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求"著當皇帝?

在歷史上,宋朝一直在一個極具爭議的朝代,雖然疆域不及漢唐,但經濟文化發展上卻能比肩漢唐,甚至更勝一籌。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北宋佔據了三大。

但是打開史書你會發現,宋朝對外戰爭幾乎是戰無不敗,它的滅亡也很令人驚訝,被實力遠不如它的金推翻,它的軍事力量在過去的所有朝廷中是最弱的,而且北宋在被金人攻陷後,沒有像其他王朝滅亡之後形成軍閥割據的形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

不少研究歷史的學者們認為,這可能和北宋時期軍事力量薄弱有關,作為一個經濟文化都十分發達的時代,卻忽略了對軍事力量的佈防,這點令人疑惑。

在金人攻陷北宋都城後,宋徽宗、宋欽宗還活著的情況下,一眾大臣選擇擁立趙構當皇帝,作為一個沒有皇位繼承權的皇子,他是怎麼登上皇位的?

一.受五代十國影響北宋的治國理念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軍閥割據時期,基本上以武治國,所謂“五代為國,興亡以兵。”由於“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軍事力量是用來實現改朝換代的宮居,凡事以軍事力量為主,文官只配給徵收稅賦做計量工作,原有的政治文化在五代十國蕩然無存,他們對皇帝這個稱呼無動於衷。

北宋開國皇帝就是通過軍事力量來建立北宋的,為了避免五代十國的事件繼續上演,他吸取了這個教訓,建國以後,積極推行文治,大興科舉。歷史上北宋有個著名的典故

“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以這樣的方式,將軍事力量回收,由皇帝本人直接領導軍事力量,軍事將領直接聽從皇帝本人,元帥具有統兵權,但無權調兵。宋太祖下令把各地的精壯驍勇者充實禁軍,以加強中央軍事力量,這些措施徹底改變了自唐後期以來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局面。

再加上北宋的軍事管理制定了相當嚴格的制度,當兵地位低下、同等觸犯法律的案件,當兵者會處以死刑,文臣則會從輕處理,這導致了大部分人都以從軍為恥,這種政策下,流失了很多軍事人才。

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

宋朝不是沒有出色的將領,但是他們都在皇權的統治下,要麼死於猜忌要麼聽命行事,嚴重流失軍事人才以及宋朝對軍事力量的控制使得藩鎮割據的局面無法形成。

二.北宋時期的軍事力量

1. 北宋時期朝廷對軍事力量的態度

北宋之所以沒有形成軍閥割據的形式,從北宋的治國理念就可以窺探出來,北宋的治國理念是興文教,抑武事,當時文官隊伍迅速膨脹,軍事將領的地位急劇下降,達到了人人恥於習武的地步。

在宋代制度上,同一品級的官吏,文職官員的地位在武職官員之上,如果文武官員同時面對掣肘,命運也有著天壤之別。文臣地位高於武將,從軍的人處處受到排擠,這種風氣很快在民間漫延開來,有句諺語“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也就是從那個時候流傳下來的。

在這種理念的國策下,北宋的軍事力量吸引不到真正優秀的人才,縱觀北宋歷史,名將尤其少,即使偶有幾位出現,也無法展示其才能。比如北宋初年的楊業,因為是武人,又是北漢投降過來的,並不受到當時朝廷的信任,最後被逼以死明志。又比如曹彬,雖然享有宋初名將之名,但也是聽命行事。

北宋更進一步杜絕軍閥割據的發生,軍事指揮系統也受到了皇權的干預,嚴重干擾了作戰指揮及戰場決斷,宦官擁有指揮、監督軍事的大權,這種情況下,武官要麼與宦官發生矛盾,從而遭到宦官的詆譭和誹謗,要麼迎合討好宦官。這樣的軍事已經失去了主動性和靈活性。

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

2.北宋嚴格的軍事制度造就了戰事的屢戰屢敗

宋朝是軍閥割據制度最大贏家,因此對軍閥割據十分忌憚,受五代十國的紛爭影響,朝廷開始積極推行“重文抑武”的治國策等頭銜,戰爭開始時,軍事受樞密院調發﹐由皇帝臨時派遣統帥率臣﹐軍事部署只有調動和指揮的權力。

其下兵權三分:“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職官》。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關﹐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調發全國軍事﹐“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以及“侍衛諸班值﹐內外禁兵招募﹑閱試﹑遷補﹑屯戍﹑賞罰之事”《宋史職官)﹐設有樞密使﹑副使等。

這樣就使兵將分離﹐將不專兵,兵部只掌管儀仗﹑武舉和選募軍兵等事。這種軍事制度以及皇權對軍事力量的態度讓當兵的人地位低下,抑制了軍事力量的發展的同時,也讓宋朝在軍事部署上成為歷朝以來最薄弱的。

軍事人才的流失以及朝廷對軍事力量的忌憚,宋朝軍隊屢戰屢敗,面對比自己弱小很多的敵人,都不敢輕易舉兵,金人在第二次南下後,輕而易舉的就圍攻了開封,

擄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以及皇室子弟,宋高宗因為在外地,逃過一劫,這也是他最後成為皇帝的因素之一。

三.靖康之難恥後,趙構為何被大家推上皇位,他究竟有什麼能力

趙構在當皇子時期,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他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是庶出,根據古代的宗法制度,宋高宗原本是沒有繼承權的,在靖康之恥後,大宋皇室雖然被金人擄走,但宋徽宗、宋欽宗還活著,大臣們推薦了趙構當皇帝,這其中有什麼原由呢?

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

1.當皇子時期的趙構

根據《宋史·本紀》記載,趙構“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 ,挽弓至一石五斗”。趙構不僅有學問,而且武功也不錯。

金兵第一次渡過黃河包圍汴京的時候,要求宋朝派出一個親王、一個宰相去做人質,當時所有的親王都害怕去當人質,但趙構挺身而出,願以身赴難,為國分憂。臨行前他還對宋欽宗說如果朝廷用兵,不需要顧及到他,他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去當人質,這種氣概不是一般人能具備的。

趙構去到金營的時候,每天該看書看書,該練武練武,一點驚慌失措的感都沒有,這種樣子讓金人產生了疑惑,金人認為宋朝的皇室子弟都是一些怕死鬼,沒有一個真男人,趙構的樣子實在與皇室子弟不像,既有膽識又有武功,肯定是一個將門虎子冒充的王爺.

宋朝在糊弄他們,這種疑惑在宋欽宗派兵偷襲金營的時候達到了頂峰,宋欽宗的偷襲並沒有顧及到趙構的人身安全,當然由於兵力的原因,沒有能成功,這也讓金人摸清楚了宋朝的情況。

偷襲失敗後,金人提出需要更換人質,趙構就這樣從金營脫身而出了。他回到朝廷後,被宋欽宗封為太傅,外加節度使。這時候趙構並沒有任何想當皇帝的意思,在宋欽宗的安排下,非常安分的去了周邊城市幹活。

但事情並沒有隨著趙構的歸來而結束,宋朝面臨著更大的危機,在金人第二次南下後,汴京直接淪陷了。

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

2. 沒有逆反心理的趙構是怎麼一步步當上皇帝的?

靖康元年(1126),金人圍攻汴京,這時,宋欽宗想起了身處外地的趙構,派人帶著詔書潛出汴京,封趙構為河北兵馬大元帥,讓他集合兵馬前往汴京救駕。

同年,趙構在相州建立大元帥府,召集兵馬準備去汴京救駕,趙構這個大元帥其實是光桿司令,要錢沒錢要糧沒糧,他只能憑藉著康王和兵馬大元帥的雙重身份,向天下招兵買馬。

此時,大宋因為汴京被金人圍攻,已經成為了一盤散沙,河北的據點失守的失守,自保的自保,殘存的軍事都各自為戰。趙構的召集消息,猶如黑夜的一座燈塔,使人們找到了方向,各地殘存的宋軍開始向趙構靠攏。最終聚集了八萬兵馬。

金人脅迫宋欽宗催促趙構隻身回汴京,趙構被屬下勸說,決定按兵不動轉去濟州,金人看趙構遲遲不回汴京,擔心被包圍,於是擄走了宋皇室子嗣,包括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撤走了。

並且立了一個傀儡當宋朝的皇帝,想以此控制宋朝皇室,但是他們漏掉了兩個人,趙構和前朝廢后元祐皇后。

金人撤走之後,汴京的官員們並不承認金人立的傀儡皇帝,除了充滿當“開國功臣”幻想的幾個人之外,大家心裡惦記著被擄走的宋徽宗和宋欽宗,同時還知道康王趙構身處外地。

在呂好遊說之下,張邦昌終於明白他這個傀儡皇帝不能繼續做下去了,他這個皇帝只有金人認可,得不到宋朝百姓的承認,他接受了呂好的建議,請出元祐皇后,讓元祐皇后皇后出來主持大局。

元祐皇后皇后在被廢之後勇敢的站出來,擔負起了光復趙宋江山的重任,請趙構當皇帝,在元祐皇后的勸說下,康王趙構答應登基。

北宋亡後沒有皇帝猶在,趙構名不正言不順,為何能被

趙構對於成為南宋皇帝這件事,他本人是怎麼想的,早已經無從考究,但他成為皇帝,在各方面綜合來看,是他選擇了宋朝,而不是宋朝選擇他。

四.總結:

由於宋朝的“重文抑武”國策以及消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北宋武人地位下降疾速,再加上皇帝的防範和猜忌,使得軍事的中樞機構相互分立、牽制,戰場的主力士兵都是招募而來,卻訓練鬆懈,武器裝備低劣。北宋雖然經濟、文化十分繁榮,但在這樣的治國理念影響下,幾乎很難形成軍閥割據的現象。

同時也因為“重文抑武”的國策,北宋的官員非常推崇宗教製法,宋朝皇室被擄走,加上當時只是汴京城被攻陷,其他地方金人並沒有實力區攻打,宋朝還存在著大量的軍事力量,宋高宗登基能夠讓宋朝迅速振興起來。

如果趙構不當皇帝,宋朝將群龍無首天下陷入混戰,地方政權趨於瓦解,張邦昌肯定是鎮不住天下的,五代十國的歷史將會再次重演。

參考文獻:

《北宋兵史》

《宋史》

《北宋滅亡的原因》

《這才是南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