史,(東漢也有300年)歷史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從至今每個朝代對漢高祖評價很高。李世民曾說:“正主御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唯君臣相遇,有同魚水,則海內可安也。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宏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朱元璋則言說:“惟漢高祖皇帝除贏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也。項羽南面稱孤,而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而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毛澤東評價道:“劉邦是在封建社會被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贏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能夠打敗項羽是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縱觀歷史,漢高祖五星好評,得人認同,那肯定有他成功的因素。

同時代起義,陳勝吳廣,項羽皆敗!唯劉邦功成!令後世深思警戒

那同時代的陳勝吳廣為何失敗,項羽早期強過劉邦數倍,卻也自刎烏江,其歷史深遠意義值得後世深思熟考。博主每每也在探究對比他們成與敗的區別在哪裡!總結歸納從下幾點,望盆友們共同討論:

1.知人善用,會用人才,也會管理人才。想劉邦手下人才眾多,武將不少,謀臣也多,但漢高祖總能慧眼用之。想那關中拜將,雖說韓信是蕭何月下追回,可默默無聞的朝信卻非大將軍不可,劉邦看在蕭何舉薦面上,封他左路將軍不依,在一無戰績,二無功績,又是無名小卒,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都不封,硬是封了一個外人。單從這氣度氣魄,能有幾人做到。在說陳平有一回,離間項羽和范增,陳平獅子大開口,問劉邦要萬兩黃金使用,高祖最後卻給了陳平三萬兩黃金供陳平使用。要知道那時高祖身邊財物並不寬裕,他對陳平說“此生我愛賭,既然賭就下重注,我輸了,則輸3萬兩,你輸了就輸人頭。”結果自然陳平把事辦成。實在打臉現在有些管理者,恨不得榨乾員工水份,想把企業做大做強,還得學學高祖視金錢如糞土的精神。反觀項羽,有功不賞,吝惜錢財。讓手下很多能人謀士投靠劉邦。最早韓信,陳平都是被項羽重情義的威名所吸引,結果又跑去劉邦那裡!一個沒有人才,光有武將的軍隊又何以能奪天下。唯一范增也被項羽氣死!陳勝吳廣同樣如此,雖說歷史篇幅不多,但從小事也能分析出是不用人的管理者,同樣的張耳,陳餘,在陳勝吳廣那不受重用。後來劉邦和這兩位稱兄道弟共同對抗項羽。所以從這點,高祖贏天下必然。

同時代起義,陳勝吳廣,項羽皆敗!唯劉邦功成!令後世深思警戒

2.戰略方針制定得當。想當年劉備攻入咸陽,沾沾自喜,面對華麗宮殿,金銀財寶,滿城佳麗,被勝利衝昏頭。張良勸他立即退出咸陽,讓給項羽。其一,久居咸陽,民心不穩,對關中百姓無非就是趕走一昏君,又來一新主。這樣做法實在不妥。劉邦聽從張良建議退出咸陽,後來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偏把劉邦分到巴蜀一帶,本意是把劉邦趕去大山眾林,交通不便之地。劉邦也很氣,要知道當時巴蜀乃秦朝關押流落犯的地方,和監獄沒什麼區別。又是張良勸他安心去巴蜀養兵屯田,積攢力量,養兵蓄內。而范增也建議項羽不能把劉邦分至巴蜀,言道,秦朝發家就是靠巴蜀,那裡良田充足,沃野千里,山高路遠,不宜掌控。不如分封到自已視野範圍內。項羽不聽。而劉邦去巴蜀安定民心,屯田積糧,為以後出關中積攢大量物力,人力,財力。在後來與項羽楚漢相爭時,也聽從身邊人建議良策,聯諸侯,孤項羽。

同時代起義,陳勝吳廣,項羽皆敗!唯劉邦功成!令後世深思警戒

3,劉邦得民心,而陳勝吳廣,項羽等失民心,古語說得民心得天下。陳勝吳廣剛起義時,只因不滿秦朝苦役,在押運徭役途中誤了日期,誤期是要殺頭的。所以揭竿起義,一夥苦役攻佔大澤鄉,後又攻佔幾個地方。剛有起色就拜為王,被勝利衝昏頭腦,滋長驕眾自大,狂傲不羈。也讓將士們不再心甘情願為之賣命,而陳勝死在部下手上,就是最好證明。項羽也如此,將領有功不得賞,有過必重罰,賞罰不明,分封十八諸侯時,自己出生入死兄弟一個都不得封,而六國舊主卻一一有封。雖說分封,在利益面前又各有小算盤。部隊不管進入任何地方,軍紀嚴明,兵士對百姓秋毫不犯。而陳勝吳廣軍紀渙散,雖打著伸張正義旗號!可說與做相差甚遠!從這方面講,漢高祖完勝,天下不歸漢也說不過去。

有此三點足以讓劉邦立於不敗之地!何愁起義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