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1988年拍攝的《巍巍崑崙》可以說是《大決戰》的開篇,但它的侷限性也是明顯的。

這就是對毛澤東的形象塑造還沒有完全放得開。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領袖影片的出現,應該是在《開國大典》之後,這部影片裡對毛澤東的形象刻畫,真正的是讓人物進入到戲劇性的流程中,影片中的許多對話,只有在虛擬的空間中才存在。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而在這之前的《巍巍崑崙》顯然還缺乏這樣的氛圍,也缺乏對領袖人物刻畫的更為平和的心態,因此,在《巍巍崑崙》裡的領袖形象,在鏡頭裡顯得斷斷續續,性格缺乏前後銜接,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生硬。

比如,影片裡表現毛澤東在轉戰陝北的途中,遇到延安保育院身處馬背上搖籃的孩子,非常愛孩子的領袖來到孩子中間,與孩子們進行了親密的互動,但鏡頭裡的人物,幾乎沒有一句臺詞,只能用形體動作來表示喜愛孩子的一種狀態,問題是,電影不是一部啞劇,如果沒有通過對話產生的人物互動,來表現人物在面對面時的言語表達,那麼這樣是很難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儘管如此,《巍巍崑崙》有著諸種不足,但還是初步定型了後期《大決戰》的巨片模式。

《巍巍崑崙》已經走出了從《風雨下鐘山》中還不得不依靠虛擬的情節線來支撐電影架構的模式,在《巍巍崑崙》裡,已經讓領袖成為核心主要人物,戲劇衝突也有意識地放在他們的身上,而虛構的情節線,在電影裡也作了大規模的壓縮。

最主要的是,《巍巍崑崙》的原劇本里,還描寫到女游擊隊員丹子與我軍戰士之間的愛情描寫,但到了電影中,這一線索,已經被削減到幾乎看不到的薄弱程度了,雖然電影中還能朦朧地看到丹子與戰士之間的親密交往特別是那明顯有戲的眼神,但電影裡,畢竟已將虛構的情節線作了儘可能的壓縮。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到了《大決戰》中,已經徹底地弱化了虛構的人物線索,而是把主要的戲劇衝突,放在高層人士身上,這樣,我們可以從中發現革命戰爭片的走向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弱化虛構情節、突出領袖人物的過渡過程。

如早期的《四渡赤水》中還是以一個團的角度來表現戰爭,而領袖人物則承擔著交待決策導向的職責,幾乎沒有生活情態的刻畫;《南昌起義》裡還保留著一個地主小姐身處大浪淘沙時代激流勇退的虛構情節線,《風雨下鐘山》裡,還安排了一個地下黨參與南京解放的伏線,《巍巍崑崙》裡,已經將虛構人物的情感伏線作了難辨其蹤的弱化。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巍巍崑崙》表現了轉戰陝北的故事主脈,但對當時的其它兩個戰場,也有所涉及,這一個是中原戰場,一個是山東戰場。

中原戰場是著重將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歷史事實作了銀幕呈現。不過,這一個主線,後來在《大轉折》裡作了專門的表現。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中的孟良崮戰役場景


而相對而言,山東戰場的表現有一點蜻蜓點水。《巍巍崑崙》裡也涉及到孟良崮戰役,但對這個戰場的表現,只是用了蔣介石的視角,在談吐之間,把整個戰役的過程給省略了,其表現手法,猶如《三國演義》中關公溫酒斬華雄的段落一樣,採取了一種略筆手段。

現在看來,從《巍巍崑崙》到《大決戰》系列,如果論對解放戰爭的重點場景進行表現的話,獨獨缺少第三野戰軍在山東作戰的那一段歷史呈現,而實際上,這一時段的戰爭歷程,卻是過去中國戰爭片開掘得最為通透的,如《南征北戰》《紅日》都這反映了這個時段的戰爭風貌,代表了中國戰爭藝術作品的最高水準。

由此看來,《巍巍崑崙》與《大決戰》系列對山東戰場的表現,有一點過於輕描淡寫,未免給人留下了遺憾。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中的挺進大別山場景


《巍巍崑崙》裡展現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段落,主要是通過我軍跋涉黃泛區的一個場景來點到為止表現的。這裡,我們看到敵機狂轟濫炸,士兵們聽候將令,不得不毀掉重武器,電影裡的一個感人的插曲,是一名女戰士被敵機扔下的炸彈彈片擊中,然後靜靜地躺在野花遍地的野外,凸顯了生命與自然、戰爭與和平、戰士與女性所肩負的反差內涵引發的意在言外的思考。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在這個場景中,也在中國的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了鄧小平的鏡頭。

扮演這一角色的強梅棣當時44歲,是成都話劇團的一名演員。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中的鄧小平


而有意思的是,後來扮演鄧小平形象更為出色的盧奇是四川人藝的演員。兩個人同屬於一個城市的不同的文藝團體,競相扮演同一個角色,應該不僅僅是偶然這個原因能夠解釋的了。

強梅棣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後來分配到成都話劇團擔任演員,可以說是劇團的頂樑柱。1979年,他到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導演,可以看出,他在不斷拓展他的演藝生涯,這也是他日後能夠首次走上銀幕扮演鄧小平的必不可少的自我努力的前提。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巾幗英烈》劇照


在參加《巍巍崑崙》拍攝之前的1985年,強梅棣在峨影廠拍攝的電影《巾幗英烈》中扮演烈士張露萍的父親,不過,影片中強梅棣扮演的角色,是一個負面形象,在家裡為非作歹,使年幼的張露萍大受刺激,從而離家出走。

《巍巍崑崙》裡表現鄧小平的場景並不多,但是從人物一出現,就給了一個大特寫,還是給人的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強梅棣在影片中抓住了人物的特點,比如單眼皮下的炯炯有神的眼眸,方方的臉型,微微突出的顴骨,把戰爭年代小平同志的那種謹嚴的氣質還是鮮明地勾勒出來。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解放成都》劇照


後來強梅棣還在多部影視片中扮演過鄧小平,如1989年拍攝的七集電視劇《解放成都》中,繼續扮演鄧小平,不過,電視劇裡強梅棣出演的場次比較短,並沒有什麼出色的演技發揮,給人留下的印象也較為淡薄。

而在話劇舞臺上他扮演文革期間的鄧小平,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就是2000年公演的話劇《兒子》,這時強梅棣已經退休,但為了塑造好角色,他再次出山,為藝術創作繼續貢獻著自己的才華。有意思的是,這個話劇的劇本,是潘虹的前夫米家山編劇的,可以看出,米家山還是挺有才華的,不然首次到峨影廠拍片的潘虹也不會看上當時還是一個美工的米家山。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強梅棣生活照


2014年,強梅棣在成都藝術話劇院的話劇《活在陽光下》中出演主角。此時,他已經七十歲,仍然神態自如地出現在話劇舞臺上,可以看出他的藝術青春保持了強勁的態勢。

強梅棣後來扮演鄧小平的形象並不是很多,在人們的印象中逐漸淡出,盧奇以他更為逼真的表演,成為小平形象最出色的演繹者。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大轉折》中的盧奇


強梅棣與盧奇相比,差在一點上,那就是他的嘴形比盧奇大一點,在盧奇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演員刻意強化了人物嘴唇較小的特徵,我們可以感到盧奇在演繹人物時,咬緊嘴唇以突出人物講話時的特有發聲習慣,以抓住重點特徵,接近人物的形象節點,這樣,也就決定了盧奇成為塑造人物形象最為成功的一個扮演者。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中的強梅棣


在《巍巍崑崙》中,強梅棣形象總體還不錯,但在嘴形上就與盧奇拉開了差距,我們可以從幾個鏡頭裡,看出他在演繹人物時,沒有從嘴角上體現出人物堅毅的神情,這是日後強梅棣在銀幕上逐漸消退的原因。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總體看來,《巍巍崑崙》在大場面鏡頭營造上,達到了延安保衛戰題材最登峰造極的頂端,之後也沒有後繼表現這一題材的影片。從這個意義上講,強梅棣在影片裡寥寥數個的形象造型,基本完成了電影賦予角色的演繹任務。

他在《巍巍崑崙》中第一個扮演鄧小平,與盧奇的差距只因為一點

《巍巍崑崙》劇照


《開國大典》《大決戰》真正開啟了中國電影的戰爭巨片時代,而那個時候,盧奇的更為出神入化的表演也契合了影片的巨片意識與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