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下週A股或將迎來連陰天!

注意:下週A股或將迎來連陰天!

大家好,我是大話哥。

一直關注筆者的朋友都知道,筆者比較擅長把握大方向,今天我們講一下筆者對未來一週的大致看法。

首先我們先從整體上來回顧一下19年開始的行情,我們先看圖。(第一張是上證指數,第二張是創業板指數)

注意:下週A股或將迎來連陰天!

上證指數

注意:下週A股或將迎來連陰天!

創業板指數

我們先梳理一下近一年多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19年1-4月,市場全面普漲。

第二個階段

:19年6月-過年前,科技股穩步上漲。

第三個階段國內過年開始疫情爆發,導致開市之後連續兩天暴跌,然後開啟持續大約1個月的科技股大爆發時期。這個時期其實是科技股吃19年老本的時期,也是資金炒作的根本依據,由於19年國家的大力扶持科技股,加之毛衣站的影響,科技類公司19年的業績是相當靚麗的;還有一個方面大家看到了我們國家控制的力度非常大,都相信能控制住,事實上確實也控制住了。這些邏輯年後筆者就推理過也發表過相關文章,事實證明大節奏沒有判斷錯誤,完全正確。

第四個階段國外疫情爆發,市場全面下跌。這個時候筆者也推理過,不過參考的標準是以我國控制的力度來進行推算的,雖然大跌避過去了,但是誰知道國外的自由民主導致他們直接失控了,這也就導致筆者在做反彈的時候心很虛,沒有邏輯支撐,一直表現得很猥瑣,細節把握不住,最近乾脆直接空倉到一成倉玩玩了,不敢動,真的不敢動。

大家要明白,雖然A股市場目前投機依然佔據主導地位,但是從大週期角度考慮,一家公司股價能否維持上漲的動力依然還是它公司本身的業績,在二級市場會提前反應出來,說白了,我們炒股炒的就是實體經濟的預期。

筆者之前多次提到過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基建、消費、出口。就今年的這個形勢來看,出口直接廢了,這個影響是很大的啊,而後來公佈的增長預期並沒有減少,也就是說勢必要在消費和基建上做文章,這也就是為什麼市場資金明顯出現往藍籌流動的跡象,機構調倉換股的動作非常明顯。

而最近幾天科技股反彈的大家很激動啊,這個時候不能昏頭,本身這波就是按照反彈來做的,沒有反轉的邏輯啊。

科技股機構進得很深啊,那些基金都是有持倉比例要求的,而科技類基金之前發了多少新標大家都有數,反正很多就是了,而他們基金的定位也就導致了他們必須持有多少比例的科技類股票,所以筆者之前直接就把科技類基金清了,並不是說後面沒機會了,還是有機會的,下半年大概率會是結構性的機會,普漲是不可能的。

去年的科技股估值定位都很高,大家炒的就是未來,現在好了,訂單砍掉太多了,一季度影響還好,後面就很困難了,沒有需求了知道吧,後面就看國內的恢復速度,科技股下半年的邏輯就是國產替代,國內市場還是比較大的,雖然整體下來了,但我們還是要生產啊,那麼國際高精尖供應商都歇菜了,不能不造產品啊,那怎麼辦,只有尋求國產替代,從去年的炒概念到後面的炒現實,很多東西我們能研發但是技術上並不成熟,後面就看國內到底哪些東西可以實打實的應用到生產上去,那麼這類公司勢必會迎來發展,這就是科技股的邏輯。

但是呢,下面我們要來考慮一個問題了,科技股我們之前可是給到了很高的估值,現在給不到這麼高了,那麼只有價格到合理的範圍我們才能開始去挖掘值得操作的標的,現在是不能操作的,可能時不時的來個反彈,但是一個操作不好直接就給你套進去了,所以筆者這邊的觀點還是維持一個觀望的態度,我寧願不做,或者說小倉位搏一搏反彈也可以,但是現在絕對不適合死磕知道吧。

總結一下就是:未來一週看市場跌的力度,現在就是殺估值的階段,殺完基本就見底了,如果力度大一點,一週就差不多了,現在就等出低點,再後面就看大家的膽子了。

上證指數後面就少看吧,沒多大參考意義,只能拿來做做輔助參考。

有一點我要提一下,之前也提過不過是帶過,沒細說。就是jungong行業,這個行業可以說是唯一不受疫情影響的行業,疫情跟它沒關係,加上一季度訂單復甦,會有一波不錯的操作空間,不過僅限一到二季度可以玩玩,後面就沒動力了,不過穩定性是不用懷疑的,跌不到哪去,當然了後面也漲不到哪去。近兩個月可以考慮考慮這個方面,後面再玩就是浪費時間了,邏輯要理清楚。

下面就看消費和基建了,說得有點多了,下次再說吧,今天就到這裡。

還有一點,大家現在別看什麼技術,圖形能造得很完美,但是分分鐘就能給你破了,看技術是在有邏輯支撐的時候再去用技術輔助分析,現在看就是扯淡。

好了不說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筆者,分析邏輯,挖掘機會筆者還是比較拿手的。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觀點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大家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感謝大家的支持,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注意:下週A股或將迎來連陰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