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清代公主的份例,最初並無明確規定,都是因人而異,各朝略有不同。鑑於此種情形,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帝特意降旨規定以後固倫公主的品級、俸祿,與親王相同;和碩公主的品級、俸祿與郡王相同。具體而言,下嫁外藩蒙古的公主,與下嫁京內八旗的公主又有不同。嫁外藩蒙古,即喀爾喀、科爾沁部落親王、貝勒等人者,如果是固倫公主,其銀為一千兩,綢緞三十足;如果是和碩公主,其俸銀為四百兩,翔股十五足。

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綢緞

可以看出,儘管同樣都是皇帝的女兒,固倫公主與和硬公主之間的待遇差距還是蠻大的。至於那些並非皇帝女兒的宗室王公之女,即使被皇帝以指婚的方式強行下嫁到了外灌蒙古,其待遇則更是比公主而不如。郡主的俸銀僅為一百六十兩,綢緞十二足;縣主的俸銀僅為一百一十兩,綢緞十正;郡君的俸銀僅為六十兩,綢緞八走;縣君的俸銀僅為五十兩,綢緞六正;鄉君的俸銀僅為四十兩,綢緞五爬;至於地位更低的六品格格,其俸銀更是不值一提,僅為可憐的三十兩,外加綢緞三尺。

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俸銀

因為外藩蒙古條件艱苦,所以清代皇帝給予下嫁外藩蒙古的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等人的俸銀尚是從優。與此同時,那些下嫁京內八旗助舊子弟的固倫公主、和碩公主等人的俸銀就更為減少了。按照規定,凡是在京居住的固倫公主,照例給予俸銀四百兩,和碩公主給予三百兩,郡主為一百六十兩,縣主為一百一十兩,郡君為六十兩,縣君為五十兩,鄉君為四十兩,六品格格仍是最低,僅有三十兩。也可能是考慮到京城物價昂貴,乃是薪桂米珠之地,所以,在順治十年,順治帝一度規定,自固倫公主以下至縣君,每年依照俸銀數額,賜予響應數額的祿米,每俸銀一兩,給予祿米一斛。

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和碩公主劇照

上述對於下嫁外藩蒙古的公主與下嫁京內八旗的公主的規定,都是就一般情形而言,有時皇帝也會破例,為某一位固倫公主或者和碩公主增加俸銀、祿米等。例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最喜愛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下嫁給和坤之子豐紳殷德以後,乾隆帝便曾特意降旨:“凡下嫁外藩的固倫公主,照例支給俸銀一千兩;如系在京居佳者,即照下嫁八旗公主之例支給。從前和敬固倫公主,雖然是在京居住,其俸銀、綢毀,仍是參照下嫁給外藩蒙古的規定給予。銀現在和孝固倫公主應該給予俸銀、綢緞,亦著參照和敬固俗公主的例子,給予俸一千商,以示公平無私。”

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豐紳殷德劇照

又,光緒二十年(1894年),為了拉攏恭親王奕新,慈禧太后通過光緒帝,特意降旨,賞賜奕新之女榮壽固倫公主領取雙份的俸銀、綢緞。不言而喻,無論是照例享用所賜予的份例,還是額外享受雙份的俸祿,對於固倫公主或者和碩公主而言,都不足以維持其日常開支。那麼公主府中又是依靠什麼來增加收入,以維持其奢華的生活的呢?主要是是三個途徑,一是依靠公主的陪嫁。如前所述,公主下嫁之時,一般都會陪嫁大量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騾馬牲畜、人口土地、店鋪當鋪等。

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古代店鋪當鋪

例如,僅土地一項,根據順治七年(1650年)的規定,公主便可以獲得園地三百六十畝,比公主地位稍低的郡主為一百八十畝,其餘縣主郡君、縣君都是一百五十畝。又,皇太極第五女淑慧固倫長公主下嫁蒙古巴林札薩克輔國公色布騰時,陪嫁的人口竟然多達三百戶。可以說,這些數量龐大的陪嫁土地、物品、人口正是公主在下嫁後生活的最首要保證。二是依靠皇帝的賞賜,尤其是在公主下嫁之時,皇帝通常都會給予大量的賞賜。

清代公主下嫁後,其待遇是按照什麼規定的,為何有時皇帝會破例?

巴林札薩克輔國公

例如,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帝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在下嫁給和坤之子豐紳殷德以後,除卻陪送的價值數百兩白銀的嫁妝以外,僅在公主和額騎婚後第九日的回門歸寧時,乾隆帝便又額外賞賜了三十萬兩的白銀作為公主的日常開銷之用。而在和孝固倫公主出嫁之前的數日,乾隆帝因為八旬萬壽在即,已經賞賜了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七子、和敬固倫公主與和孝固倫公主每人五千兩的白銀作為零花錢。三是公主府中自身的生產和收入,主要是指公主陪嫁中的當輔,店鋪、土地等,憑藉著公主的特殊身份,也會源源不斷地賺取大量的利潤,以供公主府中的開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