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體溫、量血壓...非接觸式產品,能不能在疫情後“火一把”?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讓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受了傷,不過外部環境也在倒逼產業升級,比如非接觸經濟的概念就在教育、遊戲等領域火了起來,實際上這場“非接觸式”概念同樣在醫療健康領域悄悄進行著。

抗疫一線,非接觸式體溫測量工具成剛需

“乘客您好,本站採取非配合式體溫測試,無需接觸,自動測溫,請您佩戴口罩,保持距離進展乘車。”新冠疫情以來,北京工作的林強每天上下班進入地鐵時都會聽到這樣的廣播提示。

這裡提到的“非配合式體溫測試”是由非配合式體溫熱成像體溫測試儀實現的,這個像攝像機一樣的設備,無須像水銀體溫計一樣接觸身體,也不必像體溫槍一樣必須有人一個一個掃,只要人從攝像頭區域經過,即使戴著口罩,也能檢測一個人的體溫,如有異常則會出現警報,提醒人工複查確認。

測體溫、量血壓...非接觸式產品,能不能在疫情後“火一把”?

(北京地鐵對於非接觸式體溫測量的宣傳)

非接觸測體溫聽起來科技感十足,實際上工作原理並不複雜,本質是紅外線測溫儀。自然界中,溫度高於絕對零度(-273℃)的物體都會向外界發出紅外線,人這種體溫在三十多度的生物,也是如此。紅外線測溫儀可以接收身體發出的紅外線進行成像和溫度分析之後,就會得出一個體溫值。值得一提的是,紅外線測溫儀並沒有輻射,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雖然不是每個新冠患者都會發熱,但發熱依然是新冠的典型症狀之一,所以疫情以來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場所都將體溫篩查視為防控的重要手段,成為全國各地地鐵、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公共場所的標配,從曾經的核心疫區湖北武漢到如今的邊境城市黑龍江綏芬河,非接觸式體溫檢測儀也都出現在接受捐贈物資清單上。

測體溫、量血壓...非接觸式產品,能不能在疫情後“火一把”?

(非接觸式體溫檢測設備也在接受捐贈物資清單上)


39健康網通過整理發現,在火車站、機場等大型場所的非接觸式體溫測試儀,背後往往有海康威視、商湯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的支持。一位業內人士告訴39健康網,非接觸式體溫測試不僅僅是簡單的一次體溫測量,還能通過人臉識別、身份綁定、大數據平臺等實現人群的動線管理,可以迅速鎖定體溫異常者,還能繪製人員流動信息圖,排查密切接觸者。

在小區、樓宇等相對較人流較小的公共場所或家庭內部,測體溫時往往採用體積更小的非接觸式的手持式紅外線測溫儀/槍,這種設備對著人的手腕、額頭等位置,同樣不用接觸皮膚,即可完成檢測。

血壓、血糖、心跳……非接觸式醫療應用場景多樣

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F.W.赫胥爾就發現了紅外線,20世紀60年代,有測溫功能的紅外熱像儀已經出現,其應用場景從最初的軍事逐步擴展到電力、消防、醫療等民用領域。

非接觸式的技術早已成熟,技術門檻並不高,此次疫情讓非接觸式體溫測試儀被更多人知道,不為人所知的是各種非接觸式產品早已出現在醫療健康領域。

2019年有日媒報道,夏普公司開發出了非接觸測量血壓的技術,不需要血壓計,只需要拍一張人的面部照片,就可以測量出血壓值,該技術或將在一到兩年內推至實用。

非接觸式測量還出現心率監測方面,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公佈的一個申請就是非接觸式心跳檢測裝置,根據申請內容,該裝置利用傳感器間接接觸人體,達到接收醫學信號的目的,可應用於桑拿房內,便於調節桑拿房的溫度和溼度。

目前常見的血糖監測需要取指尖血,患者不僅需要更換針頭和試紙,十分麻煩,還必須面對有創測量時存在的疼痛、病菌感染等問題,無形中增加疾病中的心理壓力。長久以來,無創血糖監測成為人們的目標,實際上已經有人提出了非接觸式血糖監測的手段。

測體溫、量血壓...非接觸式產品,能不能在疫情後“火一把”?

(傳統血糖檢測使用過程麻煩)


人的身體是複雜的,健康狀況與各種身體參數密切聯繫在一起,從最基礎的身高體重,到更細分的血壓、血糖、呼吸等都可以被數據化,對於被檢測的人群來說,最初的接觸式甚至有創監測存在體驗感不佳的問題,如今非接觸式檢測正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

一場疫情讓人們在吃飯、散步、乘坐交通工具時,都會習慣性地保持距離,而在使用這些檢測設備的醫療機構,卻往往是N個人反覆使用一臺監測工具,雖然有定期的消殺措施,依然存在一定的交叉感染隱患。

此外,人工為患者測量各種身體數據耗時耗力,其數據結果也往往受醫務人員的使用方法存在一定的誤差,而非接觸測量工具的出現,無疑戳中了這些醫療場景的痛點。

疫情讓更多人瞭解了非接觸式測體溫功能,也勢必推動其他非接觸式產品在其他應用場景的創新應用。

解決精準度問題,非接觸式產品才有未來

有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手持式體溫測試儀產能在30萬臺,2020年受疫情影響,預計可達到65萬臺。其生產者既有歐姆龍、美敦力、魚躍等知名醫療器械企業,也有不知名的小企業,甚至朋友圈的微商也一度進入試圖分一杯羹,同樣功能的產品價格也從幾十元到三四百元不等,由此可見,非接觸式產品的市場準入門檻並不高。

測體溫、量血壓...非接觸式產品,能不能在疫情後“火一把”?

(國家藥監局官網搜索到的部分生產紅外線體溫計的企業名單)


市場有剛需,門檻還不高,非接觸式產品在醫療健康領域似乎藍海一片,但想要投身這一領域,還須綜合考慮。

林強告訴39健康網,他通過地鐵的體溫測試區域時,看到工作人員電腦屏幕上自己的體溫,“有時只有35度多”,最誇張的是有一次在小區門口,工作人員用手持體溫測試儀給他測體溫,只有33度多。

“這些溫度明顯就是不準確的,如果一個發熱患者也被這樣測量,很可能被認定為體溫是正常的,那篩查的意義在哪裡?”林強發出的疑問正是非接觸式設備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的重要挑戰——準確性。

以普通手持式體溫測試儀為例,選擇手腕、額頭等不同的身體部位,溫度值有所差異,其數值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

測體溫、量血壓...非接觸式產品,能不能在疫情後“火一把”?

有人工智能支持的體溫測試精準度如何?在海康威視的海康威視熱成像體溫篩查方案中,智能測溫人員同道產品的測溫精度在±0.3℃,在線體溫篩查的高端方案中,測溫精度同樣是在±0.3℃,而在經濟型方案中測量精度最高在±1℃。

準確性問題也出現在其他非接觸式產品上,夏普非接觸式血壓測量儀“與市售的血壓測量儀的精度相比,還存在1.5倍左右的誤差”,夏普方面也承認在產品實用化的過程中,精準度是一大問題。

非接觸式代表著技術潮流,而醫療健康領域追求精準,非接觸式產品應用在醫療健康領域,並非簡單的1+1,必須適配醫療健康領域的原則,只有解決精準度問題,非接觸式產品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才能走得長遠。

1. 紅外測溫儀的歷史發展 西域網

2. 拍個照量血壓?日企非接觸型測體技術實用化 環球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