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令城殺死了高仙芝?

高仙芝大唐帝國雙壁之一,戰功卓著,卻最終因邊令城的一封奏報被唐玄宗賜死在巍巍潼關。

舊唐書中記載,“高仙芝先事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未甚任用,後夫蒙靈察累拔擢之。開元末,為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後節度使田仁琬、蓋嘉運並靈察累討小勃律不捷,玄宗特敕仙芝以馬步萬人為行營節度使往討之。至天寶六載八月,仙芝虜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師告捷。”征討小勃律是高仙芝的成名之戰,自此開啟了其輝煌的軍事生涯。但此次告捷卻是越過夫蒙靈察直接上報唐玄宗,並且夫蒙靈察對高仙芝還有知遇之恩。

通過此事先分析下高仙芝,首先他久居軍中,不可能不知道越級上奏的風險。唯一能夠讓他這樣做的是收益遠遠高於風險。此前多次征討無果以及玄宗特敕征討完全可以直接凸顯此次大捷的困難性和重要性,以及背後所隱含的對於個人的巨大的政治軍事收益,勝則功成名就。其次高仙芝與夫蒙靈察之間關係並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捆綁關係,不然高仙芝也不會冒巨大風險越級上奏。另外高仙芝也有藉此戰扭轉屈居他人之下的局面,進而謀取更大的政治軍事利益的想法。這些都說明了他在為自己的錦繡前程進行選擇性的賭。另有一點高仙芝在處理“將軍程千里時為副都護,大將軍畢思琛為靈察押衙,行官王滔、康懷順、陳奉忠等,嘗構譖仙芝於靈察”之事時所採用的策略也能說明他的政治才能並非平庸無奇。

邊令城在高仙芝的軍事生涯之中的幾個關鍵節點均有出現。真可謂是成也邊令城,死也邊令城。

邊令城最初在高仙芝征討小勃律的時候出場,先是“仙芝與中使邊令誠自護密國入”接著“仙芝喜謂令誠曰...”然後“邊令誠亦懼。仙芝留令誠等以羸病尪弱三千餘人守其城,仙芝遂進。”到“九月,復至婆勒川連雲堡,與邊令誠等相見”,這中間過程邊令城與高仙芝之間關係看不出融洽,但至少是緊密的。到夫蒙靈察責罰高仙芝時“令誠具奏其狀曰:“仙芝立奇功,今將憂死。”,邊令城挽救高仙芝於危急之中。此處可以看出:其一邊令城這封奏狀的重要性以及他在玄宗面前的重要性。畢竟邊令城是大唐第一個當上監門將軍的宦官,能力及手段自非常人所能比,其對玄宗的重要性也非常人所能比。如無邊令城,再大奇功也不能幫助高仙芝免於夫蒙靈察排擠與迫害。其二兩人之間並未出現“監軍邊令誠每事幹之,仙芝多不從”的現象。但到高仙芝退守潼關後“監軍邊令誠每事幹之。仙芝多不從。”兩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會導致出現這種局面,以致後來“令誠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撓奔敗之狀。玄宗怒,遣令誠齎敕至軍並誅之。”,這讓人頗為生疑。但如果說兩人之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為何從封常清及高仙芝臨死前遺言中卻找不到關於痛斥邊令城的隻言片語。唯一提及的卻是“謂令誠曰:“上是天,下是地,兵士皆在,足下豈不知乎!”。所以據此推測兩人之間應該並不存在尖銳的矛盾,也就不存在挾私報復的可能。

由此看來,高仙芝既非政治低能兒,又與邊令城無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雖死於邊令城之手,但幕後操刀者卻是唐玄宗。邊令城身為玄宗身邊的太監,為皇帝代言,行監軍之權,不僅是皇帝的耳目,更是皇帝監視和控制這些封疆大吏的工具。因此邊令城參夫蒙靈察,非為高仙芝,實為唐玄宗。高仙芝退守潼關實為戰略性撤退,雖兵敗但尚不至於死。而邊令城則僅僅具言撓奔敗之狀,唐玄宗就僅憑邊令城一面之詞,大怒並將高仙芝賜死。大敵當前,連殺帝國雙壁,既不合情又不合理。在唐玄宗心裡,帝國的遮羞布被掀開了,而高仙芝卻不能夠阻止,不管處於什麼樣的原因,這讓大唐盛世的締造者又要親眼目睹這隱藏在盛世之下的衰敗,情何以堪。此時就需要有人來為這糟糕的戰事做替罪羊。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君使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來最是無情帝王家,所有人都不過是為帝王乃至帝國的利益服務,一旦失去價值,就會被無情的拋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