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過後再無“80後”

80過後再無“80後”

人生是一場旅途,沿途的風光與終點同樣重要。

近日創業明星茅侃侃自殺事件廣為熱議,甚至於隱隱上升到“第一批自殺的80後”這種恐怖高度,瞭解過後,心中一時間感慨良多。

17年九月從天台跳樓的蘇茂享,十二月溺亡的博士楊寶德;16年九月自殺的藝術家孫少坤……此種例子,不勝枚舉,似乎“80後”真的成了自殺者的主力軍。

首先請先原諒我跟隨大流為這些同齡人貼上自殺者的標籤,雖然我個人不喜歡這個稱號,總覺得貶義太多,但是事實勝於雄辯,加之言語匱乏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詞彙。

就我個人理解而言,其實八零年至九二這些但凡步入三十歲者,都是可以併入“80後”這個大群體的,甚至是九零九一年這些即將邁入三十的兄弟姐妹們也可算作此列。

這是一個跨越了十年限制的一代人,共同點是都處在兩種文明交替的奇點上。

,資源分配的已完成與社會福利的躲避,這些都已經是老生常談無需在談。單單是心理歷程的複雜程度上而言,80之後堪稱再無“80後”,更甚恐怕在今後上百年的時間長河中,整個地球都不會再有這樣一匹人。

對於物質與精神共同充滿前所未有的野望,以至於進而能將其變為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共識,這樣的一代,試問如何能容活的易得,豈不是正所謂身在人間尚存,心入地獄已久。

“80後”這一代人應該說是幸運的,但是同時又是大不幸的。

幸運,是因為這一代正趕上這個國度的躍進式發展,剛好避開了曾經的苦難了歷程。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人未必真的能夠有資格為這個國度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進而獲得社會地位的提升與自我認可,但是至少不必像五、六十年代的長者,甚至是七十年代初期的那些前輩們那般物質匱乏,生活困苦。

但也正因為如此,這一代人也是大不幸的。這個民族的抱團性與自我犧牲精神太過於恐怖,幾乎超越了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僅僅只用了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就可以實現一個民族的文明轉型,從五千年的人文文明跨越到物質的科技文明,而“80後”這一代就恰恰處於二者交替處,是被揠苗了一樣的存在,迷茫是這一代的主旋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們先輩們付出的努力與犧牲是常人所難想象的,“80後”這一代與之相比,一切愁苦、煩惱似乎都變的不值一提。

只是真的不值一提嗎?

先輩們物質在如何睏乏,生活在如何貧苦,犧牲在如何慘烈,但是活的有信仰,更有信心,堅信希望就前方。

甚至大部分人能剛夠解決溫飽便已經知足,最多可能還會想著夠富裕一點會更好,不會有太多更寬廣的想法,或者那些遠而野望只是笑談稍有過心,並不當真,又或者完全可以把無法預想的願望都寄託在下一代人的身上。

“80後”便這樣一群繼承者,我們這個民族似乎自古就有‘父母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人身上’的習慣,“80後”成為這樣繼承者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像這樣身處在兩個文明交替處的繼承者,“80後”是第一批,也許也將是本世紀的最後一批。

“80後”們雖然沒經歷過“大苦”,然而卻是真真看過聽過別人的“大苦”,對於那種恐懼有著設身處地的體會,再加上從小就被耳提面命要“成功”,“成功”才能改變命運,“成功”才能避開大恐怖,“成功”才能讓父母過上辛福生活……於是不知何時起,“成功”成為了個人的存在價值、“成功”是唯一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成功等於人生。

上一代人沒有夢想是鹹魚,而“80後”成了不“成功”則連鹹魚都不如。

然而人生在世,本無意義,積極奮進是優美品質,恬淡平凡又何錯之有。

恰恰的,此時的這個國度實在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都更適宜成長,只要你肯努力,似乎就可以“成功”。

如此不努力,豈不負年華?

但是卻從來沒有人告訴他們如何才能“成功”,怎麼樣才算“成功”,似乎學習科學文明就是成功的唯一途徑;也沒有人告訴他們“成功”本身就是一個緩慢過程,其中本就註定會問題百出,需要不斷調試自我,以期達到匹配的心境。於是他們就像興致高漲菜鳥武人一樣,只會不斷練就絕世武功,誰管境界是否足夠,走火入魔又是個什麼東西;更沒人告訴他們追求夢想的過程是可以休息片刻的,而不必蹦的那麼緊張,以至於很容易就一步錯步步錯。

然後,除非真的在學習上能力有所欠缺者,中途不得不黯然放棄,甚至過早被打上壞孩子失敗者的標籤,“80後”們甚至不必家長老師去提醒,只是習慣與自尊就能迫使他們不斷的去超越別人,因為這樣才能彰顯出自己在進步,告慰家人自己正走在“成功”的征程上。

就這樣這一代人慢慢的長大了,走出了故鄉小窩這個避風港,開始隻身迎接外面世界的狂風巨浪,再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科技書……於是一大堆讓人措手不及的問題便足以讓一大匹人折戟沉沙在步入社會的起步上,於是‘垮掉的一代’‘懦弱的存在’各種各樣的標籤被加在這一代人身上。

這其中自然也有大部分適應了環境,跌跌撞撞的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的人,但是這不會讓太多人有成就感,大概會覺得煩躁和比學習本身更累。

因為這一代大多數人並不會意識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須的生存能力,是存世所必修的最重要手段,或者說對於執著成功的“80後”大部分人而言,生存能力並不在考慮中,“精英”就是要實現自己兒時夢想抵達成功彼岸的,生存算什麼夢想。

但是夢想之所以叫夢想,不就是不斷攀升,以至於最終上升到極難達到、需要一生去完成存在嗎?

“80後”就是這樣的充滿了悲劇色彩的一代,既沒有繼承道這個民族五千來的文明精髓,不懂世間生存至理,又並不能真的掌控泊來後改造過的科技文明,但是偏偏兩種文化又無時無刻最直接的影響著這一代的所有人,於是矛盾與迷茫豈是簡單一個詞一具言語所能概括。

最終的最終,除了極少部分真真正正的精英,大多數人還是隻能放下所謂的夢想與成功的野望,重拾還處於稚子階段的生存能力,跌跌撞撞的努力著,並被嘲笑著。

大部分人或許能夠在此後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自我價值,但是卻很少有人能真真正正的完成內心的自我滿足。

而求學失敗過早邁入社會的所謂的“失敗者”們,會更加直面現實,會比“精英”更疲憊,還會因為自己人生無亮而備受身心煎熬,好在不會聚焦太多社會目光,方能得以片刻清靜,但是這清靜又有幾人想要。

其中自然也大有是成功者,但是卻又大多底氣不足,甚至個別人會像個孩一樣鬧出很多笑話。

於此,“80後”這一代正處在五千年人文文明與上百年科技文明交接的奇點上的奇妙產物,只能一邊迷茫著,又一邊一邊還要潛意識堅持著不知何為成功的夢想,直到有一天驚覺自己竟然慢慢老去,最終的最終大部分人都只能放棄曾經額堅持,無奈的接受重組三觀的事實。

這其中的痛苦,豈是一般事物所能比擬的,而那些所謂上進雞湯,又是何等的莫名其妙。

如此,自殺有什麼值得奇怪,觀眾們又何必咄咄逼人忙著給予貼標籤。

最後,人生本不易,相煎何太急!

以上僅一家之言,個人觀點,不足之處勿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