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小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論語》


君子和小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論語》

漢儒,面對《論語》是五百年;

宋儒,面對《論語》是一千八百年;

我們,面對《論語》是兩千五百年;

無論是五百年,一千八百年,還是兩千五百年,回望先秦,面對《論語》,我們都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讓我們一起回到先秦,從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學習儒家文化的本義!

君子和小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論語》

《論語》的背面是什麼?

一部活生生的《論語》,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讀它、研究它、講解它、弘揚它,《論語》是我們中華文化最基本的又是最基礎的課本,這《論語》怎麼會有背面呢?

那我們不僅要問,我們理解到的是真正的《論語》嗎?如果是,這麼多誹謗聖人的言論又從何而來?如果是,這麼多儒學誤國的說辭又從何而來?如果是,面對聖人之言為什麼那麼多的懷疑?如果是,孔聖人又如何和我們一樣是平常人呢?當然,我們可以排列出很多個“如果是”來。

儒家文化從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兩千多年來,很多已經不再是孔子的本義。因為儒家文化有三個完整的體系,即人道學、性命學和天道學。《論語》是“人道學”體系,是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名君子,是告訴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著書立說,甚至以為政者姿態演說儒家文化的人,其未必是追求君子之道的人,這其中也有不少偽君子和真小人。

究其實,儒家文化的傳承有兩條路,一是顯性的,一是隱性的。邦有道,儒家文化會是顯性的;邦無道,儒家文化會是隱性的。所以,兩千多年的封建史,多是偽君子和真小人用儒家文化愚弄人民的工具。但是,真正的儒家文化沒有半點偽的內容,怎麼辦?篡改!於是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篡改成“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實際上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樣的對儒家思想的歪曲比比皆是!還有歪解《論語》,把與女人毫不相干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成為孔子汙衊女人的證據。

用儒家文化教化民眾,沒有行不通的。行不通的時候,是個人的私慾阻擋了這條光明的聖賢之道。儒家把人分為君子和小人,還有一種用聖賢之道偽裝自己的偽君子。因為“性命學”體系的失傳,我們在這裡只能集“儒釋道”三家的學問,來告訴大家,如何認清君子和小人。

君子和小人的人性是不同的!

人性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本性、稟性和習性。本性是善的,稟性是惡的,習性是時善時惡的。每個人的內心世界,就好比一個無形的容器,裡面有兩種種子,一是善的,一是惡的。善的屬於本性,惡的屬於稟性。表現在外面,善的習性是利他的,惡的習性是自私的。我們從《論語》以及其他的儒家典籍中,會看到君子和小人是對立分析的,這是因為其外在表現也不同。

那麼,君子和小人都會犯錯誤呀,同樣也會做好事呀,又如何來分別呢?君子也會有過錯,但是面對過錯是知羞恥的,有過則能改;小人所犯過錯,會在內心找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這叫罪不可赦。不能因為君子犯了錯誤,就否定他的人品;更不能因為小人做了善事,就認為他是君子。

到底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呢?

從做君子的角度,很多人都是不完美的,只能通過學習聖賢之道,完善自己的人格,無限接近君子。而區分君子和小人,從內心來說,內心的善的種子和惡的種子多少,在他一出生的時候就基本決定了。我們做一個比喻,本性和稟性就好比兩個股東,本性控股,也就是善的種子在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時候,那麼這人的人性就是君子的本質。相反就是小人的本質。

實際上,去評判一個人是君子和小人,是這個世間最難的事情。因此,中華文化體系中有了龐大的識人之術,《冰鑑》《人物誌》乃集大成之作。在《論語》中,先通過“學而篇”開篇告訴我們,成為君子的前提是做好“孝悌忠信”,同時也告訴我們那種偽裝出來的“巧言令色”之流,很少是仁者。如何識人,在《論語》中每提到一個人,都傳達著識別的方法。用孔子的一句話概括,就是“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對君子來說,《論語》的正面,就是如何做人、識人、用人;歷來凡是有大成就者,無不因為《論語》而獲得智慧。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即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後世因儒家文化而有大成者,范仲淹屬第一,堪稱兩千多年第一政治家。

打開《論語》,從“公冶長篇”第一章,我們看到了什麼?公冶長被抓了,我們試想一下,一個被誤認為有罪的人關了起來,周圍的朋友會有什麼反應?大多數人會遠離的,即使明知道你無罪的人也會躲得遠遠的。而孔子為了自己的弟子毅然站了出來,說:“我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作保證。雖然公冶長被關進牢裡,不是他的罪過。”是呀,當你的人生受到委屈,甚至受到打擊的時候,多麼需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溫暖的支持呀!孔子的弟子們在編輯《論語》的時候,把這一章放在介紹弟子們的第一章,其一定是大有深意的。後來呀,孔子果然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打開《論語》,從“雍也篇”的第一章我們又能感受到什麼?冉雍是一個出身不好的窮家子弟,可以說是雞窩裡的金鳳凰。在等級森嚴的春秋時代,誰又會為冉雍說話呢?孔子說了。他說我認為冉雍這人,可以安排他去從政,去做官呀!就像那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學子,你多想出來做點事呀,但你沒有機會呀,如果有人站出來說可以提拔你,你會是什麼感受呀?所以,對那些等待社會來使用的士子,一句“雍也可使南面”,足可以讓你感動得落下淚來。

汲取中華文化的智慧,從學習《論語》這本教科書開始!

君子和小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