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娃”的拼圖人生(下)

【每月4日、14日、24日更新】

楊世一:男,八零後,"睿萌星"中國體驗式教育聯合創始人。

"福祿娃":做兒童戶外活動領隊的專屬花名。

“福祿娃”的拼圖人生(下)

1999年小學畢業時,楊世一的班主任董老師帶領全班到張北草原畢業旅行。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天,很多細節他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

他記得看到一座座圓形蒙古包和一片片白色羊群的雀躍;還記得到處搜尋火山岩,打算拿回家做搓腳石的喜悅。他記得站在風力發電機下,感受巨大扇葉從頭頂掠過發出嗚嗚聲音的震撼;還記得離開父母,和小朋友一起開篝火晚會的興奮。

那時候國內的研學夏令營很少,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和管理規則參考。是董老師開放的思想、對學生的愛與責任、難得的勇氣與擔當、以及六年朝夕相處積累的老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相互信任促成了活動。

他說:"那次畢業旅行不僅讓我更願意親近自然、關愛朋友,讓我的世界變得更加開闊而美好,更加重要的是,當我終於找到想要終生從事的事業時才發現:原來我一直希望自己像董老師那樣,在孩子心中播下種子,並被他們永遠記憶和珍藏。我認為這才是我活著的意義!"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楊世一在策劃活動時,總會想怎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收穫。不管快樂還是沮喪、成功還是失敗,他都希望孩子們去經歷、去體會。認為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並且終生受益。

他和小夥伴一起合夥開"睿萌星"當然想賺錢,但並不唯利是圖,而是希望通過不斷提高品質謀得事業的長期發展和利潤回報。他認為靠轉腦子、耍心眼掙錢的門道是做生意,不辭辛苦、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是幹事業。也許開始剛起步艱難,更不可能短期暴富,但一步一個腳印,路走得紮實,錢掙得踏實。

公司口碑好、復購率高,所以他需要經常優化老項目,設計新線路。除了最具影響力的軍事成長營,他還了開拓了沙漠生存、穿越峽谷、雨林探密、海底攬勝和公益服務等豐富而新鮮的內容,全方位提高孩子們的身體素質、文化素養和團隊合作能力,並將感恩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以達到"體驗式教育"的目的。

去菲律賓潛水時,楊世一告訴孩子們在身上塗抹防曬霜會讓海里的珊瑚成片死亡;去沙漠住在牧民家裡時,他告訴孩子們只要肯跨出家門就能發現比"王者榮耀"和"吃雞"更精彩的世界。休息的時候他說:"你們聽我的英語口語比一些大學生還好,是因為我敢與外國人主動交流,經常練習。"在火車上他說:"現在是你們人生中最寶貴的學習時間,千萬別浪費在遊戲上,長大後象我一樣後悔。" 雖然他的話與父母說的幾乎一樣,但真誠和平等的態度讓孩子們總是瞪大了眼睛認真地聽。

“福祿娃”的拼圖人生(下)

經常與孩子們玩在一起,讓他能夠更細緻地觀察他們的行為、揣摩他們的心理,由此發現的問題也讓他憂心忡忡。

有些家境富裕的孩子,不在意規矩、不願意被約束、沒有團隊意識,認為錢能夠解決一切問題,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有些被父母管束過嚴的孩子,粗暴、急躁,無法與夥伴和睦相處,與家中乖巧的形象判若兩人;有些被父母嬌寵的孩子,社交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都很差,遇到一點點困難就畏難、退縮。

還有一個現象讓他特別無奈,就是"陰盛陽衰"。他說:"我們所有人都發現男孩的綜合能力和整體素質弱於女孩。在為人處事、語言表達、自信心、包容心、接納能力、責任心等方面,女生普遍表現得更好。每當看到一些做事不積極卻總是急著挑東西、搶飯吃的男生,我真是恨鐵不成鋼!"

我問楊世一:"你一般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引導這些孩子呢?"他說:"最重要的是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他只要肯思考,自然能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但如果總是等別人直接給他答案,等別人的幫助,他就永遠長不大。"

看到父母總是主動幫助甚至代替孩子做事,他會單獨對孩子說:"你習慣等父母來幫你,但他們幫不了你一輩子。將來他們老了,不僅管不了你,還等你去幫他們。那時候你怎麼辦呢?"雖然孩子只是呆呆地聽著,但看得出來他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

看到那些害怕困難、習慣逃避的孩子,他絕對不會遷就和縱容,而是對孩子說:"你沒少胳膊沒少腿,大腦發育正常。那些小孩子都做好了,你卻做不到,這就是你自己的問題。所以除了想辦法儘快完成任務,你沒有別的選擇。"

還有些孩子總想耍小聰明躲過不願意做的事,但在他這兒一件都躲不過去。他說:"今天非得跟你較勁的是我,以後你可能會遇到更多我這樣的人,那時候你該怎麼辦?"

這些話雖然聽著普通,但字字珠璣、直達痛處。那些被"敲打"、被點醒、甚至被逼迫的孩子,最後表現往往超出父母的想象。

楊世一說:"我不可能期望通過一個活動讓孩子脫胎換骨,但事實證明我的努力使絕大多數孩子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做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並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幫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這就是我幹這個工作的意義所在!哪怕我一輩子也賺不到什麼錢,但通過這個工作影響了一些人,我覺得就值得,覺得自己沒白活!"

我問他:"你覺得成功重要嗎?"他說:"單純用金錢衡量是否成功是很無趣的事,我所看重是通過紮實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幫助更多人,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我只要一直不忘初心,早晚會成功的!"

"孤單,就是狂歡"、"不曾穿越黑暗,就無法讀懂光明"是楊世一最喜歡的兩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三十多年親身經歷的感悟。不會享受孤獨,就無法體會心靈的歡愉;理解了黑暗與光明的含義,才能有更多的勇氣和韌性。人生沒有輸贏,體驗與努力才是生命存在的最大的意義。

“福祿娃”的拼圖人生(下)

"福祿娃"的故事講完了。也許一些人對他的經歷不以為然,甚至被當作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後磕磕絆絆十多年才有所發展。而且即使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又怎樣?辛苦勞累不說,收入也不豐厚。只為了自己的"初心",值得嗎?

可是,這正是我希望更多人瞭解和品味楊世一成長經歷的原因。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寫過一幅對聯:"咬定幾句有用書可忘飲食,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它簡明概括了中國傳統家庭教育中的兩大精髓:讀書和做人,而且兩者的地位同樣重要。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也說:"如果你想和一個人交往,最重要是瞭解他的學識和品德。而如果你想和他交朋友,瞭解他的品德比其他一切更重要。"

但是想想我們每天教育孩子時,有多少句督促孩子學習,又有幾句教孩子做人?在教孩子做人道理時,有多少句告訴他如何謀取或保護個人利益,又有幾句要求他養成正直、誠信、感恩、友愛這樣的端正品行?

有人說中國人缺乏美德是因為我們沒有宗教,沒有敬畏之心。然而因為害怕受到懲罰或希望獲得回報才不傷害他人、甚至幫助他人的邏輯是被動的、初級的,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追求的是為了最大多數人共同的利益,每個人都主動遵循並維護被廣泛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回顧中國的道德教育理念,從這個角度說非但不過時,甚至是先進的。

從古至今,傳世的家訓格言和家教故事數不勝數,無論士大夫、文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像楊世一的父母那樣花費心思塑造孩子的品格。但是今天,這些重要的傳統被我們慢慢忽略了、忘記了,甚至認為它不僅過時,還會阻礙孩子獲得更多的機會、財富和地位。這才是道德水平整體下降的根本原因。

楊世一的父母雖然對兒子的學習督促不足或不夠得法,卻給他創造了很大的成長空間。他們雖然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兒子,卻從沒放鬆對他品格的塑造。今天的事實證明,他們是成功的父母:沒有讀過大學的楊世一不僅能夠自食其力,還全身心從事著有益於社會的事業。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帶領他的團隊向四十多個國家傳授雜交水稻技術,幫助他們解決糧食短缺和飢餓的問題。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讓世界走向"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

隨著中國力量的增強,我們的孩子未來將會有更高的平臺和更多的機遇。但那種眼睛總盯著眼前利益、心裡總想著從別人手中搶奪利益的想法,最終只會限制孩子的發展,甚至將他引入歧途。只有那些品格端正、胸懷博大,以及有責任心、敢擔當的人才能像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寫道的:"潛龍騰淵、百獸震惶

……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