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自己“溼氣重”。


一有點類似症狀,比如說,渾身睏乏、頭暈無力、舌苔厚膩、大便黏糊等,就很容易對號入座。


特別是有些廣告還說“溼氣是萬病之源”,大家就更嚇得魂不附體了。


實際上,溼氣沒有你們想象的那麼誇張。


本期小薇特地採訪了: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 傅開龍副主任,希望讓大家對溼氣有更加客觀的瞭解。


什麼是「溼氣」


中醫方面:溼氣是一種以沉重、粘膩感為特徵的疾病


從傳統中醫來說,溼氣作為一種致病因素,在導致人體產生疾病時,容易出現以下特質:

  • 沉重感,如“首如裹”、“腰中如貫五千錢”等頭部、腰部發沉的感覺;
  • 粘膩感,如大便粘膩,出汗粘膩,而且病情易反覆,遷延難愈。


這是由於溼屬中醫陰邪範疇,常損傷人體正氣,並阻礙氣血正常運行從而使人出現乏力、倦怠感。


“溼氣”還分為2種:


外溼:

這種多是因為外界環境引起的,比如說氣候潮溼、居處潮溼、水中作業等。

可能會出現頭脹胸悶、身重而痛、發熱乏力、關節酸楚沉重、活動不利等症狀。


內溼:

這種多是飲食不節引起的,比如吃了太多高糖高脂肪肉類或生冷蔬果,或本來身體就脾胃不足,運化不利,導致溼氣內生。

可能會出現腹脹腹痛、胸悶脘痞、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噁心嘔吐、浮腫尿少等症狀。


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西醫方面:沒有“溼氣”一說


溼氣屬於中醫診斷,西醫沒有這種疾病。

可以認為是因為冷溼環境和進食不良導致消化系統病變或是外周機體病變等。


根據大家所說的“溼氣重”出現症狀,可以定位到一些系統的疾病上:

  • 小腿痠軟、膝蓋疼痛,多是骨關節疾病;
  • 出現痘痘、溼疹、蕁麻疹,多是皮膚病;
  • 大便不成型、食慾下降,多是消化道疾病;
  • 小便不暢、白帶增多等,多是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人人都有「溼氣」嗎?


我們經常聽人說:

“睡前洗澡會得溼氣”

“天天洗頭會得溼氣”

感覺人只要碰水,就會有溼氣

實際上這些說法一點都不準確!


中醫方面:我們前面也說了,“溼氣”分外溼內溼,外溼確實和“水”有一定關係。


▶ 外溼

即長期處於潮溼的環境中,如住在氣候潮溼的地區,居處潮溼(如住在1樓)、長期水中作業等情況,外界溼邪侵襲人體,確實會引起人體“溼氣過剩”。

但是發生外溼的情況,一般是長期持續,多個因素綜合影響的,不是說,碰水就會有溼氣。


▶ 內溼

多是因為自己本身脾胃功能不足,在此基礎上還進食大量油膩,生冷的食物,導致水液代謝紊亂。

所以,大家更要注意的是保護脾胃功能和控制飲食。


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西醫方面:本來就不存在“溼氣”的概念,至於能不能碰水這件事,要落實到具體的疾病。


健康人群根本不存在什麼碰水禁忌。


因為碰水導致出現什麼疾病或症狀,比如說,很多人洗頭後會出現偏頭痛。

  • 多是因為固有疾病,如遺傳和激素引起的,碰水只是誘因而已;
  • 或者是因為自己處理不當,比如洗頭後沒有及時吹乾,直接遇冷風,導致血管收縮導致的。


而原有疾病的人群,要根據情況碰水。


比如皮膚病人群,在病發期間,就不適宜頻繁過度清潔皮膚,這樣會導致疾病更加嚴重。


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溼氣」可怕嗎?


不少祛溼廣告都說:

溼氣是萬病之源,肥胖、便秘、關節炎、婦科炎症,各種富貴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都是溼氣引起的,甚至連精神狀態也會被溼氣影響。

中醫方面:不必過分擔心,也不用過度祛溼。


溼氣確實對人體影響很廣,但不是什麼窮兇極惡的病,主要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不行導致的。(注:中醫講的脾胃其實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指的是整個消化系統,並不只是脾和胃兩個器官。)


脾胃主要作用是“主運化”,輸送人體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以及運化水液。脾胃虛弱就會導致消化功能減退,水溼瀦留,出現各種疾病或者症狀。


所以從中醫角度來說,只要能維持脾胃正常運轉,讓體液有序循環,就不用過分擔心“溼氣”這回事,更不必過分祛溼。


  • 首先,市面上大部分的祛溼產品,其實都是無效的,因為個體差異比較大,一般來講要考慮什麼原因引起的(像脾虛,要用參苓白朮散加減,痰溼重,一般就用二陳湯加減了),不是一味藥就能包治百病,包治百人。如果真的有溼氣重的症狀出現,還是要及時就醫對症治療。
  • 其次,水在我們的健康中很重要,人體本來就存在大量的水分,水在體內直接參與物質代謝,浸潤器官等重要作用。我們更要注意的是維持正常的體液循環,注意脾胃健康,而不是過分擔心“溼氣”這回事。
  • 最後,已經出現疾病的人,要以治療原發疾病為主,否則只會造成病程拖延,越來越嚴重。


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西醫方面:有病治病,別說那些虛的。


所有疾病的進程都是有跡可循的,都需要結合症狀判斷,並進行一定的醫學檢查,不能籠統得歸結為都是“溼氣”引起的,更不存在什麼萬病之源。




小薇總結:

相信大家,看完文章,都對“溼氣”有了一定了解。雖然關於“溼氣”,它存不存在,會發生什麼影響,以及治療方式,中西醫都有不同的觀點,


但無論在中醫還是西醫方面,溼氣都不能具象指代某一種疾病,更應該是受外部環境(如季節、病毒等)影響,或是人體身體細胞代謝率下降和循環功能不佳,而導致出現的疾病症狀。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溼氣妖魔化,它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大家不必因為一點症狀就對號入座,還是要因人、因病制宜!


還有一點補充,無論從預防“溼氣”,還是預防“疾病”的角度,中西醫都是一致的,那就是:


1、健康飲食

  • 主食以穀物、薯類為主;
  •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每天保證400g的蔬果;
  • 多吃含膳食纖維豐富的菌菇類、豆類;還可以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薏仁、赤小豆、蓮子、芡實、茯苓等;
  • 戒菸忌酒,少吃含糖高的點心、零食,少喝含糖量高的飲料。


2、有效運動

  • 每週至少5~7 天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效運動。
  • 中等強度運動(目標心率)=運動時心率要達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 = 220-年齡)的 60%~70% ,可以佩戴測算心率的手錶進行實時監測。


最後,小薇想說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挑起什麼爭端,而是希望通過客觀的敘述,從不同的角度讓大家更好地瞭解所謂“溼氣”。




如果你還有什麼疑問,或是對“溼氣”有更深的理解,都歡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如果覺得本文有用

分享給更多的人哦~




—健康之路特邀醫生—

人人都說“溼氣重”,你聽說的和醫生治的“溼氣”,是一回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