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調查|國產呼吸機“現貨江湖”:定價“一小時一個樣”每臺漲至30多萬

連續快一個星期,李昕(化名)所在的商會都在各種渠道求購200臺醫用有創呼吸機。

“我們是受某外國政府的委託,他們分別找了官方渠道、商會以及民間等多方渠道拿貨,這個時候任何單一渠道的能力都可能是有限的。”李昕說。

算下來,在5天的時間裡,他們聯繫了大概15個號稱有呼吸機現貨的供貨商,其中一種型號的“曝光率”最高,也似乎最為緊銷,他們一次次失之交臂。

4月5日曾是他們與200臺呼吸機最接近的一次,已經快要打款了,但最終價格還是沒有談妥。“有炒家想在中間牟利,炒高價格,但我們屬於最終的買家,覺得太貴了,基本快一小時一個價格了,緊俏的這款機型普遍漲到了30多萬,我們理想的價位是不超過28萬。只能乾著急。”李昕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隨著疫情蔓延,全球的呼吸機需求猛增,這也帶來了中國國產呼吸機訂單的暴增。根據公開報道,國內的呼吸機廠家訂單普遍排到了7、8月以後,甚至年底,有的已經停止接訂單。

一般而言,境外政府、醫療機構等下訂單直接採購的情況下,貨源並不會流向市場。最近也有廠家聲明:請勿相信任何個人或公司有大量現貨的傳言。

但李昕所接觸的市場上動輒300臺、500臺的呼吸機現貨,是怎麼來的?

市場上的現貨來自於哪裡?

在3月30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介紹,目前,我國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共有21家,其中8家的主要產品取得了歐盟強制性CE認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到,這8家企業中有3家位於深圳,分別是邁瑞醫療、安保科技和普博科技。

根據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的關於有序開展醫療物資出口的公告,自4月1日起,出口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醫用口罩、醫用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的企業向海關報關時,須提供書面或電子聲明,承諾出口產品已取得我國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的質量標準要求。

出口條件的收緊,使得供應全球的貨源更為稀缺。安保科技總裁、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王雙衛向21記者介紹,前期呼吸機大量供應給湖北及國內其他地方,現在來自海外的訂單排到了幾個月後,市面上嚴格來說不會有真正的有創呼吸機現貨了。

他的結論似乎與市場現狀相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各種渠道聯繫到了幾個有前述高“曝光率”有創呼吸機現貨資源的賣家,都要求提供採購函或委託證明,但交易方式分為兩種,一種不需定金,直接到工廠驗貨,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報價相對較高;一種則要求付5000元到2萬元不等的誠意金或定金,報價相對較低並稱有商量餘地。

王雙衛表示,市面上自稱有現貨的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純屬詐騙,收了定金,第二天就消失了。“100臺呼吸機對應的是幾千萬的生意,這種情況下他會收你5000塊定金?”

另一類則屬於“炒現貨”,比如賣出2000臺的單,但其實最終能提供1000臺貨,把錢收進來後把賣得最貴的單吃下,其他的退單退錢。

這為“競價”留下了空間。有業內人士表示,既有個人或機構炒家,也不排除有廠家與經銷商、中間商“合謀”的情況。

作為買家的李昕也認為,要求收定金的八成是有問題的;要求直接付全款、驗貨交易的倒比較靠譜,但基本上最後就是價高者得。

“其實大家都可以這樣做,比如我以10萬塊的價格接了單,收下10個億,但過幾天我說供不了貨了,退錢,轉頭可以賣20萬。但做生意還是要遵守契約精神。”王雙衛說。

普博科技在4月5日發佈了一則聲明稱,我公司的醫用呼吸機國際出口業務均按照合同訂單排期生產品和交付,請勿相信任何個人或公司有大量現貨的傳言。

4月5日,普博科技董事長賴春紅在微信朋友圈強調:我們不可能會有五臺以上機器的現貨,如果有誰告訴您有現貨,請告知我,同時可以立即停止和他洽談,因為您很快就被受到欺騙和損失。同時更不可能因為給予高價而給予現貨,遵守訂單排期是對所有客戶最大的尊重。

4月7日,賴春紅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呼吸機公司自春節以來緊急加大供應,確實不可能有現貨。現在市場出現的現貨已經導致了很多客戶的延期交付,對這種現象我們也深惡痛絕。

有創呼吸機如何擴大產能

全世界都在找的呼吸機,有何品類之分?

簡單而言,根據應用場景和適用人群的不同,呼吸機可以分為家用和醫用型。家用型不具備呼吸治療模式,不可以用於ICU等生命支持等環境中,不具備氧氣支持和複雜呼吸治療模式,價格也較便宜。

根據病情階段,醫用呼吸機又分為無創和有創兩種。無創主要用於有自主呼吸意識的呼吸衰竭患者,相對對應輕症治療;有創則適用於無意識的危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到了重症階段,呼吸機幾乎能直接決定病人的生死。

目前,國外求購的主要為有創呼吸機。有公開報道援引專家觀點表示,國外收治到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大多是重症病人,只能大量使用有創呼吸機。

有業內人士表示,有創呼吸機屬於最高級別的三類醫療器械,一些公司的產品並不適用於呼吸衰竭等情況,非醫用呼吸機更不可用於急救,但在疫情中出現了“蹭熱點”的現象,採購方一定要注意適配問題。

工信部在3月30日的披露中提到,截至3月29日,我國主要呼吸機企業累積供應2.7萬多臺,其中單獨提到有創呼吸機3000多臺。

同樣根據工信部的數據,目前國內8家取得歐盟強制性CE認證的有創呼吸機生產企業的周產能為2200臺,約佔全球產能的五分之一。粗略計算,目前全球月產能可達到45000臺左右。

短期來看,這仍然是杯水車薪。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北京時間7日7時28分,全球確診新冠肺炎已經超過134萬例。東興證券研報指出,僅美、德、英、法、意合計需求缺口就接近100萬臺。

對於中國的呼吸機廠家而言,這意味著機遇。很多企業都進行了擴產,但產能仍然很大程度受限於上游原材料,包括壓力傳感器、電磁閥、渦輪風機等。而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國際供應商。受疫情及航空班次減少等影響,原材料供應週期變長,並出現漲價。

王雙衛對21記者說,“所有的有創呼吸機制造商,一半的原材料都是來自全球那十幾個廠,突然叫他們大規模增加產能,很難做得到,而且他們也受到上游的制約。物料的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工人再怎樣加班加點都沒辦法。”

王雙衛由此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儘快建立國外相關原材料的進口快速通道;二是科技部門可以立即推出政策,鼓勵國內企業進行核心物件的攻關。

“醫療器械基本是小批量多品種,平時很多國內廠家不願意開發生產一些核心部件。但現在有批量的需求。尤其3C企業其實是有產能,有核心技術的,在目前手機、電器等銷售可能不太景氣的情況下,國家能不能支持他們,立刻攻關,供應全球,這是解決卡脖子問題,打響‘中國智造’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王雙衛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