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慶平:項羽及其精神

文 / 嶽慶平


嶽慶平:項羽及其精神


項羽是中國古代“勇戰派”的代表人物,是氣貫長虹、叱吒風雲、勇武絕倫、俠骨柔腸的蓋世英雄,也是兩千多年來廣為民間傳頌和喜愛的“戰神”和“愛神”。項羽祖父項燕是戰國末期楚國名將,被秦將王翦所殺。項羽隨叔父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後率軍滅秦,威震海內。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分封十八諸侯王。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後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而亡,年僅31歲。


項羽對自己的評價是“力拔山兮氣蓋世”,“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七十餘戰”中最著名的是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鉅鹿之戰基本消滅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推翻秦朝的基礎。彭城之戰不僅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劉邦數十萬軍隊一敗塗地,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在標誌楚漢之爭結束的垓下之戰中,漢軍發起戰略追擊,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楚軍,開創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有人高度評價項羽說:“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又高度評價司馬遷對項羽的記述說:“太史公以神勇之筆,寫神勇之人,亦千古無二。”司馬遷寫《史記》,將項羽放入專門記述歷代帝王的本紀,也體現了司馬遷對項羽的較高評價。司馬遷在《項羽本紀》後的“太史公曰”中對項羽進行了一分為二的總結性評價:“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因為項羽性格非常複雜,雙重性明顯,所以在記述和議論中要真正把握準確比較困難。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第一卷中這樣分析項羽:“‘言語嘔嘔’與‘喑惡叱吒’,‘恭敬慈愛’與‘剽悍滑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坑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理學,犁然有當。《史記》寫人物性格,無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雲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


項羽最令人傷感的是其身上所體現的悲劇色彩,他是政治和軍事上失敗的悲劇英雄;項羽最令人敬佩的是其身上所體現的精神品格,他是精神和道義上成功的蓋世英雄。以下主要依據《史記·項羽本紀》,試從勇猛果敢、剛正磊落、仗義重仁、立志獻身四方面簡要解讀項羽精神及其悲劇魅力。


1、勇猛果敢。項羽家族世代為楚將,項羽秉承家族基因,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都畏懼他。項羽曾劍斬會稽郡守殷通之頭,殷通左右隨從大驚失色,亂作一團,項羽又殺近百人。整個衙門的人都驚慌失措地趴在地上,沒有誰敢站起來。項羽在軍帳中砍下上將軍宋義之頭後,向軍中發佈命令說:“宋義與齊國陰謀反楚,楚王密令我殺死他。”當時眾將畏服,沒有誰敢反抗,並齊聲說:“首先擁立楚王的是將軍家,現在將軍又誅滅亂臣賊子。”隨後眾將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殺死卿子冠軍後,“威震楚國,名聞諸侯”。項羽統率全軍渡過漳河,沉掉舟船,破釜砸罐,燒燬營房,攜帶三天干糧,以此向士兵表示決一死戰的決心,無半點退還之意。項羽與秦軍交戰多次,截斷秦軍甬道,大敗秦軍,殺死蘇角,活捉王離。當時楚軍雄冠諸侯,諸侯援軍在鉅鹿城下有十多座營寨,沒有誰敢出兵。楚軍攻打秦軍時,諸侯將領們都在壁壘上觀戰。楚軍戰士殺聲震天,無不以一擋十,諸侯軍人人顫慄驚恐。項羽打敗秦軍後召見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轅門時個個跪行,沒有誰敢仰視。項羽從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都隸屬他。所以明代凌約評價項羽說:“羽殺會稽守,則‘一府懾伏,莫敢起’;羽殺宋義,‘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羽救鉅鹿,‘諸將莫敢縱兵’;已破秦軍,‘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勢愈張而人愈懼,下四‘莫敢’字,而羽當時勇猛,宛然可想見也”。漢軍有善騎射的樓煩胡人射殺楚兵多人,項羽大怒而親自披甲持戟挑戰。樓煩胡人正要射箭,項羽怒目呵叱,樓煩胡人嚇得“目不敢視,手不敢發,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項羽在垓下之戰前守無不堅,攻無不克,“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項羽在垓下之戰後將坐騎送給烏江亭長,手持短兵器交戰,一人殺死漢兵數百人,身上也受創十多處。項羽最後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還分成四隊向四方衝殺。漢軍已重重包圍,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為你們斬殺一將。”命令騎兵們四面奔馳而下,約定到山的東邊分三處集合。接著項羽大聲呼喊奔馳而下,漢軍隨之渙散,項羽斬殺一員漢將。這時任漢軍騎將的赤泉侯追擊項羽,項羽怒吼一聲,赤泉侯人馬俱驚,退避數里。項羽與騎兵們分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項羽在何處,就分三路重新包圍。項羽繼續奔馳,又斬殺一名漢軍都尉和近百名漢兵,楚軍僅損失兩名騎兵。項羽問騎兵們:“怎麼樣?”騎兵們都敬服地回答:“正如大王所言。”梁啟超指出,項羽“非有絕大之氣魄,絕大之膽量,豈能於此四面楚歌之中打開一條血路。”


2、剛正磊落。項羽在鴻門宴上對范增多次目視和舉起玉玦暗示默然不應,對樊噲多次不恭的言談舉止寬宏大量,對項伯阻擋項莊欲借舞劍之機刺殺劉邦的行為放任不管,不願在酒宴上殺劉邦,致使劉邦尋機走脫。氣得范增仰天慨嘆:“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有學者認為,項羽當時不殺劉邦的理由,一是項羽、劉邦“俱北面受命懷王”並“約為兄弟”,弟殺兄則不悌;二是兩人曾同在項梁部下,互為戰友,故友相殺則不義;三是宴會前曾答應叔父項伯之勸,殺劉邦則失信於叔父;四是項羽認為自己是蓋世英雄,應挑戰於疆場,宴會謀殺則為恥辱。清代孫原湘《題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詩後》贊曰:“無心殺季真仁度,併力除秦是本謀。獨棄關中酬故將,平分天下與諸侯。”清代佚名《烏江》嘆曰:“八千子弟盡成灰,楚圖王位任風吹。鴻門舞劍戀舊情,烏江江水逝不騅。”清代蔣仕銓《烏江項王廟》也嘆曰:“喑鳴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自有真。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唯覺沛公親。”項羽曾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後來項羽與劉邦約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屬漢國,鴻溝以東屬楚國。雙方官兵都為休戰喊萬歲。項羽還將劉邦的父親和妻子放歸漢營,並守約退兵。而劉邦君臣認為這是滅楚良機,又一次背信棄義,毀約突襲楚軍。李宗吾先生認為:“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咽鳴叱吒,千人皆廢,為什麼身死東城,為天下笑!他失敗的原因,韓信所說:‘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婦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氣,其病根在臉皮不厚。鴻門之宴,項羽和劉邦,同坐一席,項莊已經把劍取出來了,只要在劉邦的頸上一劃,‘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掛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劉邦逃走。”也有人認為,項羽光明磊落、“言必行,行必果”的品質使他經常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缺乏“陰謀”並容易“中計”,也使他面對政治上的奸詐之敵常作幼稚的磊落之夢,又以磊落之夢實施軍事之策,這是項羽政治和軍事上失敗的重要原因。


3、仗義重仁。鴻門宴前夜,項伯用“義”說服項羽不擊滅劉邦軍:劉邦“不先拿下關中,你難道敢進來嗎?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滅之,這是不義。不如就此友好地款待劉邦。”項羽許諾。明代趙弼在《雪航膚見》中說:“論項羽獲太公、呂后三年,無淫殺之心,聞吾翁即若翁之言,即舍太公,則篤於朋友之義,而先儒不能察。”高起、王陵對劉邦說:“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陳平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羽敢恨敢愛,垓下戰敗後最掛念的是陪伴自己的美人虞姬,多次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虞姬也作詩吟唱:“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項羽淚下數行,侍從也都哭泣,不忍抬頭觀看。項羽還將跟隨自己浴血疆場的坐騎送給烏江亭長說:“我知道你是忠厚人,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曾日行千里,不忍殺它,送給你吧。”項羽交戰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故人麼?”呂馬童一看,對漢將王翳說:“這就是項王。”項羽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並封邑萬戶要買我的頭,今日我給你們做件好事吧!”隨即自刎而死。於是王翳取下項羽的頭,其餘騎兵互相殘殺以爭奪項王肢體,死數十人,最後四個漢將各得項羽一肢體,這五人都被封侯。宋代劉克莊《雜詠一百首·項羽》贊曰:“頓無英霸氣,尚有婦兒仁。聞漢購吾首,持將贈故人。”清代蔣仕銓《烏江項王廟》贊曰:“等閒割地分強敵,慷慨將頭贈故人。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


4、立志獻身。項羽年少時學習識字、寫字,未學好就放棄,學劍術又沒學成。項梁很生氣。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而要“學萬人敵”,即學兵法以指揮千軍萬馬。有人認為,作為世世楚將的貴族後裔,項羽心向軍武,立志以武力推翻秦王朝,為家國復仇。項羽23歲時,秦始皇遊歷會稽,渡過浙江,項梁和項羽一起圍著觀看。項羽暗指秦始皇說:“他,我們可以取而代之。”嚇得項梁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說:“不要胡言,會滅族啊!”但項梁也由此更明白項羽胸懷大志,確是奇才。項羽在烏江自刎前曾有逃脫機會,當時烏江亭長停船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土地也有千里,民眾幾十萬,足以稱王。現在只有我有船,望大王急速渡江。如漢軍到來,則無法走脫。”但項羽視死如歸,最終選擇獻身戰場,他笑著說:“天要亡我,我渡江干什麼!當年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今無一人返回。縱然承蒙江東父老憐愛,以我為王,我有何面目見江東父老?即使他們不說,我內心也深感愧疚!”許多人讚美項羽從容自刎是一種人格尊嚴和魅力,是一種獻身和犧牲精神。宋代曹勳《項王歌》贊曰:“提三尺兮臣諸侯,爭天下兮裂九州。時不得兮絕淮流,江雖可渡兮吾何求,寧鬥死兮羞漢囚!”也有人指出,項羽從容自刎是他不想再以戰爭來危害中原民眾,顯示了項羽捨身為民的自覺意圖。項羽犧牲自己換來天下一統的局面,是他亡秦後作出的最後一次貢獻。


談論項羽有時不能不提劉邦,古往今來將這兩人放在一起比較、議論和研究的成果不計其數,浩如煙海,但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一般談到兩人各自遇到秦始皇同樣都是脫口而出的話,大多認為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也”與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此也”相比,前者更顯示出項羽生來號令天下、俯視人寰的英雄本色和氣概。而談到“原來不讀書”同樣都未受什麼文化教育的兩人所作的詩,大多認為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與項羽《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相比,前者更顯示出劉邦追求平定天下、長治久安的政治智慧和遠見。有人將劉邦勝項羽與漢代諺語“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聯繫起來,認為自秦漢以後,“流氓政治”和“陰謀文化”盛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這其中的深層原因是值得我們認真探尋的。


本文試從另一個角度對項羽和劉邦稍作比較和議論:清初學者徐乾學在談到無論是誰,宦海之日終究短暫時說:“做官時少,做人時多;做人時少,做鬼時多。”從中可見,做官與做人相比,做人更為重要;做人與做鬼相比,做鬼更為長久。就做官而言,劉邦比項羽成功,因為平民出身的劉邦最終戰勝貴族出身的項羽,登上了皇帝寶座,開創了西漢王朝;就做人而言,項羽比劉邦成功,因為項羽恪守做人底線,經常“仁而愛人”,誠信待人,而劉邦人品確實不好,有時“慢而侮人”,背信棄義;就做鬼而言,項羽更比劉邦成功,因為兩千多年來很多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後人修建的項羽廟遠多於劉邦廟,後人對項羽的讚揚也遠多於對劉邦的讚揚。據《晉書·阮籍傳》,阮籍稱劉邦為“豎子”:“嘗登廣武,觀楚漢戰處,嘆曰:‘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唐代宰相李德裕對項羽高度讚揚:“自湯武以干戈創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李清照在《夏日絕句》中稱項羽為“人傑”、“鬼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明代趙弼極力為項羽失敗辯護:“論羽之才美,亙古無倫,烏江之死,本實天亡,而非羽罪。司馬遷、揚雄所論皆謬。”清代沈德潛在評論前人所寫比較項羽和劉邦的詩時,很看不起劉邦的人品:“鴻門之遁,為避禍也。推孝惠、魯元墮地,乞分太公一杯羹,無復人理矣!此詩抑倒沛公,能為項王吐氣。”青年時代的周恩來將項羽和拿破崙並列為“世界之怪傑”:“時勢之英雄,固若是其眾也,然非吾之所論於項羽、拿破崙也。夫二氏,世界之怪傑也。具併吞八荒之心,叱吒風雲之氣;勇冠萬夫,智超凡俗;戰無不勝,攻無不取;敵邦聞之而震魄,婦孺思之而寒膽;百世之下,猶懍懍有生氣,豈僅一世之雄哉!是猶其勇之著於外也。若其關係於世界之進退,人類之盛衰,又非一時豪俊、二三學者所可同日而語。雖以帝王之尊、宗教之力、金錢之勢,莫以易之。故二氏者,吾之所謂造時勢之英雄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