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飯商學‖領導決策的程序與原則

中飯商學‖領導決策的程序與原則

一、決策的程序

決策程序大致可分為發現問題、確定目標、蒐集資料、制定方案、評估和優選方案、貫徹實施、反饋及追蹤檢查等七個過程。這種劃分是相對的,既可簡化步驟,也可具體細分,有的分三大步驟,有的分八個階段,但其邏輯順序和科學要求基本是一致的。

(一)發現問題

任何決策都是從發現和提出問題開始的。所謂問題,是指應該或可能達到的狀況同現實狀況之間存在的差距,也表現為需求、機會、挑戰、競爭、願望等等,是一個矛盾群,是客觀存在的矛盾在主觀世界中的反映。矛盾的複雜性決定著決策中問題的複雜程度。矛盾群是決策的問題源。但並非任何問題都要決策,面對紛繁複雜的問題,要經過一系列思維活動,對問題進行歸納、篩選和提煉,善於抓住有價值的問題,把握其關鍵和實質。如果真正的問題沒有抓住或者抓得不準,決策就決不到點子上。

明確問題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要弄清問題的性質、範圍、程度以及它的價值和影響。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和籠統的感覺上,要分析問題的各種表現、同未來需要的不適應狀況。區分問題的不同類型,諸如全局性的或局部性的;戰略性的還是戰術性的;長遠性的或暫時性的;已經顯現的或潛在的;能夠解決的或暫時無條件解決的等。要搞清問題之間的相關性、層次性、歷時性,認識其狀態趨勢和特點。沒有對問題本質的、整體的認識,沒有把握客觀事物的運動規律,就沒有決策的正確方向和前提。為能抓準問題,必須深入進行調查研究,搞清事實,明確問題。

二是要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其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直接原因與間接原因等。對問題產生的原因作縱向和橫向分析。縱向解剖是指

從問題的表面開始進行分析,層層深入,究其根底。橫向分析是指將同一層次的原因及其相互關係搞清楚,從而找出主要原因。

(二)確定目標

發現問題後,接著就要確定目標。所謂目標,是指在一定條件下,根據需要和可能,在預測的基礎上所企求的終極要求或決策所要獲得的結果。

確定目標是決策中的重要一環,目標一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明智的決策者有這樣的體會,“目標一旦定好,決策商題已經解決一半”。確立目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要有層次結構,建立目標體系。

目標是由總目標、子目標、二級子目標從總到分、從上到下組成的一個有層次的目標體系,是一個動態的複雜系統。大文豪托爾斯泰說:“要有生活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段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個小時的目標,一分鐘的目標,還得為大目標犧牲小目標。”決策目標固然不必分得這樣細,但必須有總有分,目標之間相互銜接,使整體功能得到有效發揮。

2.目標是可能計量其成果、規定其時間、確定其責任的。

3.要規定目標的約束條件。

如把產值、利潤增長一倍作為目標,同時要規定在產品的品種、結構、質量、規格符合一定的前提條件下來完成。執行的結果如不符合這些條件,那麼即使產值、利潤的計劃已經完成,也不算達到了目標。約束條件主要有資源條件、質量規格、時間要求及法律、制度、政策等限制性規定。

4.建立衡量決策的近期、中期、遠期效果的三級價值標準,建立科學價值、經濟價值及社會價值指標,並進行綜合權衡,以構成價值系統,此作為評價標準。

5.目標的確定,要經過專家與領導的集體論證。

(三)蒐集資料,掌握情報信息

蒐集與決策有關的經濟、技術、社會等各方面的情報資料,是進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情報信息量的大小、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決策的質量。要想在決策上不失誤,必須有豐富可靠的情報來源、迅速的情報傳遞、準確的情報研究,這是決策科學化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沒有一批定量的數據,就不可能為決策作出定性分析。因而,要儘可能大量佔有數據和資料。資料來源,一方面是統計調查資料;一方面是預測資料。蒐集情報信息資料要達到以下要求:

1.資料必須具有完整性,凡與目標要求有關的直接或間接資料,都要儘可能蒐集齊全;

2.資料情報必須具有可靠性,要有依據,要具有時間、地點、對象的連續性要求,數字要準確無誤;

3.對資料要做系統分析,著重從事實的全部總和、出戏撅親好握事實,從事物的發展中全面估計各種對比關係,以保證掌握情報信息的科學性;

4.對一些不確切的問題或疑難問題,要召集專家及有關人員進行集體會診,以做出定性分析和概率估計。做好預測工作,是確定目標和蒐集資料兩個階段都十分必要的事情。科學的決策要有科學的預測。科學決策需要的科學依據包括經濟依據、現狀依據、預測依據。對事物的過去和現狀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是重要的,但還是不夠的。決策是在今後執行的,分析歷史和現狀是為了預測未來。沒有科學的預測,就沒有科學的決策。我國過去一些決策上的失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學依據不足,尤其缺乏預測依據。只有通過科學的預測從而獲得決策所必要的未來發展的信息,才能有可靠的科學依據。

(四)制定多種方案

擬定供選擇用的各種可能方案,是決策的基礎。這項工作主要是由智囊機構承擔的。如果只有一個方案,就沒有比較和選擇的餘地,也就無所謂決策。國外常有這樣的說法:“沒有選擇就沒有決策。” 一些經理人物也常用這樣的格言來提醒自己:“如果你感到似乎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很可能這條路就是不該走的。”我們過去經常是一個方案,一上一下,這種做法似應改進。擬定方案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信息系統提供的數據、情報,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並在這個基礎上制定出備選方案。要求做到:

1.必須制定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方案之間具有原則區別,便於權衡比較;

2.每一種方案以確切的定量數據反映其成果;

3.要說明本方案的特點、弱點及實踐條件;

4.各種方案的表達方式必須做到條理化和直觀化。

在制定方案的步驟上一般分兩大步:第一步是設想階段。要求有創新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這些都取決於參謀人員的知識、能力、智慧和膽識。既要實事求是,又不能因循守舊。思想要敏銳、有洞察力並富於遠見。第二步是精心設計。如果第一步需要大膽設想,這一步卻更要冷靜思索、反覆計算、嚴密論證和細緻推敲,即經得起懷疑者和反對者的挑剔。

這一步,主要搞好兩項工作:一是確定方案的細節;二是估計方案的結果。既要有好的主意,又要有好的結果。

(五)優選方案

在方案選擇之前,先要對各種備選方案進行評估。要儘可能採用現代科學的評估方法和決策技術,如“可行性分析”、“決策樹”、“矩陣決策”、“模糊決策”等技術,對預選方案進行綜合評價。這項工作主要由智囊機構的高級研究人員、政策研究人員及從社會上聘請的專家小組來承擔。其主要內容是,通過定性、定量、定時的分析,評估各預選方案的近期、中期、遠期效能價值,分析方案的後果及其影響。在評估的基礎上,權衡各個方案的利弊得失,並將各方案按優先順序排列,提出取捨意見,交決策機構定奪。

選擇最優化方案是決策的關鍵一環,也是領導至關重要的職能。在此用得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這句警句。做好方案優選,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有合理的選擇標準;二是要有科學的選擇方法。

1.關於選擇方案的標準

什麼樣的方案是最佳方案?其標準是什麼?這就需要建立價值標準。

達到什麼程度才符合要求,是最優呢,還是滿意就行?這又提出一個“滿意標準”問題;如果一個方案執行起來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可能結果,這時應按什麼標準去選擇?這就產生了不確定情況下的選擇標準問題。

價值標準 這是選擇方案的基本判據。其內容有確定各項價值指標,

分清主次,綜合評價。一般從系統性、先進性、效益性、現實性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效益性是核心。

“最優標準”還是“滿意標準”?能達到最優標準何樂而不為呢。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難以達到。因為人們的認識受許多因素的限制,如主客觀條件、科技水平、情報信息以及環境、時間等限制。有的最優方案對某一企業是適用的,在另一企業就不一定適用;有的在短期看是最優的,而長期效果不一定很好。因此,絕對的最優標準是不存在的,最優也是相對而言的。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西蒙,提出一個現實的標準,即“滿意標準”或“有限合理性標準”。方案只要“足夠滿意”即可,不必追究“最優”。多數決策是按“滿意標準”行事的。當然,這樣做並不排除在可能條件下達到最優的可能性。

2.選擇方案的方法

選擇方案的方法甚多,歸納起來,有經驗判斷,包括淘汰法、排隊法、歸納法,數學方法,以及試驗法等。

經驗判斷 這是最古老的一種傳統的方法。20世紀40年代前的管理決策基本上都是依靠經驗判斷。今天把數學方法、物理模型、網絡模型方法引進決策中後,經驗判斷的方法仍然是不可缺少和忽視的。尤其是一些涉及社會、心理因素等複雜問題和非計量性多的決策,需要有領導者的經驗判斷。

所謂歸納法 是在方案眾多的情況下,先把方案歸成幾大類,先看哪類最好,就選中哪類。然後再從中選出最好的方案,如選擇廠址的決策,往往採取這種方法。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可以較快縮小選擇範圍。缺點是可能漏掉最優方案。因為最優方案也可能處在不是最好的那類中。不過在不允許進行全面對比的情況下,這個辦法仍常被採用,因為按此法選出的方案一般還是比較滿意的。

數學方法 運用數學方法選擇方案,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發展很快。因為在控制變量屬於連續型的情況下,經驗判斷方法很難直接找到最優或滿意方案,要藉助於數學方法。所謂連續型變量是指這個變量的兩個變異值之間,可以存在無窮多箇中間數值。如產值、成本、利潤等就是連續變量。連續型的控制變量就是意味著備選方案無窮多。若要選擇一個最優生產批量,在這個批量時其單位成本最低。假如這個批量數字可在1000斤至2000斤之間選擇,若每隔10斤擬一個方案,則共有101個方案,如果每隔每一斤擬一個方案,則可擬出1001個方案。間隔單位再劃小,方案數目可以更多。從理論上講,由於間隔單位可以劃得任意小,因此方案就無窮多。即使是1001個方案,要把每個方案的成本都算出,然後再進行比較和選擇,那就太麻煩了。而用數學方法就簡便得多,.這就是有名的最優經濟批量公式:N=2Sna

它是美國哈里斯於1915年發明的,目前已在許多經濟決策中應用。運用數學方法,可以使決策達到精確化。但到目前為止,尚有許多複雜的決策,用數學方法還解決不了,要綜合運用選擇方案的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試驗法 社會問題的決策,雖然不可能創造出像實驗室那樣人為的典型條件,如科技界那樣去實驗。但對重大問題的決策,尤其是對新情況、新問題及無形因素起重大作用不便用數學方法分析時,先選擇少數幾個典型單位進行試點,然後總結經驗以作為最後決策的依據,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有些複雜的決策,雖然反覆計算、討論、比較,仍然沒有多大把握,這時,實驗就被提上日程。但也不是事事都經過試驗。在方案選擇過程中,往往是在選擇範圍已經縮小到只剩下兩個關鍵方案而定不下來時,或方案已初步選出但仍感到還不放心時,不妨去做試驗為妥。

以上各種選擇方案的方法都各有利弊,採用何種辦法還要從實際出發,靈活運用,還可創造更加科學的方法,以便能更簡明地準確地找到最優方案或滿意方案。

方案優選,就是領導者的決斷,是決策行動,也是決策全過程中最核心、最關鍵的一步。通常說的領導“善斷”,也就是方案“優選”,無“優選”,即無“善斷”。在現代化建設中,真正做到“善斷”,不是一件易事,要求領導者要有很高的決策素養,要有戰略的系統的觀點,科學的思維方法,豐富的經驗判斷和很強的鑑別能力。

(六)貫徹實施

方案擇定後,要付諸實施,在普遍實施前進行“試點”。試點要注意選擇在整個系統中具有典型性的地方,不能人為地創造某些特殊條件,這樣縱然試點成功,也難以實踐。在試驗實證中,應特別注重“可靠性”分析。可靠性的概念,即在規定條件下和預定時間內,完成任務或達到目標的成敗概率。其中“失敗率”是一個重要標誌。“失效”與“可靠”作為一對矛盾範疇,看其在試行過程中的變化規律。一項決策,有時在早期“失效率”高,轉入正常階段“失效率”下降,到後期因條件變化,需要調整決策時,“失效率”又上升,呈現出一種“浴盆曲線”狀態。有的呈現“S”形曲線,是波動式的。採用必要的控制性措施,可以正常實施,達到預定目標。有的“故障頻率高”,需要採取排除措施或應變措施加以解決。如果方案在實施試點中根本行不通,那就要推倒重來了。

經過可靠性驗證後,可以進入普遍實施階段。在這一步驟上,要抓好以下工作:

(1)把決策的目標、價值標準以及整個方案向下屬交底,動員群眾、幹部和科技人員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努力,以求實現。

(2)圍繞目標和實施目標的優化方案,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分工和任務,作出時間和進度安排。交方案同時要交辦法,層層要有落實方案的具體措施,使總目標有層層保證的基礎。

(3)制定各級各部門及執行人員的責任制,確立規範,嚴明制度,賞罰分明。切忌吃“大鍋飯”及粗放管理。要把統一指揮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結合起來,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4)隨時糾正偏差,減少偏離目標的震盪。

(七)反饋及追蹤檢查

即使是一個優化方案,在執行過程中,由於主客觀情況的變化,發生這樣那樣與目標偏離的情況也是常有的。因此,必須做好反饋和追蹤檢查工作。這個階段的任務,就是要準確、及時地把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執行情況的信息,輸送到決策機構,以進行追蹤檢查。

在貫徹實施方案中一般遇到的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三種情況:一是執行人員沒有按規定完成任務;二是執行中遇到實際困難,發現方案中有不妥當的問題;三是已經按方案執行了,但未達到預定目標。對發生的問題要做具體分析,第一種是一個教育和落實的問題。第二種,是需要修正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實際、日臻完善的問題。第三種,如果屬於已危及到決策目標的實現,需要對決策進行根本性的修正,甚至要改變決策目標,這就需要進行追蹤決策。如果證明原決策是完全錯誤的,那就不屬於追蹤決策的問題,而是要推倒重來的問題了。

追蹤決策是正常的但不是註定要發生的或經常大量出現的,否則就失去了決策的科學性了。對追蹤決策要有正確的看法,採取冷靜審慎的態度。決策過程是一個動態的依賴於時空變量的複雜隨機函數,把決策看成一個凝固僵化的東西,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對方案進行必要的修正是不鮮見的。就是對決策進行根本性修正的追蹤決策,也是不奇怪的。經過追蹤決策使方案達到雙重優化,不但會減少損失,而且可以獲得更佳效益。

二、決策的原則

決策原則是指決策必須遵循的指導原理和行為準則。它是科學決策指導思想的反映,也是決策實踐經驗的概括。領導決策過程中所需要遵循的

具體原則是多種多樣的,如決策過程中的悲觀原則、樂觀原則、最小後悔值原則等等。但是,就領導決策的基本原則而言,有許多是共同的,這些一般原則主要有經濟性、系統性、預測性、可行性、靈活性、民主性等原則。

1.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就是研究經濟決策所花的代價和取得收益的關係,研究投入與產出的關係。領導決策必須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並且要把經濟效益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以較小的勞動消耗和物資消耗取得最大的成果。如果一項決策所花的代價大於所得,那麼這項決策是不科學的。

2.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也稱為整體性原則,它要求把決策對象視為一個系統,以系統整體目標的優化為準繩,協調系統中各分系統的相互關係,使系統完整、平衡。因此,在決策時,應該將各個小系統的特性放到大系統的整體中去權衡,以整體系統的總目標來協調各個小系統的目標。

3.預測性原則

預測是決策的前提和依據。預測是由過去和現在的已知,運用各種知識和科學手段來推知未來的未知。科學決策,必須用科學的預見來克服沒有科學根據的主觀臆測,防止盲目決策。決策的正確與否,取決於對未來後果判斷的正確程度,不知道行動後果如何,常常造成決策失誤。所以領導決策必須遵循預測性原則。

4.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手段,尋找能達到決策目標的一切方案,並分析這些方案的利弊,以便最後抉擇。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原則的外在表現,是決策活動的重要環節。只有經過可行性分析論證後選定的決策方案,才是有較大把握實現的方案。掌握可行性原則必須認真研究分析制約因素,包括自然條件的制約和決策本身目標系統的制約。可行性原則的具體要求,就是在考慮制約因素的基礎上,進行全面性、選優性、合法性的研究分析。

全面性 指從全局和整體出發,全面系統地研究、分析決策目標和決策方案,力求完整無缺,不放過任何一種可能方案。全面性分析要求決策時,必須有多方位思考和比較的餘地,全面地考慮和權衡各種得失利弊,全面地把握各種備選方案,既要考慮需要,又要考慮可能;既要考慮到有利因素和成功的機會,又要考慮到不利因素和失敗的風險。

選優性 指決策必須從兩個或兩個以上可供選擇的不同方案中,通過廣泛調查,反覆對比和全面分析,科學論證後選出最優方案作為對策。這裡的“優”主要表現為效益大和效率高。

合法性 任何決策總是在一定複雜的社會關係中進行的,必須具有法律上的可行性。決策的內容要符合現行的法律法規,並且決策要經過一定的合法的組織程序和審批手續。

5.方向性原則

決策必須具有清晰和實際的具體的方向目標,並且這個方向目標應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一經確定下來,不宜輕易改動。

6.信息性原則

決策是靠信息來制定的,信息是決策的基礎,信息的質量決定著決策的質量。科學決策所要求的信息必須是準確、及時、適用的。進行決策必須廣泛收集與之有關的全面系統的信息資料,然後進行歸納、整理、分析、加工,從而為正確的決策提供基本的條件。當今社會正向信息社會發展,信息在決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決策者在決策時,一定要重視信息性原則。

7.民主性原則

決策的民主性原則,是指決策者要充分發揚民主作風,調動決策參與者、甚至包括決策執行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共同參與決策活動,並善於集中和依靠集體的智慧與力量進行決策。民主性原則有三個方面的具體要求:

領導決策人必須切實保障決策參與者、決策執行者在決策活動中的地位和權力 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既是決策管理的對象,又是決策管理的主體。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有權審議本系統的重大決策措施,有權監督決策方案的執行。他們和決策者應該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群策群力,只有切實保障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的地位和權力,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以及責任感。

領導決策人要注意發揮民主作風,正確處理好集權和分權、集中和民主的關係 決策者既要注意適當地集權決策,又要合理地分權決策;既要反對家長制作風,又要反對極端民主化,要把決策者行使決策權與決策參與者、執行者參加決策活動統一起來;既要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又要領導群眾,組織決策參與者和執行者。

領導決策人應該依靠集體進行決策 當今世界是一個技術爆炸、信息爆炸的時代,現代化管理面臨著複雜性、多變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個人的能力往往有限,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需要。因此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依靠集體決策。首先,要注意發揮由專家組成的智囊團的作用;其次,可以組成一個決策集團,實行集體討論,進行集體決策;最後,對於重大問題,應邀請本系統以外的有關方面協助決策。

8.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一系列決策原則的綜合體現。現代化大生產和現代化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興起,為決策從經驗到科學創造了條件,領導者的決策活動產生了質的飛躍。當今領導者必須加強學習現代管理知識,遵循科學性原則,才可進行科學的決策。決策科學性的基本要求是:

決策思想科學化 領導者是否按照科學思想進行決策,是決策科學化的決定性因素。科學的決策思想要求決策有合理的決策標準、系統的決策觀念、差異性的思維邏輯、民主的決策風格。一個足夠滿意的決策標準所要求的是:

(1)決策目標的實現有助於改善系統內某些方面的狀況,而不損害整體利益;

(2)領導者對實現決策目標的主客觀條件已做了充分的分析與利用;

(3)領導者最後拍板選用的決策方案是最優的。

差異性思維邏輯,要求領導者對於不同類型的決策選用不同的邏輯去思考。確定決策要求決策者在決策前先做探索性實驗,將主觀概率同客觀概率相結合,以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因素;風險型決策要求決策者敢於承擔風險,同時又要儘可能地將風險降到最低限度,要求準備好備用方案,以便不測事件發生時隨機應變。

決策程序科學化 如前面所述,決策是要解決的問題,因此科學的決策應該遵循一套科學的程序。執行程序的態度和方法是否科學,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決策方案的質量。決策程序化的直接目的是使決策行為規範化、條理化,在此基礎上,才能提高決策效能,收到預期效果。

決策方法科學化 現代決策已經形成了兩類相互區別、相互補充的科學決策方法:“軟”技術和“硬”技術。前者是指依靠大量專家的知識、經驗、智慧,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的理論,作出科學判斷的定性分析方法;後者是指藉助於運籌學、系統分析和電子計算機的知識,通過數理分析來進行判斷的定量分析方法。領導者在決策時,應該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即把發揮專家的經驗與智慧同運用數學模型進行系統分析結合起來,結合實際探索出一套科學而適用的決策方法、技術和手段。

決策體制科學化 現代決策體制在宏觀上完整的結構,一般由五大系統所組成,即決策系統、智囊系統、信息系統、執行系統和監督系統。

決策系統是決策體制的核心,由負有決策責任的決策者所組成,只有他才有權就一定範圍內的有關問題作出決策。

智囊系統是專門為領導決策服務的研究諮詢系統,是廣泛開發智力、協助決策系統決策的組織形式,一般由各種不同專業的自然科學專家和社會科學專家組成。其主要任務是對接受的某項決策進行諮詢,採用現代運籌與預測方法,利用信息系統提供的數據資料,對決策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系統研究。

信息系統是設立在各級決策系統周圍,專門蒐集、統計、儲存、檢索、傳佈、顯示有關情報資料信息的組織機構。它一般有四個基本環節,即信息的獲取、處理、儲存和傳輸。決策的每個步驟和環節都離不開信息系統。整個決策過程可以說是信息輸入、轉換和輸出的過程。

執行系統是指執行決策系統的各項決策指令並付諸於實施。它是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保證決策正確逐步實施的系統。監督系統是對執行系統貫徹執行決策系統的指令情況進行各方面的檢查監督,並幫助決策系統實現自我調節,以保證指令順利貫徹執行和決策目標的順利實現。

由這五大系統建立起來的決策體制能夠保證領導決策信息廣泛、諮詢充分、執行分散、決策集中、監督獨立、反饋及時,從而有利於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科學性原則的這幾個方面是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只有樹立科學的決策思想,遵循科學的決策程序,運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建立科學的決策體制,整個決策才可能是科學的;否則,就不能稱為科學決策。

所有這些原則都是指導決策活動的總和、基本的原則,而不是決策過程中某個環節、或個別決策類型的具體原則。領導者只有認真掌握這些原則的基本精神,並緊密聯繫工作實踐,才能不斷提高決策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