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國事,國事、家事,搞混了就混到頭了

都知道“強項令”董宣捨身執法,連皇上妹妹的身邊人犯事也被就地正法,對比董宣剛正不阿,皇上對親妹子的一聲嘆息“天子不與白衣同!”才耐人尋味。

故事主角漢光武帝劉秀和妹妹湖陽公主感情很好,見妹妹哭哭啼啼訴說身邊人被小小的洛陽令當眾斬殺,先是勃然大怒,要給董宣治罪;繼而又以“強項令”為由好生安撫,賞賜三十萬錢。朝堂之上,瞬間判若兩人,奧妙在哪?故事的起因其實很老套,哥哥當了皇上,妹妹不免抖起來了,身邊人隨之抖得更厲害。公元43年,公主府中有一個奴僕仗勢欺人,與人吵架居然把人做了,按當時的法律規定殺人償命,這個奴僕依律當斬,而公主認為天下都是咱們家的了,自己地位尊崇,手下打死人也算不上什麼大事,便一直護著他。

這件事發生在董宣當洛陽令的地盤上,當時洛陽的治理難度連丞相都頭疼,董宣發出逮捕令,果然沒人敢前去抓捕。此案不管,以後諸如此類的案子更沒法管。董宣特軸,作為一個洛陽令,必須履職,但公主的高貴身份與他天差地別,當時的律法約束他不可以強制帶兵進公主府搜查。於是董宣便帶一撥人在附近蹲守,專等兇手現身。過了不久,湖陽公主以為風頭已過,便帶著那個有案底的家奴出門,立馬被董宣領著衙役攔住車駕。大庭廣眾之下,董宣以刀畫地,大聲斥責湖陽公主的過錯,然後將那個家奴揪下車,當場斬殺。公主惱羞成怒,自己被董宣欺負,連身邊人都保護不了,實在咽不下這口氣,趕緊找皇帝哥哥告狀。漢光武帝咋一聽也覺得董宣做得過分,責令董宣上朝。

董宣見到湖陽公主在旁,便明白了一切,對漢光武帝恭身施禮說,“陛下宣臣前來,臣已經知道是為了什麼事情,請讓我說句話。”“你還想說什麼?”董宣向前一步,挺直腰板大聲說:“陛下聖德中興,而縱奴殺人,將何以治天下?臣不需陛下動手,請得自殺。”說完,董宣以頭撞擊旁邊的柱子,立時血流滿面。漢光武帝劉秀大驚,命令左右抱住董宣,不讓他自殺,心裡明白董宣秉性剛毅,這事做得對,無奈湖陽公主是自己的妹妹,也要給她一個交代,便打圓場說,“你殺死湖陽公主的小廝讓她十分傷心,要給公主磕頭道個歉。”

董宣拒不認錯,雙方僵持不下,漢光武帝面子上下不來,便讓左右侍衛動手。但董宣即使不活了,也不願意向公主道歉。他雙手撐住地板,直著身子發力,無論侍衛怎麼按他,他都不肯讓侍衛把他的頭摁下去。跟隨漢光武帝的侍衛都很有些眼力,知道皇上只要一個下臺階,便假裝很無奈地說,“陛下,董宣脖子實在太硬,摁不下去。”千古美譽“強項令”就打此而來。

湖陽公主見狀,也逐漸明白漢光武帝是在做樣子給她看,氣得揭了皇帝哥哥老底:“當初陛下還是平民百姓時,也曾私藏罪犯,官吏尚且不敢前來搜查。如今當皇上了,輪到您妹妹我私藏一個罪人,為什麼就不能奈何一個小小的洛陽令?”漢光武帝聽到妹妹的指責後,不由發出開篇那聲嘆息。

哥哥還是那個哥哥,但身為天子和平民是不一樣的,角色變了,定位也應不同,弄混了,肯定搞砸。唐代名相長孫無忌就因為沒有及時轉換角色定位,將國事混為家事,下場淒涼。

長孫無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子,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頭號功臣,被李世民列為凌煙閣24功臣之首,成了李世民最信賴的人,可以隨意出入皇上臥室,這樣大的禮遇,一般人想象不到。有人對李世民重用長孫無忌不滿,上密詔勸說不應對長孫無忌恩寵過度,李世民還拿來給長孫無忌看,足見兩人關係親密無間。

起初,長孫無忌頭腦還清醒,身為外戚再三辭任高官,封為尚書右僕射,極力推辭,甚至上書辭官,李世民不同意,後經長孫皇后轉圜,才改任開府儀同三司;不久,再拜司空,又上表推辭,被李世民駁回,又通過高士廉懇請收回皇命,認為外戚不宜擔任三公。太宗仍不同意,長孫無忌仍辭讓,逼得李世民專門寫了一篇《威鳳賦》給長孫無忌說:“我為秦王時,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在你的輔佐下,我才得以廓清宇內,君臨天下。以你的功績、才幹、聲望,完全能勝任三公之職,你就不要再推辭了。”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分量於此可見。他協助李世民掌權並開創“貞觀之治”盛世,在激烈的立儲鬥爭中,建議李世民選定自己外甥李治為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於行宮翠微宮,臨死託孤長孫無忌,讓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為確保萬無一失,長孫無忌秘不發喪,等外甥李治趕回長安繼位後才發喪。李治當皇帝后,對這位舅舅信賴無比,加封長孫無忌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任揚州都督,主持朝政,長孫無忌一時權勢熏天!只要老舅長孫無忌向李治建言,外甥李治優先採納;只要輔佐外甥順利掌權,老舅長孫無忌對皇室和異己大開殺戒;只要有人說老舅壞話,外甥皇上一律咔嚓!當時有一個洛陽百姓叫李弘泰,竟然狀告長孫無忌謀反,李治二話沒說把李弘泰斬了。這對甥舅相互加持,極力維護,把君臣關係等同甥舅關係,結果要了老舅性命。當時李治要廢后立武則天,但長孫無忌不同意,即使李治和武則天前來拜見,希望他高抬貴手,長孫無忌仍舊反對。在立後這件事上,李治和舅舅槓上了,依然廢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武則天當皇后以後,開始收拾長孫無忌,先指使許敬宗以謀反的罪名將長孫無忌削官併發配,在發配路上又賜他自盡。

協助老子掌權,幫著外甥上位,幹掉礙事的李恪等家族成員,在為外甥登基掃清障礙的過程中,長孫無忌膨脹了,連當年辭讓三公的謹慎也沒有了,還以為自己是皇上舅舅,是託孤大臣,外甥理應聽他的話,要不是老舅建議李治當太子,外甥哪有今天?干預皇后廢立,那是為外甥好,長孫無忌直接把朝堂國事當成家事,卻忘了自己的當權大臣身份!長孫無忌的悲劇究其本質,不是低調行事見好就收的問題,即使他不干涉李治的婚姻,也會在別的事上被唐高宗武則天做掉。

是聽老大的,還是聽大臣的?權力的邏輯自古都是一樣的,大臣可以有意見權和建議權,但決策權從來都是老大的,大臣的權再大也是老大給的。廢立皇后從來就是國事,那句“這是陛下家事”的話只是忽悠人的託辭,長孫無忌把廢立皇后的國事當成家事,犯了角色錯位的大忌。

當你手中有權,甚至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時,你就不能像常人那樣護著妹妹,否則就是以權謀私,喪盡人心。好在漢光武帝明白自己的角色轉換,不以家事代替國事,在是非面前不會一味袒護妹妹,而是以國事為重,得人為要,於是成就了光武中興;而唐代名相長孫無忌因為搞混了角色,將國事混為家事,因而未得善終。

人生得失,事業成敗,成就你的人生大智慧從來就體現在角色定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