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2016年,與浙江相隔277公里左右的江蘇常州,一個叫王和平的中年男人幾乎一夜愁白了頭。

萬般無奈之下,他向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發出求助信,信中泣血呼救:“企業的創立和發展浸透著民企老闆辛苦的汗水和畢生心血,理應得到社會應有的公正和尊重,潤地利發展到今天,極為不易,希望政府不要遺棄。”

王和平保證“與妻子相約不逃跑、不跳樓、不離婚”, 以此表明強力支撐、尋求解決之道的決心。

該年2月25日,他一手創立的創立的潤地利房地產投資集團(後更名潤地利科技實業投資集團)旗下龍德置業被當地法院宣告破產,總建築面積51萬平米的“都市綜合體”龍德花園項目被強制接管徹底停工,時稱“龍德花園事件”,潤地集團因此元氣大傷。

經常州中南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確定龍德置業的資產和負債分別是16.40億元、20.75億元,已嚴重資不抵債,缺口高達4.35億元。

潤地利2014年曾躋身中國房地產100強,熱衷於開發超高層建築,如南通環球238、常州環球308、常熟環球268、無錫環球258、蘇州環球188等,資金鍊拉的很長。

這封求救信還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當年被宣佈破產清算的常州龍德置業有限公司迄今仍處於“在業”狀態,潤地利科技實業投資集團也顯示“在續”,不過潤地利的司法風險高達999+,法院判決399次,司法拍賣93次,失信人61,公司嚴重資不抵債,等於死而不僵。

香港著名導演徐克深有感觸地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還有一句徐克沒說:

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鶴頂紅。

這是一種讓人聞之色變的毒藥,無色無味,劇毒無比,可殺人於無形。

發軔於1978年,初興於1984年,全面放開於1998年的的中國房地產業,是一個有著四十年曆史的“江湖”。

在這四十年裡,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城市化運動”的造城史,也是一部悲壯的新舊交替的“房地產春秋史”。有人徘徊,有人消失;有人倒下,有人崛起。

7月13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在上海表示:今後十幾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必然會有一個大幅度減量萎縮的過程,我認為至少會減掉三分之二。

據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截至7月23日,今年全國共有271家房地產企業宣告破產清算。平均每天倒閉1.3家房企。

企業如人,每一家“非正常死亡”的房地產企業,懷裡都抱著一瓶“鶴頂紅”。

2017年1月12日,銀億集團創始人熊續強站在第十四屆“風雲浙商”頒獎盛典的領獎臺上,手捧獎牌,滿面春風。

評選組委會對熊老闆的評價和頒獎詞是:

“他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妙手神醫,一個個虧損企業轉到他手裡,都能化腐朽為神奇!他是一位堅如磐石的經營大師,任何困難產業都能守得雲開見月明。22年,恆心不移,不疾不徐,率領他的艦隊挺進中國民企百強。”

這一年,銀億實現銷售收入783億元,創利稅40多億元,位居全國500強第215位,民企500強第61位,寧波市百強企業第3位。

當年4月份,福布斯Forbes雜誌發佈“2017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 熊續強家族以117.9億人民幣與安踏體育丁世佳、華寶國際朱林瑤並列排名第115位。排在首位的是萬達集團王健林,財富高達2211億人民幣(313億美元)。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熊續強的高光時刻

這是銀億集團和熊續強很高光的一年,照亮了整個寧波。

熊續強的創業故事帶有些傳奇色彩。

他從杭州化工學校化機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老家寧波體制內任職,從普通幹部做到寧波鄉鎮企業局副局長等職。

因為工作的關係,熊續強經常為企業“救火”,表現出色。1991年,寧波罐頭食品廠累積虧損額度達幾千萬,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熊續強被緊急任命為該廠一把手,為這家奄奄一息的老國企續命。

熊續強走馬上任後,大刀闊斧改變原來的落後機制,並接連拿下訂單,創造了一年後寧波罐頭廠扭虧為盈的“神話”,成為寧波當年國企改革的典範。

當時間來到1993年,嗅到市場經濟味道的熊續強已不滿足於做個體制內的“救火隊長”,他決意下海創業,成立了自己的“銀億”房地產公司。

早在1984年,鄧公首次南巡,登上國商大廈樓頂俯瞰羅湖新區,為深圳站臺打氣,周圍聚滿了一睹總設計師風采的人群。

一位忙著倒賣玉米的年輕人騎自行車恰巧路過這裡,看到黑壓壓的人群,他湊上前去打聽,才知道是偉人來了深圳,他感覺一道閃電從腦海裡劃過,“幹大事的時候到了”,這個人就是時年33歲的王石。

與王石一樣,一批先知先覺者,都紛紛嗅到了商機,萬科、招商地產、廣州城建、浙江廣廈、華髮股份、天鴻集團、宋都集團等第一批房地產企業在這一年破土而出有了雛形,一個叫做房地產的行業被“正式命名”。

時隔8年後,總設計師再次南方視察,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隨後《有限責任公司規範意見》和《股份有限公司規範意見》兩份里程碑式的文件相繼出臺,“市場經濟” 在中共十四大被寫進黨章,中國公司元年到來。

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迎來第二批房企成立潮,碧桂園、萬達、綠地、保利成立於1992年,龍湖成立於1993年,綠城成立於1995年,恆大成立於1997年,華夏幸福成立於1998年……

這些企業,後來都成了中國房地產行業翻江倒海的巨鱷。

銀億的熊續強比萬達的王健林只晚成立公司一年,他們都是從體制內跳出來抓住市場先機的弄潮兒。

在這批先知先覺者中,年紀輕輕的孫宏斌當年也趕上了。

1994年,刑滿釋放的孫宏斌向他的老東家柳傳志借了50萬元,在天津創立“順馳”,以地產中介切入房地產。

次年,順馳再次獲得柳傳志和中科集團董事長周小寧的加持,實力大增。兩年後,順馳從房地產中介代理商升級為開發商,並逐漸成為天津房企“大哥大”。

2002年,還沒走出天津城的孫宏斌加入了由王石發起的“中城房網”,這是一個本著“集體採購,信息共享,融資互惠”的宗旨由全國各城市主流開發商組成的鬆散型組織,也是早期房地產大佬們“華山論劍”的舞臺。

在次年中城房網的一次論壇上,輪到孫宏斌發言,他先是東扯西拉客套了一番,突然畫風一轉向王石發出“挑戰”:“一個城市應該能支撐一個50億到80億元銷售額的地產公司,順馳今年銷售額要達到40億元,我們的中長期戰略是要做全國第一。也就是要超過在座的各位,包括王總。”

全場頓時鴉雀無聲,目光都紛紛投向王石。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孫宏斌與王石的“江湖恩怨”

面對“小孫”如此火藥味十足的挑釁,原本脾氣火爆的“老王”卻並沒有被激怒,他提醒對方:“你不可能這麼快超過萬科,是不是要注意控制風險?”

孫宏斌是天生的“孫大膽”, 順馳取名,除了有“孫氏”的諧音的意思,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順風順水,一路馳騁,突出一個快字。

自上次在中城房網論壇放出狂言後,順馳就開始在全國狂飆猛進,以旋風般的速度跑馬圈地,共購進10餘塊土地,建築面積將近1000萬平方米,耗資上百億。

最著名的一次是2003年順馳首次揮師北京,以9.05億元的天價拿下大興區黃村衛星城北區一號地,被業界形容為 “地產瘋子”和“天價製造者”。

“老王”曾給“小孫”算過一筆賬:順馳通過高地價的投標策略攻城略地,截至2003年底,其預繳地價的資金在70億元以上,到2004年第一季度,預付資金規模已超過100億元。從順馳資金流上看,除非有強大的財團或銀行做後盾,否則按期交付地價款是不可能的。

順馳的回答簡單幹脆:靠銷售資金回籠。

順馳的秘訣其實就是在“速度”二字:

快速拿地——繞開行業灰色地帶,通過高價競拍的方式把地快速拿到手;

快速建造——把普遍需要1-2年的開盤週期縮短到不可思議的6個月;

快速銷售——建立以天為單位的資金考核體系,把有限資金的利用率提高到極限。

中國武術中有一句名言叫“唯快不破”,但在房地產現實搏鬥中,光求快不求穩無異於踩在鋼絲上跳舞。

當地產項目銷售回籠的資金不足以支撐需上繳的迅速增長的土地款時,速度就是一把危險的雙刃劍。

2004年,為抑制房產過熱,國家推出包括“認真清理合和整頓在建及新建的項目”在內的一系列嚴厲調控措施,這個行業的冬天突然降臨。

這無疑給了高歌猛進的順馳當頭一棒,孫宏斌一向自負的速度已不能解決資金鍊隨時都有可能崩裂的嚴峻現實。偏偏這時順馳的香港上市計劃也由於種種原因擱淺,與美國投資銀行摩根的私募談判亦流產,順馳陷入了最大的困局。

好不容易捱到2006年,順馳拖欠的土地費用及各銀行的貸款餘額已高達46億元,各方催款不斷。

萬般無奈之下,孫宏斌以12.8元的“白菜價”向香港路勁基建公司出讓了順馳55%的股權,剩餘股權則於2007年被對方全部收購,單偉豹撿了大便宜貨。

孫宏斌是被柳傳志譽為“少見的、能一眼把產業看到底的人”,把房地產一眼看到底的“孫大膽”最終沒能挽救“順馳神話”的破滅。

相對於孫宏斌從房產中介起步到狂飆猛進式的跑馬圈地搞開發不同,熊續強最初的房地產之路則顯得低調得多,他的著力點就是收爛尾樓。

在1998年~2008年的十年裡,熊續強靠收購改造爛尾樓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銀億也就此踏上了房地產的黃金車道,成為寧波當地數一數二的房地產商,被稱為“爛尾樓處理專家”。

2010年,銀億集團首次躋身中國500強企業,此後連續8年入榜。

見多了商界的起起伏伏,曾有專家指出,企業一旦做大了,不少老闆往往會自我膨脹,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無堅不摧、所向披靡,於是開始犯錯。

2012年,銀億集團通過借殼“ST蘭光”,成功實現上市,並將旗下銀億地產更名為銀億股份,從此進入資本市場。

股市的錢實在來得太快,簡直令人眩暈,嚐到了資本甜頭、手握重金的熊續強,心態發生了變化,跟先於他上市的“前輩們”一樣,也開啟資本市場收購之路,佈局實施多元化產業。

熊續強先是於2014年斥資3.5億元將康強電子(14.890, 0.63, 4.42%)收入囊中,又在2016年耗資8.4億元控股上市公司*ST河化(4.310, 0.21, 5.12%),同年銀億再耗資120億元一口氣收購了比利時動力總成生產商邦奇、美國安全氣囊發生器生產商ARC和日本艾禮富等三家國外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儼然化身為資本捕手,讓銀億集團資產規模迅速膨脹擴大。

巨量的資產買入,令熊續強身家暴漲,在2018年的胡潤百富榜上,其以295億元的身家排名第95位,被稱為寧波首富,這是暨2017年高光時刻之後的又一個人生巔峰之年。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銀億集團,捨我其誰

“未來已來,銀億不待”,是熊續強為集團立下的口號,自銀億地產更名為銀億股份那一天起,熊續強就揮舞著“房地產開發+工業製造+國內外貿易和現代服務業”的大旗,“致力於打造千億級多元化跨國集團。”

其勇氣直追萬達王健林。

銀億集團副總裁熊基凱,是熊續強、歐陽黎明夫婦的獨生兒子,早年留學澳大利亞,2007年起成為銀億房產研展部的成員和銀億領墅的負責人,後成為上市公司ST銀億前十大股東中的第三大股東。

媒體稱熊基凱“有親和力”、“低調務實而又樂於挑戰”、 “兼有成熟的思考和穩健的做事風格”,是 “富二代中的創二代”。

“站在世界看銀億,進軍高端製造業最佳的捷徑就是海外併購。產業創新和海外併購,這是銀億集團實現千億銷售收入的主攻方向。”“少東家”熊基凱曾表示,“到2020年,銀億集團將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利稅100億元”的目標,並通過若干年的努力,成為一家有影響力的跨國集團。”

銀億是在借殼上市後的第二年開啟大舉擴張與多元化之路的,熊基凱早在2007年就開始進入銀億集團為接班作準備了,“致力於打造千億級多元化跨國集團”的企業定調與這位雄心勃勃的“少東家”到底有多少關係,外界不得而知,卻又耐人尋味。

有數據顯示,2017年銀億集團實現銷售收入783億元,創利稅40多億元,列中國500強第215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61位,中國服務業百強第83位,寧波市百強企業第3位。

這一年的四月份,“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排名第115位的熊續強與位居榜首的王健林整整相差了114名。

老王成了包括熊續強在內的其他中國富豪要追趕和超越的目標。

到了該年下半年,多次榮登中國富豪榜榜首的“王首富”命運卻急轉直下,一邊是突如其來的金融嚴格監管,另一邊融資渠道嚴重受阻,一場“企業金融危機”席捲整個萬達集團,日子異常難過。

這場危機其實是王健林自己一手造成的。在2012年~2016年間,萬達集團一直在海外斥巨資“買買買”,其中包括併購美國AMC、入股西甲冠軍馬競、收購瑞士盈方體育傳媒、併購美國傳奇影業、收購派拉蒙等手筆,等於拿國內銀行的貸款向國外進行資產大騰挪,從而引火燒身,遭遇嚴厲監管。

另外,按“‘重資產’徹底向‘輕資產運營’轉型”思路重點打造的十餘個超大型文旅項目也一直是燒錢的無底洞,遲遲不見收益。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老王“家產特賣會”

“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刻,老王只得壯士斷腕,丟車保帥,忍痛將萬達旗下的13個文旅項目和76+1酒店分別打包給了孫宏斌和富力的張力,以637.4億元的總價成為中國房地產史上最大一筆交易額。此後又有變化,這裡不表。

緊接著又將南昌西湖、北海、撫州、九江、雅安、遼陽、柳南、棗莊、鹽城、焦作等地的萬達廣場分別售給了珠江人壽、民生信託及中信信託。

“萬達經濟危機”就此涉險度過,王健林長吁了一口氣,比以往低調了許多。

“融創中國”是孫宏斌再次迴歸房地產的標誌,其規模和銷售額遠遠超過了當年的順馳,僅用短短四年時間就將這家公司推向了香港聯交所。

東山再起的“孫大膽”孫宏斌,膽量一如既往的大,不僅延續了當年順馳“唯快不破”、繼續狂飆的風格,還加了一個新玩法:既買地,又買公司。

人送新外號一叫“白衣騎士”,二曰“接盤俠”。

自2016年以來,融創中國先後啟動收購萊蒙國際旗下物業、入股博鰲金灣、入股金科地產、入股嘉凱城青島項目、入股融科智地、入股鏈家、馳援樂視、收購萬達文旅項目等投資,截至2017年,總耗資超500億元。

後來的事實證明,融創中國馳援樂視的投資是一個很大的決策失誤,差不多等於打了水漂。

相比順馳速度的“孫大膽”,融創中國的“接盤俠”孫宏斌似乎更顯霸氣側漏,豪情萬丈,但併購擴張引發的“順馳隱憂”依然不容樂觀。

王和平向省委書記發出求助信,最終還是沒有改變潤地利走向衰落的命運。

王健林以為壯士斷腕的代價,總算逃過萬達集團企業史上最大的一劫。

孫宏斌150億巨資馳援樂視打了水漂,“白衣騎士”留下了傷痛的眼淚。

當一定體量的企業老闆都認為自己無所不能開始無節制膨脹的時候,可能厄運就會降臨。

在經歷了2017高光時刻和2018人生巔峰的熊續強,正當著手將所謂的“高端製造業板塊”來替換原房地產主業,朝著打造千億級綜合性跨國企業的目標不斷奮進時,不料寒風襲來,銀億速墜。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2019年6月14日,銀億集團、銀億控股向浙江省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而就在去年6月份,銀億集團被寧波政府列入新一批“千億級龍頭企業”培育名單;2018年8月10日寧波市百強企業俱樂部“排位賽”中,銀億以營業收入783億元位列第三,連續11年排名寧波綜合百強企業前十。

也是在去年10月的胡潤百富榜上,熊續強家族以295億元的身價排名第95位,再次榮登“寧波首富”。

從首富到破產,從明星企業到申請破產重組,頭尾還不到11個月。

毫無疑問,這又是一場從500強企業到破產大敗局的殘酷畫面和首富悲情樣本,猶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急速衰敗,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

資本是個流動池,也是把雙刃劍。

你擁有了融資渠道,不代表你在擴張的道路上可以“為所欲為”。

靠房地產起家的銀億,其跨界多元化之路是從2016年開始的,在收購了美國ARC、日本艾禮富和比利時邦奇,控制了銀億股份、 康強電子 、河池化工等上市公司,將原來的老本行銀億地產轉型為““房地產+高端製造”雙主業的綜合性公司”後,熊續強花去了近130億元的真金白銀。

2017年浙江省工商局在一份資料中,曾用“驚豔”來形容銀億跨國併購的表現,並將之作為典型案例,稱“跨國併購讓浙江民企越來越強大,在2016年開展兼併重組的19家浙江百強民企中,來自寧波的銀億集團以123.25億元兼併重組金額遙遙領先。”

“遙遙領先”領先的跨國併購業績,在“光環”的背後也讓銀億從此埋下了禍根,背上沉重的資金包袱,危機四伏。

自2016年轉型以來,銀億股份就已連續遭遇戴帽ST、重組資產未完成業績承諾、新增債務違約、大股東佔用大數額資金等各種負面事件,以至 ST銀億股價僅1.6元左右,名下4只債券均實質違約,涉及債券餘額約14億元 。

2018年,銀億又在貿易戰、金融去槓桿和資管新規等多重效應疊加之下,股價暴跌,市值從原先的400多億元蒸發到80億元不到,加上狂飆猛進消耗了太多真金白銀,到期債務太多,流動資金披星戴帽愈發吃緊,閃轉騰挪、拆東牆補西牆終填不滿大窟窿,銀億遂走向破產。

熊續強曾提醒寧波企業家:海外併購既是個美麗的“餡餅”,也是充滿風險的“陷阱”,自己卻大買特買。

在進軍汽車行業時熊老闆也曾雄心勃勃地向媒體誇下海口:“以前,很多寧波人住的是銀億建的房子,而以後,銀億的產品有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寧波人開的汽車裡面。”

現在看來,銀億產品要佔據寧波人開的汽車只能是個破碎的夢了。

2019年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9屆年會在三亞舉行,活動主題為“走出舒適區:穩定平衡視野下的中性增長”。

當年從孫宏斌手裡撿了個大便宜的路勁地產集團主席單偉豹在會上表示,中國房地產體量這麼大,未來十年內行業沒有大危機,可多元化發展但不必轉型。

單偉豹的話說對了一半,好在路勁的多元化主要是地產結合了文旅和康養。

恆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在2019年博鰲房地產論壇的博鰲鏗鏘行主題討論中說:

做房地產的有兩種,一種是主要用自己的資金,借貸比較少,這些人長遠是成功的;另外一種人是主要靠借貸,很少自己的錢,這些人長遠來說多半是不成功的,我是屬於第一類。

陳啟宗顯然比單偉豹專注。

曾創造年營業額達2901億元企業高潮的王健林說:萬達不做房地產了。

在今年3月發佈的2019年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榜單中,已找不到萬達的名字。

看來在多元化狂飆猛進中栽過大跟頭的老王誓要把“輕資產”進行到底了。

吃一塹不只長一智。

在2019中國房地產TOP10中,恆大、碧桂園和萬科佔據榜單前三,融創中國居第5位,排在保利後面,中海、綠地、華潤、綠城、龍湖緊隨其後。

早在2003年,孫宏斌就豪言要超過王石, 現在16年過去了,打上孫氏速度和狂飆烙印的融創中國還是很難超過專注的萬科,老王已經掛冠而去,不等小孫了。

孫宏斌曾打比喻,說融創投資的文娛、旅遊實際上就是“詩和遠方”。他認為在居民收入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基礎住房已經不再短缺,文化、教育、旅遊等精神消費成為人民的新追求,也塑造了新的市場機會。

這個被譽為一眼就可以把行業看個底朝天的“接盤俠”,終究還保留著“順馳神話”時代的野心和秉性,什麼都想做。

據“南陽市房地產問題樓盤化解攻堅專項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了一則情況說明,截至2019年7月1日,自古有“中原糧倉”美譽的南陽現有302個“爛尾樓盤”,體量之大,讓中原糧倉變成了“爛尾樓之都”。

就在2019年7月,又有一全國百強房企——江蘇華僑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因“大躍進”等原因破產,欠款達11.6億元,公司債權人高達100餘人。

當月15日,華僑地產老闆楊曉青在公司自殺身亡。其公司名下超300套房產在阿里法拍網上拍賣、拋售,最低88.14萬/套,卻無人問津。

幾多房地產,愛上“鶴頂紅”

小心“鶴頂紅”

在房地產的江湖裡,蔓延著一種無限制膨脹的氣息;在很多房地產企業老闆的懷中,都抱著一瓶“鶴頂紅”寧死不放,那瓶鶴頂紅的核心配方就是“盲目多元化+狂飆冒進”。

當“鶴頂紅”毒性發作,資金鍊轟然斷裂,銀億還能“未來已來,銀億不待”嗎?

那位能“化腐朽為神奇”的熊續強老闆,還能“致力於打造千億級多元化跨國集團”嗎?

“鶴頂紅”有劇毒,而解藥往往姍姍來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