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情深,王維的命竟然是弟弟給搶回來的

公元701年是個普通而又特別的年份。這一年,李白出生,王維出生。一個詩仙,一個詩佛,兩個人叱吒詩壇一千多年。

2019年2月,當我站在王維寫出了無數詩作的輞川時,他當年親手種下的銀杏樹仍然高聳入雲,曾經的“別業”早已不見蹤影,就連他的墓地也只有隨意立起的一塊碑石而已。

回頭,一座凌空而過的高橋在落日刺眼的餘暉下,將往外眺望的視線切割開來。王維一生的悲歡離合,也如同破碎後拼湊而起的玻璃,依然閃爍光芒。

透過光芒,我彷彿看到了另一張模糊的臉——王縉,王維的同胞弟弟。很少人知道他,可是王維卻從骨子裡去感激他。

如果有來生,王維一定還想要一個這樣的弟弟——絕對!

少年愁滋味,一詩念千年

兄弟情深,王維的命竟然是弟弟給搶回來的

公元718年,秋風颯颯,又是一年重陽節。

一個白衣飄飄的少年,倚在灞橋的橋頭邊,凝神遠望。灞河瀲灩,鷗鳥低飛,遠處,巍峨的終南山靜默著。

少年一下子傷感起來。去年這個時候,他早就和家人一起,爬到家門對望著的那座山了。大家爬上山頂,身上或纏或綁或插著一種叫做茱萸的植物,喝酒唱詩,非常熱鬧。調皮的弟弟,應該最得意吧,那個很有才氣的孩子經常出口成章,登高往往能隨口就唸出像模像樣的詩文出來。

眼前的終南山,山頂上不會有登高的人吧。唉,要是路途再近一點多好啊……

思念成災,離家的少年悶悶不樂。回到長安租住的居所,一首七言詩流水一般一氣呵成。窗外夜色很亮,月亮懸在半空。少年可能並沒有想到,就因為想念家鄉的重陽,思念弟弟,這首毫無雕琢痕跡的小詩就讓人吟誦了千餘年。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出色的兄弟,深厚的感情

兄弟情深,王維的命竟然是弟弟給搶回來的

這個叫王維的盛唐詩人把弟弟寫在了詩裡,這讓後人們都知道,王維有一個跟自己感情非常不一般的弟弟。

17歲出來闖蕩,王維經歷了比較長時間的摸爬滾打,終於在30歲的時候以狀元的身份中舉,走上了仕途之路。而在他眼裡聰穎過人的弟弟王縉,在哥哥的鼓勵之下來到長安,同樣考中進士,和哥哥一樣,得以入朝做官。

要是僅僅從官位來看,弟弟王縉絕對是比王維做得大的,人家曾經兩次做宰相啊。不過論名氣,王維遠遠超越王縉,這是王縉所不能比的。王維的多才多藝,更為百姓津津樂道。

在仕途上,王縉要比王維順利得多。王維被貶謫過,被叛軍俘虜過,甚至面臨斬首,生死關頭,幸而得到弟弟王縉的鼎力相幫才轉危為安。

弟弟辭官救兄,王維因禍得福

那是一段黑暗的歲月。

安史之亂風起雲湧,大唐岌岌可危,在攻破了長安之後,安祿山抓獲了一批官員。對王維,叛軍愛惜他的才華,不想殺他,想要他當官,為叛軍服務。

王維是個有氣節的人,不願意為敵人做官,但是兇殘的匪徒面前,王維只好先忍著,假裝答應下來,內心裡卻是反抗的。他也假裝工作,卻是出工不出力,甚至裝病,做個樣子給敵人看。

安史之亂很快平定。問題來了,朝廷對之前被俘的官員秋後算賬,大多被定為叛徒處死,王維也在被處死的名單內。

刑期越來越近,王維雖說一直心繫大唐,但是百口難辨,誰相信他的忠貞?

關鍵時刻,弟弟王縉奮不顧身地站了出來,上奏唐肅宗李亨:“我哥不是叛徒,他一直等著皇上回來光復大唐。”

“何以見得?”皇帝當然不信,一個在叛軍營呆過的人,面對各種誘惑,怎麼可能“乾淨”?

“皇上是不知道,我哥哥被抓以後,為了保全性命,爭取日後為大唐效忠盡力,忍辱負重,身在曹營心在漢。”王縉涕不成聲,“有一次,安祿山在凝碧宮大擺筵席,臣兄聞樂神傷,偷偷作了一首《凝碧詩》,當時就流傳開來,請聖上明鑑。”

“是有這首詩,很多人都知道。”很多大臣當場給王維作證。

“我倒是要看看這首詩。”唐肅宗李享命大臣把詩歌呈上。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花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絃。

唐肅宗動情了。越是關鍵時刻就越能考驗一個人的意志品質,他算是看到了王維的一顆忠誠之心。

“皇上,我哥哥情非得已才這麼做,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我情願免掉自己的官職,望皇上免臣兄一死。”王縉伏地不起,泣不成聲。

王維兄弟的手足之情深深打動了唐肅宗,把王縉請起之後,宣佈王維免罪,並且給他封了一個官職。

兄弟情深,王維的命竟然是弟弟給搶回來的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王維感恩皇上的赦免,努力工作,表現極為出色,最終官至尚書右丞。後人因此把王維稱作“王右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