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與學位,民國時期絕緣何如此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

中國西周時期的教育

學歷與學位,民國時期絕緣何如此

西周時期,姬旦制禮作樂,成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教育家。目前,洛陽周公廟收藏有古代的樂器編鐘和墨玉磐、以及軍禮、吉禮和賓禮等古代禮制的彩繪。

學歷與學位,民國時期絕緣何如此

儒家人物代表、教育家孔子曾向西周道家人物代表老子請教“禮制”,並學習了音樂。這塊石碑記載了孔子做學生的歷史事件以及虛心向老子學習的地點。

學歷與學位,民國時期絕緣何如此

這塊古代雕磚也在教育大家,它講述了二個儒家“孝子”的故事。上面是閔損遭受後母虐待,冬日為父駕車時握不住韁繩。查明真相後其父欲休妻,閔損阻攔……。後母非常慚愧,改過仁愛的故事。下面的是王武子之妻割腿肉孝敬婆婆,之後婆婆病癒的故事。

民國時期的教育學歷與學位

民國時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推翻後,以孫文為首的資產階級逐步建立政權的一個過渡時期。相應地,這時的中國教育也處於封建書院教育與近代新型大學教育並存的過渡期。因此,當時本科以上教育的學歷、學位表現出民國時期特有的特色。

1854年,容閎獲得耶魯大學的文學學士學位,是中國近代接受西方新式教育,並取得學位的第一位中國人。清朝前,封建科舉亦有本科的概念,指的是進士科,地位為各科之首,但考取最難。可以看出,同為本科的西方學士和中國進士是兩個概念。西方學士處於學位體系的最低級,而進士則是最高功名。綜合實力而言,進士掌握的知識只是中國儒家經典和八股文章;而學士掌握的知識是當時先進的西方學術。因此,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有西方新式教育內涵的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在知識和學術上要強於封建本科殿試的進士。

民國時期的教育混雜有遺留的封建書院(學堂)、西方新式教育和教會大學,更多的有志青年選擇留洋深造,然後報效祖國。

民國時期的最高學歷、學位是留洋回國效力的留學生所獲得的碩士和博士學歷、學位,如駐美大使胡適、顧維均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教育部長朱家驊是柏林大學博士,立法院長孫科是哥倫比亞大學碩士,交通部長俞大維是哈佛大學博士等等。

《學位授予法》是民國政府在1935年頒佈的,此前的民國教育體系中本科以上的畢業生只有一紙學歷文憑,沒有學位證書。然而也有個例,1934年的金陵大學卻可以頒發國際承認的學士和碩士學位、以及本科以上畢業文憑。

學歷與學位,民國時期絕緣何如此

國內本科教育的第一層次有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浙江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和國立武漢大學、私立南開大學,這些學校的本科及以上學歷教育源於新式西方教育,在當時具有先進性。

還有一些本科教育是在一些地方學校完成的,但這些學校後來發展成為當地的中學。解放後,其中一些有優秀人才底蘊的學校經過發展,步入了今天的高校序列。如國立茶洞師範學校發展成為今天的花垣縣第三中學,她在當年為湘西培養了大量的新式教育人才。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1918年培養了大量的優秀本科生,今天成為光榮的湖南第一師範學院。

關於民國時期教育的學歷學位,還有存在有很多可以茶敘的地方,願與領域網友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