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也有“子午谷奇谋”孙权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纳

三国“子午谷奇谋”也算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公案。

吴国也有“子午谷奇谋”孙权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纳

古蜀道示意图

简单来说,就是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计划出祁山、攻陇西,先取凉州,然后自西向东,一马平川,直取长安,采取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十全之策,虽然劳而无功,也不至于一败涂地。魏延则兵行险着,建议出奇兵五千到一万人,效仿韩信“暗度陈仓”故事,偷渡子午谷,用最短距离最短时间,兵临长安城下。

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当然是否决了魏延的提议。“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千百年来争论不休,但主流意见是赞同诸葛亮的,本文重点不是讨论“子午谷奇谋”,故不再赘述。下面要说的是,吴国也曾有相似的“子午谷奇谋”,孙权同样未有采纳。

吴国也有“子午谷奇谋”孙权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纳

吴国版“子午谷奇谋”

《汉晋春秋》曰:零陵太守殷礼言于(孙)权曰:"今天弃曹氏,丧诛累见,虎争之际而幼童莅事。陛下身自御戎,取乱侮亡,宜涤荆、扬之地,举强羸之数,使强者执戟,羸者转运,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众,指事襄阳,陆逊、朱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襄阳、寿春困於受敌,长安以西务对蜀军,许、洛之众势必分离;掎角瓦解,民必内应,将帅对向,或失便宜;一军败绩,则三军离心,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孙)权弗能用之。

这段话出自裴注《三国志·吴主传》所引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一书。

吴国也有“子午谷奇谋”孙权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纳

吴国三军伐魏示意图

所谓“天弃曹氏,丧诛累见”,是指吴赤乌四年(241年),魏正始二年,魏明帝曹叡刚去世两年。“幼童莅事”,指曹魏新皇曹芳才8岁,由曹爽、司马懿辅佐。这是零陵太守殷礼提出吴国版“子午谷奇谋”的背景。

殷礼的吴国版“子午谷奇谋”,简而言之就是,兵分三路,举国北伐。

和诸葛亮六出祁山,在魏国西线搞拉锯战一样,孙权也不甘于偏安一隅,采取的也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蚕食的策略,特点是次数多、规模小,曾五攻合肥,劳而无功,在魏国东线形成拉锯战。

殷礼的策略和魏延一样,设想的是短时间、一次性、一步到位。

“涤荆、扬之地,举强羸之数,使强者执戟,羸者转运。”意思是要孙权率荆、扬二州之兵,不论强弱,强者手持兵器冲锋陷阵,弱者负责后勤运输,向北方全军出击。

殷礼觉得,如果不倾巢出动,像孙权以往那样轻举妄动,屡进屡退,长时间只会搞得百姓疲惫,兵力耗损,国力日竭。

按他设想,“西命益州军于陇右,授诸葛瑾、朱然大众,指事襄阳,陆逊、朱桓别征寿春,大驾入淮阳,历青、徐。”兵分三路,诸葛瑾、朱然进攻襄阳,陆逊、朱桓进攻寿春,孙权御驾亲征,过淮河入淮阳,经过徐州、青州,直捣许、洛。

西边联盟蜀汉,兵出陇右,魏国势必救长安;而魏国东线襄阳和寿春告急,魏国心脏许都和洛阳因为东西双线救急,必然兵力空虚。如果襄阳和寿春失守,魏国便失去掎角之势,全线告急,民必恐慌,内部就会出现起义响应,前线再吃败仗,就会出现士兵哗变。魏国分崩离析、溃败千里,吴国就可以乘胜追击,平定中原。

殷礼是谁?

《三国志》载,“乌程吴粲、云阳殷礼起乎微贱,(顾)邵皆拔而友之,为立声誉。”(《顾邵传》)“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赵达传》),“(张)温之到蜀,共誉殷礼”(《张温传》)。

据殷礼儿子殷基所著《通语》记载,殷礼,字德嗣,云阳人,年幼好学,见识深刻,才器过人。十九岁就做了吴县丞,仅次于县令的二把手,相当于现在的县委副书记、县长。孙权为吴王时,殷礼受顾邵赏识提拔,做了郎中。后与张温一同出使蜀汉,诸葛亮见到殷礼,对他赞赏不已:“不意东吴菰芦中,乃有奇伟如此人”(没想到东吴草莽之间,还有如此奇特不凡之人)。诸葛亮《与兄瑾书》又再次称赞殷礼,“殷德嗣秀才,今之侨肸者也”(殷德嗣才德俊秀,如子产、羊舌肸在世)。后来殷礼迁升至零陵太守,病死于任上。

赤乌四年,官居零陵太守的殷礼得知孙权有意大举北伐,于是向孙权献策吴国版“子午谷奇谋”。

吴国也有“子午谷奇谋”孙权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纳

殷礼像(《资治通鉴》误作殷札)

“大驾入淮阳”是否可行?

殷礼的设想很美好,然而孙权根本没采纳。

因为殷礼画的这个“饼”,虽然看起来很美味,闻起来很香浓,要真咬上一口,可能让你满地找牙。

“悉军动众”什么概念?举东吴兵民全军出击,务必要一战成功。

“大驾入淮阳”可以理解,“历青、徐”不知道什么意思。过淮河,直接进击豫州可以威胁到洛阳,徐州西界还算沾边,青州在山东,天远地远,完全不着边际。

如果短时间三个月没有攻陷襄阳、寿春,闪电战就变成了持久战,倾巢出动,军粮消耗巨大,进攻受阻,一时就会陷入进退两难。因为全军不克,又全军回撤,就算无追兵,无伤亡,也会造成士气低落、民怨载道,这其中损失必然也是非常巨大。

如果魏国挺住了,只要大胜一场,吴国举国一役的心态下,也必然军心动摇,大败而退,魏军南伐,可能孙权的下场不比刘备好哪儿去。

再者,吴国版“子午谷奇谋”还得依靠蜀汉在西线配合,这和诸葛亮毕生未完成的“隆中对”也有几分相似之处。怎么算都没有胜算。

殷礼“大驾入淮阳”的策略最终是一举定乾坤,而要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需要满足很多条件,举国北伐一定所向披靡,短时间摧毁襄阳和寿春,蜀汉进逼长安,许洛内乱民变,曹魏大军败绩、三军离心,这么多因素,有一个不满足,一旦一方受阻,东吴可能三军皆败,元气大伤。

吴国也有“子午谷奇谋”孙权觉得太冒险没有采纳

赤乌四年吴国北伐

虽然兵贵出奇、兵行险着,但是这后果也太严重了,孙权不可能冒这个险。

所以孙权虽然在这一年大举北伐,但并没有倾巢出动。

四月,派全琮略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全琮烧掉安城粮仓,掳走部分百姓,与魏将王凌决战芍陂,中郎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五月,司马懿救樊城。六月,吴军退兵。

四月出兵,六月即还,像一场阵雨忽然而至又短时间内结束,孙权采取的策略仍是短时间犯边、长时间稳固对峙。孙权的小目标也不过是攻占一城一地,掳掠人口,而非一决雌雄,鲸吞大魏。

吴国要巩固一城,再稳步向北推进一城,这样和魏国你来我往,进行着拉锯战,谁也讨不了大便宜,但谁也不至于因冒进损失过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