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這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距離鎮上10多里的山路讓它少了一些繁華和熱鬧;這是一個有著深厚革命歷史村莊,它是紅八軍的誕生地,村子裡一座數百年曆史的祠堂是紅八軍建軍舊址。這是一個紅色基因流淌的村莊,著名的馬龍將軍從這裡出生,並投身革命,村裡的數十人先後參加工農紅軍,浴血奮戰。


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行駛在前往大冶市殷祖鎮洪口村馬對於灣的路上,遠處是延綿起伏的青山,綠色的田野,間或夾雜著黃色的油菜花田,令人賞心悅目。
  灣子的入口,一座高達上十米的石雕門樓高高聳立,巍峨肅穆,上書“將軍故里”幾個紅色的大字。“馬龍將軍就出生在我們灣子。”56歲的村民馬哲江對灣裡的歷史如數家珍。


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據介紹,馬龍,原名馬國平,別名馬興隆,1912年出生於馬對於灣一個貧苦家庭。1929年,年僅17歲的他在當地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入黨,他先後參加過百團大戰和石家莊、太原、平津等戰役。建國後,任海軍東海艦隊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7年3月27日,馬龍將軍因公出差,途經浙江慈溪泗門鎮時,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享年66歲。


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馬哲江回憶,解放後,擔任高官的馬龍將軍曾多次回到家鄉。1970年左右,當地修建董家口水庫,馬龍將軍回到家鄉視察調研,當時馬哲江十多歲,記得馬龍身穿一身綠色的軍裝,頭戴軍帽,顯得十分精神魁梧。看到一戶村民生活困苦,馬龍還特意囑咐警衛員掏出20元錢,塞到村民手中。


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當時20元錢是一筆數目不小的錢,我記得當時豬肉才幾毛錢一斤。”馬哲江說,馬龍將軍回鄉對家鄉人十分親和,沒有什麼架子。
  灣子的前面,一條不知名的小河靜靜流淌,十多米寬的河面曲曲折折蜿蜒而下。而這條河,被當地人稱為“將軍河”。小河從董家口水庫流出,流經殷祖當地洪口村、七衝村、花猶樹村等村莊,下游一直流到陽新縣三溪鎮等地,而這些地方先後走出了馬龍、餘立金、王平三位將軍,所以當地人都說“一河孕育了三位將軍”。
  白牆黑瓦,造型精緻的屋簷,引人入勝,在藍天的映襯下,像是一幅疏朗清明的水墨畫。高大的馬頭牆聳立在屋脊,顯示出這裡的莊重和肅穆,腳底下,歷經歲月打磨變得圓潤古樸的青磚,讓歷史時光在這裡留下痕跡。灣子裡的祠堂是紅八軍的“誕生地”,見證了那一段火熱的革命歷史。1930年6月,彭德懷帶領工農紅軍經陽新縣來到殷祖鎮洪口村馬對於灣,在此留宿三天三夜,並召開軍事會議,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李燦任軍長。
  站在紅八軍建軍舊址紀念館的入口,抬頭看到掛有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紅八軍建軍舊址”牌匾,這裡已是省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84年,紀念館就被列入掛牌保護。環繞其中,正屋的橫樑、廊簷、屋脊等主要構件上的各式各樣的圖案,龍鳳花鳥圖畫一幅連著一幅,花紋繁複,活靈活現,將這裡裝扮得更加古樸和厚重。大廳右側的陳列館,鮮紅的五角星懸掛在正中央,紅色的黨旗鮮豔如血。桌子上,幾盞馬燈歷經歲月的剝蝕,已經鏽跡斑斑。牆壁四周展示著曾經在紅八軍戰鬥過的將軍畫像,將士們使用過的武器、生活用品(原件或複製品),以及紅八軍建軍等歷史資料。

大冶馬對於灣|將軍故里,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據村子裡的老人們回憶,當時,祠堂裡駐紮在不少紅軍,他們手持大刀,就在祠堂的空地上進行操練。據介紹,當地有數十名村民參加了革命紅軍,馬龍將軍也是其中的一員。回想當年,成百上千的紅軍戰士在這裡生活、戰鬥,播撒下一粒粒革命的火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