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二战是战列舰技术发展的巅峰,日本海军的大和级和美国海军的衣阿华级代表了这一舰种的终极形态。然而,二战同样也是战列舰跌落神坛、走向消亡的落幕时刻。1945 年 7 月,当太平洋战争的进程进入倒计时之际,英美海军的战列舰终于过了一把当主角的瘾,用数千吨钢铁和炸药为即将逝去的大舰巨炮时代奉上谢幕演出,这是海战史上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

孤立无援的日本本土

1945 年 7 月,血腥的冲绳战役业已落幕,美军搬掉了通往东京的道路上最后一块绊脚石,下一个目标就是登陆日本本土。任何还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已经意识到,太平洋战争的决战时刻越来越近了。

此时的日本列岛已经是一座火焰与饥饿之岛。至 1945 年夏季,美国陆航第二十航空队的 B- 29“超级空中堡垒”从马里亚纳群岛起飞,摧毁了一座座城市,东京、神户、大阪、名古屋,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尸骸遍地。美军航空特混舰队的舰载机群也多次空袭沿海港口,扫荡日本海军的残存战舰。在海上,由潜艇和水雷封锁构成的绞索越收越紧,海运线几近断绝,日本已经难以获得海外资源,国内物资严重匮乏,战争机器接近窒息。即便在如此绝望的局面下,日本陆海军的主战派依然狂热地鼓吹“本土决战”,叫嚣所谓“一亿总玉碎”,不惜让妇孺老弱手持竹枪去对抗全副武装的美国大兵。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日本平民士兵

由于燃料短缺,日本联合舰队残余的舰艇已经失去了作战能力,日军能够抵御美军登陆的力量主要是地面部队和航空部队,还有五花八门的特攻兵器,而神风特攻更是日军的一张王牌。在冲绳战役后,日本陆海军开始有意识地保存飞机,准备在美军登陆本土时掀起更猛烈的“神风”,妄图重现平安时代击退元军的一幕。由所罗门和中太平洋诸岛一路血战而来的美军,对于日军的野蛮和顽固早已充分领教,也预见到登陆日本本土的极端困难,因此在实施作战前必须用尽一切手段削弱日军的抵抗力量。

在持续空袭和海上封锁之外,美军太平洋舰队高层决定祭出舰炮轰击的大招,将之前执行航母护航任务的快速战列舰集中组成炮击舰队,对日本海岸目标实施火力打击。其实,此举的真正目的是引诱日军飞机出动反击,好让航母战斗机加以剿灭,实际上战列舰扮演着诱饵的角色,还是为航母们打下手。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向美军投降的日军潜艇

战列舰大规模集结

1945 年 7 月 1 日,美国海军第 3 舰队由菲律宾莱特湾起航,在“蛮牛”威廉·哈尔西海军上将的率领下兼程北上,直驱日本太平洋沿岸。在哈尔西手中有一揽子打击方案,除了使用战列舰、巡洋舰实施近岸炮击外,他麾下的核心战力,由约翰·麦凯恩中将指挥的第 38 特混舰队(TF38)的航母群也将展开空袭,游弋在日本近海的美军潜艇也会配合行动。

1945 年 7 月 10 日,美国海军对日本本土的最后一轮火力打击以 TF38 的空袭揭幕,大群舰载机如疾风暴雨般席卷了东京周边地区,仅遭遇轻微抵抗。飞行员们上报的战绩包括击沉军舰 11 艘、商船 20 艘,击伤军舰 8 艘、商船 21 艘,击落25 架敌机。然而,哈尔西对这份战果并不满意,他希望 16 英寸重磅炮弹能成为挑逗日本人的红布,诱出更多的日本飞机前来送死。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战列舰图解

在空袭东京后,第 3 舰队继续北进,前往本州东北海岸和北海道,由于处在B- 29 作战航程之外,上述地区大多未受攻击,在实施炮击的同时,航母舰载机也将展开空袭。美军舰队炮击行动的第一个目标是岩手县的釜石,当时这座城市拥有 40000 人口和大型钢铁厂,由于缺乏焦炭和其他原料,钢铁厂的生产力已不足一半。

在北上途中,从舰队主力分离出一支分舰队,被赋予 TU34.8.1 的战术编号,由约翰·沙弗罗思海军少将指挥,该舰队由“南达科他” “印第安纳” “马萨诸塞”号战列舰、 “昆西” “芝加哥”号重巡洋舰和 9艘驱逐舰组成。TU34.8.1 的 3 艘战列舰均属南达科他级,共有 27 门 406 毫米舰炮,单轮齐射抛掷的弹丸重量超过 27吨!它们犹如一群海中猛兽般于 7 月 14日中午出现在釜石外海,战列舰和重巡洋舰排成纵队,进入与海岸平行的炮击航线,驱逐舰则从旁护卫。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马萨诸塞”号战列舰

12 时 10 分,滚雷般的轰鸣声回响在本州岛东北海岸,打破了炎热夏日正午的宁静。美军战列舰在 27000 米距离上以钢铁厂为目标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大约半分钟后才从岸上传来爆炸声。随后,美军舰队以稳定的射速开始持续输出火力,并渐渐向海岸靠近,重巡洋舰和驱逐舰也陆续投入了炮击。由于编队中没有扫雷舰艇,所以美舰也未敢过于靠近,以防触雷。

炮击持续了两个小时,美军舰队在釜石港外来回折返六次,向岸上发射了 802 发 406 毫米炮弹、728 发 203 毫米炮弹和 825 发 127 毫米炮弹,大多数炮弹都准确地落在钢铁厂范围内,激起的烟尘笼罩了整座城市,久久不散。美军校射飞机难以观察到地面情况,甚至进行航拍都无法判定毁伤效果。直到战后美军才确认釜石钢铁厂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产,至少损失了四周的生铁产量和两个半月的焦炭产量,有 423 名平民在炮击中身亡。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威斯康辛”号战列舰

不过,美军的主要目标落空了,整个炮击过程中美军舰队未受到任何反击,但 5 名被日军强迫劳役的美军战俘不幸死于炮击。7 月 14 日至 15 日夜间,另一支炮击舰队 TU34.8.2 同 TF38 分离,驶向北海道西南海岸,这支舰队由奥斯卡·巴杰海军少将指挥,包括“衣阿华” “密苏里” “威斯康辛”号战列舰, “亚特兰大” “代顿”号轻巡洋舰和 8 艘驱逐舰。“密苏里”号是第 3 舰队旗舰,哈尔西本人就在舰上亲临观摩炮击作战。TU34.8.2 的目标是室兰市,日本制钢在当地建有两座大型钢铁厂。

同夜,由 4 艘巡洋舰和 6 艘驱逐舰组成的分遣队在本州岛东北海岸搜寻日军舰船,但一无所获。7 月 15 日拂晓,3 艘衣阿华级战列舰将令人生畏的炮口齐齐指向尚在晨雾笼罩下的海岸线,成吨的炮弹伴随着第一道曙光落在遥远的日本北方领土上,在停火命令下达前,TU34.8.2 在 26000~29000 米距离上向室兰倾泻了 860 发 406毫米炮弹,然而受到雾气和爆炸烟尘的妨碍,美军飞机依然难以进行有效观测和弹着修正,仅有 170 发炮弹落入两座钢厂区域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其焦炭生产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恢复,但生铁生产仅受轻微影响。偏离目标的炮弹给室兰城区带来了严重破坏,大量民房被毁。

英舰来援

对釜石和室兰的炮击结束后,TF38 暂时远离日本海岸,前往外海加油并与英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主力会合,后者按照美军规则被赋予 TF37 的战术编号,拥有 6 艘航母和 4 艘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7 月 17 日,英美航母对东京以北地区发动联合空袭。当天晚些时候,TU34.8.2 再度脱离航母编队,向日本海岸靠近,准备对茨城县日立市展开炮击。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衣阿华级

舰队指挥官仍是巴杰少将,但阵容更壮盛,除了 3 艘衣阿华级外,又加入了“北卡罗来纳” “阿拉巴马”和“英王乔治五世”号,总共 6 艘战列舰,担任护航的是“亚特兰大”、 “代顿”号、8 艘美军驱逐舰和 2 艘英军驱逐舰。英军战舰被安排在美军编队后方,但可以独立行动。哈尔西继续在“密苏里”号上观战,英美航母将派出夜航战斗机进行掩护。

英美联合舰队选择在夜间实施炮击,目标是日立市周边的 9 处工业设施。当夜恰逢降雨和浓雾,美军校射飞机无法起飞,炮击舰队只能利用雷达和无线电定位实施盲射。炮击于 17 日深夜 11 时10 分开始,持续到次日凌晨 1 时 10 分,期间美军战列舰发射 406 毫米炮弹 1238发,英军战列舰发射 356 毫米炮弹 267发,两艘轻巡洋舰也向日立以南的日军海岸雷达站和通讯设施发射了 292 发152 毫米炮弹。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战列舰舰炮结构

炮击距离保持在 21000~32000 米之间。尽管炮火猛烈异常,但准度不佳,9 处目标中仅有 3 处遭到明显破坏,其余 6 处损伤轻微,倒是日立市区落弹颇多,损失惨重,加上 7 月 18/19 日夜间 B- 29 的空袭,导致日立市 79%的城区被毁。

7 月 18 日,英美航母再度空袭东京地区,主要目标是停泊在横须贺的“长门”号战列舰。当日夜间,美军第 17 巡洋舰分队的“阿斯托里亚”、 “帕萨迪纳”、“斯普林菲尔德”和“威尔克斯 - 巴里”号轻巡洋舰在 6 艘驱逐舰的护卫下,由卡里·琼斯海军少将指挥,以野岛崎的一处海岸雷达站为目标进行了 5 分钟的短促炮击,发射 152 毫米炮弹 240 发,但没有命中记录。7 月 21 日至 23 日,英美舰队进行海上补给,随后在 24 日至 28 日间对吴港和濑户内海实施大范围空袭。

7 月24/25 日夜间,第 17 巡洋舰分队在纪伊水道巡逻期间,炮击了和歌山县串本町的水上飞机场和潮岬的雷达站,炮击仅持续了四分钟,破坏轻微。炮击持续7 月 29 日夜间,TU34.8.1 奉命前往静冈县海岸的滨松市执行炮击任务,其阵容与 7 月 14 日炮击釜石时相同, “英王乔治五世”号和 3 艘英军驱逐舰以TU37.1.2 的名义参加此次作战。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英王乔治五世”号

滨松市在此前的空袭中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英美战舰各自为战, “英王乔治五世”号于晚间 11 时 19 分在 18350 米距离上向日本乐器株式会社二号工厂展开炮击。这座工厂当时已经转产飞机螺旋桨,在飞机校射下这艘战列舰在 27 分钟内发射炮弹 265 发,尽管当晚能见度良好,仍然未能给目标造成明显破坏。不过由于炮击造成的恐慌导致大量旷工,迫使工厂停工。

美军舰队的炮击效果同样不理想,其目标是滨松机车工厂和其他三处工业设施,机车厂在炮击后停工三个月,其余三处设施中有两处在炮击前已经停产,另一处未受炮击影响。美军舰队还对滨松的铁路设施进行了破坏,导致火车停运 66 小时。在炮击期间,英军驱逐舰“水女神”号曾向数队疑似渔船的小船开火。与先前的行动一样,炮击舰队未遇到任何抵抗。值得一提的是,滨松炮击是英国战列舰最后一次向敌方目标开火。

7 月 30 和 31 日夜间,美军第 25 驱逐舰中队在路德维希海军上校指挥下前往骏河湾搜寻日军舰船,未发现目标,索性在 31 日凌晨进入海湾,对清水市的铁路机车厂和制铝厂展开炮击,在 7 分钟内发射了约 1100 发 127 毫米炮弹,虽然直接命中铝厂,但是该厂早已停工,而机车厂未受任何损伤。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在 7 月底,8 月初,英美舰队暂离日本海岸躲避台风,并补充燃料和弹药,随后再度北上,在 8 月 9、10 日以舰载机群袭击了本州北部的日军机场,宣称击毁约 720架飞机。由于美军误判 7月间对釜石的炮击未能达成效果,决定于 8 月 9 日再 次 炮 击 该 城 , 仍 由TU34.8.1 执行此任务,该舰队得到“波士顿”、 “圣保罗”号重巡洋舰、英国海军“纽芬兰”号轻巡洋舰、新西兰海军“冈比亚”号轻巡洋舰以及 3 艘英国驱逐舰的加强。“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因为机械故障,缺席了此次作战。

9 日 12 时 54 分,英美舰队的重炮再次向釜石的钢铁厂和船坞开火,炮击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平均射击距离为 13000米,在四次通场中发射 406 毫米炮弹 803发、203 毫米炮弹 1383 发、152 毫米炮弹733 发,最后一轮齐射由“冈比亚”号完成。在这次炮击期间,终于有数架日军飞机现身,立即被盟军巡逻战斗机击落 2架,其余逃散,这是全部炮击行动中舰队仅有的一次遇敌记录。

本次炮击造成的破坏更甚上次,釜石钢铁厂的生铁产能损失殆尽,遗憾的是炮弹击中了当地的战俘营,有 27 名盟军战俘身亡,另有 271名平民丧生。有趣的是,此次炮击通过架设在“衣阿华”号甲板上的无线电天线对美国国内进行了现场直播,使得大洋彼岸的美国民众也能亲耳听闻战列舰的雷鸣之吼。

二战中,战列舰队最后的大规模集结,美军对日决战

“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和 3 艘英军轻巡洋舰及护航驱逐舰计划在 8 月 13日再次炮击日本海岸,因为该舰的机械故障仍未解决,美军已经在广岛、长崎投掷了原子弹,作战取消。8 月 9 日对釜石的炮击就成为对日炮击行动的终曲。除了水面舰艇的炮击外,还有 2 艘美军潜艇也参与了对岸炮击。“马鲅”号潜艇在 6 月 22 日自 7 月 25 日之间,先后6 次以甲板炮和 127 毫米火箭弹袭击了日本北海道和库页岛海岸,特别是在 7月 23 日,该艇派出一支 8 人破坏小组登陆库页岛,在一处铁路线上安放了炸药,一列火车经过时被炸毁,造成 150 人死亡。“褐鳟”号于 6 月24 日炮击了长崎县境内的平户市。

结语

在 1945 年七八月间,英美海军对日本海岸进行了一系列炮击行动,其中 5次以战列舰为主体,共有 8 艘美军战列舰和 1 艘英军战列舰参加,累计发射 406毫米炮弹超过 5000 发,356 毫米炮弹超过 500 发。战后调查表明,盟军的炮击严重破坏了的日本钢铁工业,釜石和室兰的钢铁厂均大幅减产,直到战争结束也未恢复,但是引诱日军飞机出击加以歼灭的目标始终未能达成。战后,日本统计了炮击及除空袭外其他袭击的损失人数,共有 3282 人,约占盟军造成本土伤亡人数的 0.5%,其中 1739 人死亡,1497 人受伤,46 人失踪。

调查显示,即便是 406 毫米炮弹的破坏力也不如舰载机使用的 900 公斤或450 公斤航空炸弹,正如 TF38 司令麦凯恩中将所言,那些用于保护炮击舰队的飞机都能造成比舰队本身更大的破坏。但是,考虑在当时的环境下舰队近岸炮击的风险较低,炮击行动仍被认为是合理的。

相比炮击造成的物资损失,炮击行动的心理效果更为明显,沉重打击了日本民众的士气,即使在炮击中受损轻微的工厂往往也会因为工人担惊受怕、拒绝上工而导致产量下滑。对于日本平民而言,舰队炮击远比空袭更令人恐惧,因为舰队袭击几乎毫无预警,持续时间也更长,更重要的是,盟军舰队已经可以毫无忌惮地抵近日本海岸,

这一事实让很多日本人相信,战争已经输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