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控制疫情的情況下,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把經濟損失降到最小?


如何在控制疫情的情況下,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把經濟損失降到最小?

如何在控制疫情的情況下,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把經濟損失降到最小?

新冠疫情的不斷蔓延使得全球經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嚴峻考驗。許多國家生產經營活動停滯,貿易和投資明顯下滑,進出口受到壓制,供應鏈受到衝擊。長期來看,疫情造成經濟衰退而帶來的影響,甚至可能超過疫情本身的危害。

如何在控制疫情的情況下,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把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小?一起來看看長江商學院劉勁教授的這篇分析,尋找控疫情和保經濟之間的最優解。

作者 | 劉勁

來源 | 財新


新冠疫情與經濟:從哪裡來,往哪裡走


新冠肺炎已是全球疫情,短期內無法消滅


新冠疫情從暴發到現在,已經有三個月多了,已經從一個侷限於武漢的疫情,發展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到今天為止,全球各大洲,除了南極,都有新冠肺炎的陰影,已然是一個全球氾濫的瘟疫。

  

新冠肺炎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傳染病,重症率為15%,死亡率在1%上下。與其相比,流感的重症率只有1%,死亡率在0.1%以下。所以,新冠肺炎絕不是流感,其殺傷力要比流感高出一個數量級。


要消滅新冠病毒,只有三個辦法:


1)疫苗和特效藥;

2)人類在有超過60%的人受新冠感染後,獲得群體免疫;

3)通過全球性的、中國式的強隔離政策,徹底阻斷新冠的傳染途徑。


第一種方法是終極的解決方式,但疫苗和特效藥都需要臨床研究,需要時間。醫學家一般認為最快也得一年多,所以對2020年不會起到多大作用。


第二種方式,除了英國曾試圖採用但又不得不放棄後,幾乎沒有國家採納。這個邏輯很簡單,如果地球60%的人得新冠肺炎,就是將近45億人患病,重症5億人,死亡4500萬人。這種對人類的超級打擊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接受的。


那麼我們就只剩下第三種方式,有沒有可能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同時採取中國式封國、封省、封城、封小區的方式來徹底阻斷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可能性幾乎是零。因為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體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能力,以及對新冠病毒不同的態度,要想達到一致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但是,一旦有一些國家不加入到這一統一行動中來,新冠肺炎在短期內在地球上就無法消滅。中國消滅了,其它國家還有,也會不停地有輸入性病例出現,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


綜上所述,因為新冠肺炎已是全球性瘟疫,而且有極高的傳染性,要想在一兩年內徹底消滅新冠肺炎是不可能的。在疫苗或特效藥出來以前,我們唯一的辦法只有控制它,限制它的發展。


新冠肺炎殺傷力集中在世界最貧窮國家


新冠肺炎聽起來非常可怕,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帶來很高的實際死亡人數。到目前為止,全球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加起來不到5萬,即使有些死亡漏報錯報的可能,相對於每年全球5000萬的死亡人數還是很小的。所以,新冠肺炎是個威脅,而且是個巨大的威脅,但其殺傷力到目前為止只是稍有展示。


最近兩週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美國和歐洲,看到這些經濟強國在新冠病毒面前也都沒有什麼好辦法。但我們要意識到,新冠疫情的發展還是在初期,等它真正在全球大規模氾濫後,感染人數、死亡人數最多的地方不會是中國,也不會是歐美或日韓,而會是非洲、中東、東南亞、南美等經濟欠發達地區。一般來講,經濟發達國家的人死於老年病,但貧窮國家的人往往死於傳染病,經濟和醫療條件使然。新冠肺炎只是傳染病的一種。所以,新冠病毒真正可怕的殺傷力可能會出現在一兩個月以後,集中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已經是既成事實。中國第一季度的數據還沒有出來,但無可置疑會是負增長,而且會很難看,估計會在-5%到-10%之間。歐美的經濟影響才剛剛開始,但來勢迅猛。僅上一週,美國的失業人數就猛增600多萬,其經濟下滑速度大大地超過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甚至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是因為死人多(前面講過了),而是因為恐懼和人們採取的預防措施:由於新冠病毒易傳染,有效的阻斷方式是人和人之間要保持“社交距離”——居家隔離、避免去人多的場合,甚至封城、封國都是保持社交距離的方式。但人類的很多生產和消費活動都無法保持一個安全的距離,於是就不得不停止這些經濟活動。但我們一旦停止了這些活動,經濟就會受到重創,供給和需求都同時大幅下降。如果經濟活動有10%停止了,只有90%在運轉,那經濟就會下滑10%,基本的算術就這麼簡單。


不難看出,不同的經濟活動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的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計算機程序員,在公司和在家裡工作實際沒有很大的差別,只要有臺電腦和一個要求苛刻的老闆,生產能力可能不降反升,因為省了上下班的時間。再比如農民在田裡耕種,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不是一兩米,可能是上百米,絕對是安全距離。即使在工廠裡,大部分車間的人口密度也絕對達標,實際更讓人擔心的是工人的住宿條件。


但服務業就不一樣,餐飲、住宿、交通、教育、醫療等都需要人和人的密切接觸。所以,新冠疫情對服務業的衝擊會遠比工業和農業要大,這一點和2003年的非典非常相似。和中國相比,西方國家的服務業在GDP中的佔比要高出很多:美國是80%,日本、歐洲都在70%以上,而中國不到50%。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上講,新冠疫情會在短期內重創西方發達經濟體,而對中國的影響會相對緩和一些,雖然從絕對值上看也是非常嚴重的。


核心的問題是控制疫情,減少經濟的損失


前面講過,要想徹底控制新冠疫情,目前看只有一種可能:全球所有的國家同時居家隔離一兩個月就可以達到目的。但問題在於這麼做全球的經濟會在2020年下滑百分之十幾,直接進入一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而在經濟大蕭條中失業的人往往又是在社會中最脆弱的人群,可能直接導致他們無法生存。由此而帶來的社會問題不用枚舉,是大部分社會都無法接受的。


所以,政府和社會在新冠疫情的應對上,必須解決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必須控制疫情,降低疫情對生命、健康的殘害;二是儘量減少由於社會對疫情的應對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好的政策不能走極端,得在兩者之間達成一個適當的平衡。


這兩個核心問題有個次序問題,控制疫情是前提,減少經濟損失是目標。在控制疫情時,為了讓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不至於休克,政府第一想到的一定是動用強有力的貨幣與財政政策。這些政策絕對會對經濟有所幫助,但要注意的是新冠疫情對經濟的打擊在短期內遠遠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所以救市力度不能小。美國的兩萬億美元的這種大規模救市計劃是正確的。中國這次比較謹慎,可能是由於上次金融危機的時候用力過猛,留下很重的後遺症。但這種擔心實際並不適當,因為新冠疫情是短期的衝擊。對於短期的衝擊,使用猛藥是合理的,就像病人心臟停止跳動時需要用人工呼吸甚至起搏器。而上次的金融危機是結構性的、長期的經濟問題,猛藥用了後雖然解決了短期的問題,但也帶來了新的長期的問題,比如產能過剩、高槓杆率等。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新冠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的速度遠超過2008年的金融危機,而貨幣和財政政策對經濟的託底作用都有時間延遲,大量中小企業和它們的員工在短時間內就深受疫情之害。一個很重要的舉措應該是對中小企業和員工直接的現金救助以至於這些企業能活下來,員工和他們的家庭能夠維持最基本的生存。這種比較極端的救助政策一般很少見,但這次不一樣,因為我們遇到的是百年一見的全球大瘟疫。為了渡過難關,世界上所有的政府可能都不得不直接給中小企業和老百姓發放現金救助。


這種強刺激的政策會不會帶來較高的通脹?很有可能。如果新冠疫情讓供給減少了而需求相對穩定(注意是“相對”,需求也會下降,但救市政策可以提振需求),通脹是自然的結果。這一點和2003年的非典也很相似。但如果不做這樣的救助,經濟大幅衰退、失業率大幅上升實際是更加糟糕的結果。


控制疫情的三件法寶:檢測、追蹤、隔離


如果新冠疫情短期內無法消滅,只能控制,那控制到什麼程度才算成功?沒有任何新增病例嗎?顯然不是。在疫情全球氾濫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新增病例,只能說明數據有問題或者這個國家的政策過於嚴苛,而經濟正在付出巨大的代價。但是,新增病例又不能過多,以至於失控。


局勢可控是關鍵,不在病例的多少。對於一個千萬人的大城市,時不時有幾例甚至幾十例新增,只要能保證不發展成大規模級數增長,就是可以接受的。根據美國的數據,流感每年感染10%的人,病死率是0.1%,那麼它造成的死亡率就是0.01%。所以美國每年有幾萬人因流感而致死。如果把這個比例放在中國,那每年因流感死亡的人數應該在10萬人左右(我國對流感的病死分類與其它國家不同,所以官方統計數據很低)。沒有人會為流感而封國、封城,因為可以接受這樣的結果。


對美國人來講,每年由於意外和事故死亡率是0.07%,比流感的死亡率要高出很多來。那麼,如果我們能把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控制在0.01%,這就是一個社會可以接受的威脅。由於新冠肺炎的病死率在1%,只要把感染率控制到1%就可以了。這就意味著一個千萬人的城市一年可以有10萬人感染。這顯然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為了安全起見,我們把安全係數增大到10倍,把感染人數縮小到十分之一。那就是10000人,也就是每月大概800人左右。


對於這樣一個千萬人口的城市,在不封城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把每月感染人數減少到三位數級別?絕對有。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韓國都是先例。如果我們再加上中國大陸,把目前對新冠疫情控制相對成功的國家和地區放到一起,我們不難看出控制新冠疫情有三件法寶:檢測、追蹤、隔離。只要這三點沒有做好的國家,新冠疫情似乎都處於失控中。1月初的中國,2月的美國和歐洲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都是種情況,日本可能在今天還處於同樣的情形。


中國大陸在抗疫中更重視追蹤和隔離,應該說是把這兩項做到了極致,因此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經濟損失也應該是最大的。其他案例更充分地運用了檢測的威力,尤其韓國,在疫情已然急速增長的情況下,由於引進了大規模的檢測和強有力的追蹤和隔離,在過去幾周已經重新控制了新冠疫情。


由於新冠肺炎可以在無症狀的情況下傳染,通過發燒、咳嗽這種顯性症狀驅動的偵查追蹤是完全不夠的。醫學檢測為我們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數據,是必不可少的。在疫情初期,很多國家之所以報告很低的感染數據,不是因為感染的人少,而是因為沒有檢測確診。


所有下決心大規模檢測的國家最後都走上了控疫的正軌。前面講過,韓國、新加坡是早期的案例。德國在檢測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但早期由於在保持社會距離上聽之任之、做得不夠,所以疫情快速惡化。最近在這方面加強後,德國新增數據就很快有所平緩。同樣,意大利、美國雖然疫情嚴重,但自從採取了大規模檢測,意大利數據已有平緩趨勢,美國在不久的將來控制住疫情也是可期的。


檢測的好處是成本低、性價比極高。迄今為止,由於技術的進步和產能的擴張,在很多國家新冠病毒的核酸或抗體檢測都可以把成本控制在100多元人民幣。對一個人隔離14天看起來並不昂貴,但實際成本畸高。


首先是監控成本,要保證被隔離的人員不違反規定到處亂跑就要有嚴格的監控。韓國和新加坡是用高科技的手段,中國因為有強大周密的派出所、街道、小區的管控體系,可以運用既有體系用人工做到這一點。但其他國家做到同樣的事就會很困難。


更大的成本是被隔離人員所付出的機會成本。對於一個月薪兩萬元的白領,每工作一天的收入大概是1000元,兩週隔離失去的產出就是一萬元(除去週末)。人多了,這個成本是非常巨大的。


總而言之,隔離的全成本是檢測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如果我們不做大規模檢測,沒有數據,就不得不大規模隔離所有疑似人員,封城、封省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引入大規模檢測,讓新冠病毒檢測和測量溫度一樣普及,我們就能大大地減少不必要的隔離,從而讓經濟復甦。


中國應該怎樣解決核心問題


我國政府在1月底採取的封城、封省的這種看似極端的抗疫政策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中國處在抗疫的最前沿,必須在摸索中尋找最佳的抗疫路徑。在很多情況都在混沌中,但疫情又十分緊急的情況下,採取超強的隔離措施能在極大的不確定性中獲得確定的成果。當然,成本也是巨大的,因為全國經濟在前三個月也因此大規模停頓。


然而,現在的情況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現在知道控制疫情的三大法寶是檢測、追蹤、隔離。而檢測是性價比最高的抗疫手段。

下一步抗疫應該把檢測作為工作的重點。目前的大規模隔離以及封閉國門的政策在沒有檢測數據的情況下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既然可以用核酸和抗體檢測能獲得非常優質的疫情數據,為什麼不利用它來替代簡單粗暴的隔離政策呢?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大規模檢測建立起一個戒備森嚴的監控系統:比如,我們可以要求所有有新冠肺炎任何症狀,比如咳嗽、發燒、腹瀉、乏力的病人,必須進行新冠病毒檢測,這樣到醫院就診的病人就有一個很好的篩查。我們還可以要求所有住宿酒店、乘坐飛機、火車、長途汽車的旅客必須出示一週內有效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這樣我們就知道每一個正在長途旅行的人都是新冠病毒陰性,把在旅行中被感染的概率降到最小。我們甚至可以要求到餐館就餐、到電影院看電影、到體育館看比賽的人必須出示一個月內有效的新冠檢查結果。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經常到人口密集的地方出沒的人群做定期篩查,確保他們並不是病毒攜帶者。我們選擇醫院、交通、公共場合是因為這些地方是發現和阻斷新冠病毒傳染的最核心要道。

實際上,抗疫有點像反恐,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重兵把守,把緊要處守住、守死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這樣的大規模檢測當然有經濟成本,但比起盲目地隔離、關閉帶來的成本要低上百倍。在這種檢測體系下,飛機有人坐,餐館也會有人吃飯,電影院裡也會有人看電影。長途旅行的人不用承受巨大的隔離成本,只要他的檢測是陰性的。雖然人不會像沒有疫情時那麼多,但比目前的停滯狀態會好很多。最重要的是新冠疫情帶來的社會恐慌就會被大部分消除,因此經濟會快速回到正軌。


有人會問,這樣能完全杜絕新冠肺炎嗎?當然不行。因為目前的檢測手段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會有假陰性,也會有假陽性。但畢竟十個病人裡能篩出九個,剩下的那個就不會造成無法控制的疫情氾濫。從數學上講,如果沒有篩查,一個病人平均能傳染三個人(R0是3),這就是個極具傳染性的疾病。但通過檢測我們讓一病個人平均只能傳染0.3個人,這個疾病發展就是收斂的,無法擴展開來。一旦發現新冠病例怎麼辦?當然是用老辦法,把所有密切接觸的人都找出來,隔離、治療,不讓新冠疫情有抬頭的機會。


總結


本文結合了對新冠疫情的研究和其對經濟的影響總結了以下幾個主要結論:


1. 新冠疫情已然變為全球瘟疫,短期內不可能消滅,只可能控制;


2.應對新冠疫情必須在控制疫情和降低經濟損失兩者之間找到最優解;想把疫情完全消滅的方式會帶來太大的經濟損失,不可持續;


3.引入大規模檢測是控制疫情的最重要一環,可以在控制疫情的情況下,用相對低廉的成本把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降到最小;


4.全球範圍內,疫情才剛剛開始;貧窮國家以及西方經濟會受到沉重的打擊;


5.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比2008年金融危機更猛烈,政府需要出狠拳、重拳幫經濟渡過這一劫,目前力度遠遠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