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海軍與崖山海戰,以及崖山之後的中國


蒙古海軍與崖山海戰,以及崖山之後的中國

崖海大戰,歷史上蒙古海軍戰鬥力爆表。

張弘範被任命為征討崖山的元軍艦隊主帥,他聯合西夏後裔李恆所率艦隊,一南一北鎖住海灣口,並以陸軍斷絕宋軍飲水通道,形成夾擊之勢。

“海面浮屍十萬”,南宋軍民無一投降。場面之壯烈,令人扼腕。



後來“嶺南三大家”之一的詩人陳恭尹,拜謁三忠祠寫下《崖門謁三忠祠》:

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

堪稱“大氣磅礴,大筆遙深,卓絕千古”之名作。

所謂“三忠”,是指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的“宋末三傑”。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最早被俘,在被羈押的戰船上,過伶仃洋,目睹宋軍海戰慘敗的情景,寫下《坐北舟中望崖門詩》、《哭崖山》等多篇與崖山有關的詩。因不降,後死於大都(今北京)獄中。

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兵敗,將其俘虜的是張弘範,一個出生在河北定興,宋遼邊界的幽雲土著,一個蒙古大軍的中的副總指揮之子。蒙古對宋戰爭的東路軍總指揮是党項人察罕,副總指揮就是張柔(其子張弘範)。蒙古人的“兼容幷包”可窺一斑。



公元1278-1279年,蒙元鐵騎南下,分水陸兩路進攻,文天祥被俘。張世傑在海戰時溺水身亡,左丞相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也跳海殉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標誌南宋滅亡,華夏民族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一脈相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因此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種說法。



周總理到崖山視察工作時曾經說:“我看陸秀夫不應該跳海,他應該帶兵到海南島去,帶兵到臺灣去,在那裡搞根據地,還可以再打嘛。”



蒙古海軍與崖山海戰,以及崖山之後的中國

崖山海戰後,陸秀夫幼子陸自立(號復宋)和其他南宋遺民乘船外逃至南洋爪哇島,陸自立被推舉為首領,準備等待時機反攻蒙軍。可惜的是,因實力有限,他們再也沒有機會恢復大宋。

陸自立和南宋遺民來到爪哇島時,正遇到爪哇島內亂,他們趁機佔領了爪哇北部沿海300裡的順塔這個地方,並在這裡建立“順塔國”,陸自立自立為“順塔王”。




蒙古海軍與崖山海戰,以及崖山之後的中國

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泉州渡海,登陸爪哇,聯合滿者伯夷王克塔拉亞薩攻打信訶沙裡國叛將賈亞卡特望,滅信訶沙裡國。滿者伯夷國王克塔拉亞薩隨後反戈,打退元軍,統一爪哇。


到明朝永樂年間,爪哇順塔國還曾派使者嚮明朝朝貢。《明史》對順塔國有相關記載,“其國一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永樂九年自遣使表貢方物”。梁啟超在《中國殖民偉人傳》也有專門介紹順塔國,“明太祖時爪哇者婆並時入貢,蓋本二國也。者婆亦名莆家龍,又曰下港曰順塔,流寓多廣東及漳泉人。”


爪哇島出現在文學中,是遙遠之所的意思。《金瓶梅》第二回:“那人一見,先自酥了半邊,那怒氣早已鑽入爪窪國去了。”




蒙古海軍與崖山海戰,以及崖山之後的中國

那麼,我們有個疑問:為什麼古代蒙古海軍這麼強大?“蒙古海軍”不是一個玩笑段子嗎?

事實並非如此,古代蒙古海軍確實強大。號稱“東洋第一海軍”。


史料記載,公元1221年第一次出現蒙古帝國派遣數百艘艦船,跟金國水軍交戰的記錄。蒙古海軍居然贏了臨海的金國海軍。

與南宋交戰時,蒙古海軍規模更是突飛猛進。南宋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蒙古帝國在明州、溫州、台州登記的艦船數量達一萬九千多艘,其中五分之一超過3米。

南宋鹹淳九年,公元1273年,蒙古帝國又從各地的造船廠訂購了2000艘艦船。當蒙古軍隊打到福建時,已經擁有700艘船可以在海邊航行,又有1400艘在江上航行。



有了硬件,還要有軟件:海軍。

鞍上武士不乏有通水性之兵,最大一部分還是滅金之後受降的金國海軍為蒙古所用。



蒙古時代的海軍,主要是戰船運送兵力,火炮還沒有形成主要戰鬥力,靠的是弓箭。漁船plus版本就是戰船。

要不是海風影響了運送兵力,蒙古順手就把日本也滅了。



蒙古海軍與崖山海戰,以及崖山之後的中國

蒙元統治了90年。在歷史的長河裡,這算一個過渡。

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張“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惟以實惠”,強調“務施實德,不尚虛文”。

元朝期間,漢人是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的第三等,色目一詞起源於唐代,是“各色各目”的意思,包括西域、西北各族及歐洲人;漢人主要是北方漢民族和女真、契丹、高麗等北方民族,原來金國統治範圍內的;南人為第四等,是南宋統治範圍內的。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主要指的是統治階級不是漢族,沒有繼續使用儒家封建思想體系。跳出了中原概念。畢竟人家蒙古大軍橫掃亞歐,“見過世面”。

比如廢科舉,蒙人分級統治,儒生排第九,九儒十丐,文明淪喪,禮崩樂壞。好在沒有實習“文字獄”、“焚書坑儒”。



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在元代得到了放大,做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元朝宗教,佛教得以延續,最盛行的是藏傳佛教。這與漢傳佛教已有不同。

元朝時期,在北方活動的道教,主要是太一、 大道、全真三派及渾元教。在這些教派中以全真對蒙古統治者的影響最深。全真教是由道家王重陽創立的,其主要宗旨是弘揚儒教、佛教、道教和實踐,故名全真。還有一個重要人物是丘處機。

元朝還包容和接納歐洲文化,甚至能準須歐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歐洲著名歷險家馬可.波羅曾是元朝的重要官員。



蒙古來自草原,無論是疆域還是思想,都有“遼闊”之感。特點就是兼容幷包。

在文學方面,元代文化有兩大特色,一是通俗化,一是多元化。

元代文學的特點則是四種主要的文體: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在文學史上首次齊聚文壇。元曲文學形式出現。

元代尚武輕文,科舉時廢,唐宋以來形成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價值觀念被強有力地改變。

元代治法粗疏,導致人的精神思想比較自由。

多元文化帶來了人們價值觀、審美觀的多元化,思想的活躍使人們可以對事物作出多視角的評判。

在天文方面,郭守敬的一年365.2425天的太陽曆,與現代公曆只差了26秒。

蒙古尚音樂,圖蘭朵就是以元朝背景創作的。

在醫學方面,“金元四大家”一出直接王炸,中國醫學的理論知識到了全盛時期。其後一千多年都是跟著這四派走。

朱震亨主張“陽有餘陰不足論”和“相火論”,善用養陰降火,故稱作“養陰學派”,提出了著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觀點。

劉完素主張“火熱致病”,善用寒涼藥物,故稱作“寒涼學派”。

張從正主張“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稱作“攻下學派”。

李杲主張“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氣昇陽”,故稱作“脾胃學派”或“補土學派”。


所以說,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說法,只是對統治階級、官僚體系來說的。在其他方面還在繼續發展。雖然漢族和儒家思想的社會地位不再是第一等。

明朝在不遠處即將到來。


歡迎關注《鵲華煙雨明湖風》,美食旅遊文化傳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