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怎樣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昨天看到一則新聞,讓我很感動:

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只為爸媽輕鬆些。

“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怎樣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7歲男孩趙澤華的爸媽在西安高陵區開了一家包子店,據趙澤華的爸爸說,趙澤華擀包子皮的興趣從他2歲半就培養起來了,“娃無聊了,就拿一個擀仗一團面玩,玩著玩著,4歲多就開始擀了。”

“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怎樣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放暑假期間,趙澤華每天早上六七點就到店裡,他的父親負責用機器和麵、揉麵,然後分成一個個小小的麵糰。趙澤華擀皮,他的父親包包子,而趙澤華的母親在店門口負責售賣包子和其他的早餐。

“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怎樣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一上午的時間,趙澤華可以至少擀出500張包子皮,他說做這些只是為了減輕爸爸媽媽的負擔:“爸爸累得很,媽媽身體不好,給爸爸媽媽幫點忙是應該的,我只想讓爸爸媽媽輕鬆一些。”

“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怎樣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7歲娃每天擀500張包子皮”:怎樣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

看完這個新聞,我想各位父母肯定要問了,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出關心父母的好孩子呢?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5點:

1、父母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要關注孩子的“人格培養”

我覺得中國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跑偏了”。

其實,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教育心理學》中就明確指出,教育孩子的首要目標應該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更具體地說是“培養孩子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以及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而實際上,大部分中國父母教育的目標往往就是“考上名牌大學”,完全就是把教育的目標搞錯了,這不就是“跑偏了”嗎?

這些父母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關注孩子的“人格培養”,最後就可能導致孩子的人格具有某些缺陷。

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遠的有“清華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清華大學機電系四年級學生劉海洋,為了驗證“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先後兩次用火鹼、硫酸將北京動物園的五隻熊燒傷,其中一頭黑熊雙目失明。劉海洋自己曾說:“我在社會上沒有一個朋友,也沒有女朋友。業餘時間全部用來看書了,都是理工類的。”由此可見,其實劉海洋就是性格極度孤僻,不善與人交往,所以才會導致他做出“硫酸潑熊”這種匪夷所思的事情。

近的例子有我前些天看到的“清華博士要重名者改名”事件:清華一博士生馬某,因為另一個馬先生與他重名,他便發郵件給這位馬先生,說“為了以後發表論文的時候減少誤會,和撞車以及混淆,我請求和建議您能修改您的姓名。”

我的天!就因為別人跟自己重名,就要求別人更改姓名!這也太 “以自我為中心”了吧!我猜測馬某的父母多半是把他當祖宗供著,只要他好好學習考上名牌大學,所以最後才培養出這種極度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考慮別人感受的孩子。

所謂我建議各位父母,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人格培養”,否則孩子人格有缺陷,就是考上名校,他一生也往往發展不順。比如,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在工作上無法與他人合作,這樣的人肯定無法上升到管理層,再比如,太玻璃心的人,往往經受不了挫折,遇到困境就可能抑鬱,甚至輕生。

2、要教孩子學會分享食物,分擔家務

中國父母往往是付出一切去養孩子,最後把孩子養成了白眼狼。其實這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呀,你付出一切、不求回報,那其實就是暗示孩子可以“不顧他人感受,以自己為中心”呀!

要我說,付出一切的父母,其實是最自私的父母,為什麼?你沒有考慮到孩子的“需求”呀?孩子最大的“需求”是什麼?那不就是“成長”嘛?你這樣縱容他,他長大了人格肯定有缺陷。所以父母就應該告訴孩子,“好吃的必須要全家分享,家務活必須要全家分擔。吃魚不能只吃魚肚子,不論學習多忙都得把碗給洗了!”

你只有這樣告訴他了,他才能學會關心父母呀,這樣他長大了才不會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3、父母要學會“示弱”,來引導孩子關心自己

中國父母往往都特別愛“逞強”,寧願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擔,也絕不會向孩子吐露心中的苦悶。其實我覺得這是非常錯誤的,首先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有多辛苦,他怎麼會來關心你呢?其次你總是表現得不需要人照顧,什麼都可以自己搞定,那他為什麼還要來關心你呢?

所以,父母就應該學會“示弱”,讓孩子來關心你,照顧你啊。如你下班累了,不想做飯,就要他跟你做飯,或者是下麵條呀。你生病了,就讓你兒子請假來照顧你呀。其實學習耽誤幾天沒關係,成績差了很好補,但人格有缺陷,就很難補救了,等到他長大了,幾乎就不可能了。這就好比樹長歪了,你想要把它掰直,那難度該有多大呀!

4、對孩子的關心,給予積極回應

說實話,中國人有個非常奇怪的毛病,就是別人送來了禮物,他總會說:“不要,不要,我家裡有,我不需要,你趕快拿回去!”可是別人送來了禮物哪裡有又拿回去的道理呢?所以你說這話,表面上是客氣,實際上不就是嫌棄別人送的禮物不上檔次嗎?這樣別人心裡會舒服嗎?那以後他可能就不會送你禮物了。

而我看很多美劇,一般美國人收到禮物都是說:“哇!太棒了!我正需要這個呢!這是我今年收到的最棒的禮物!”其實他可能根本不需要這個東西,這樣說完全是出於禮貌。但我覺得這樣才是對的呀,這才是對別人送禮這件事表示感謝。

所以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中國父母收到孩子的禮物一般也是會拒絕。比如我在網上跟我媽買點什麼水果,她一般都會說:“哎呀!你怎麼又浪費錢?我家裡水果多的吃不完,都要爛啦,我不要,不要,你趕快拿回去!”總是這樣,我最後當然就不會再買東西給她了。

所以,我建議各位父母,當你孩子對你表示關心的時候,你一定要給他積極的回應。如,你兒子送你橙子,你就該說“我正想吃橙子呢!”你兒子送你一個枕頭,你就該說“我正好缺一個枕頭呢!”你只有這樣說,他聽了心裡才高興,他才會更積極地關心你呀!

當然孩子以行為表達對父母的關心,父母也一樣要給予積極回應。比如,孩子幫你倒掉了垃圾,你就應該說:“我正不想出門呢,真謝謝你!”

這裡特別注意一下,父母不要去“表揚”孩子,因為“表揚”也是一種居高臨下的評價,,本質上與批評沒有區別。很多表揚聽起來,還是會讓人不舒服的,比如你對孩子說:“嗯,你今天做得還不錯。”那不就是說他之前做得很差嗎?這不還是批評嗎?所以父母不要表揚孩子,只說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就可以了。

5、不要批評孩子“自私”

這裡再特別強調一下,父母不要批評孩子“自私”。因為你經常說孩子“自私”,就是一種負面心理暗示,你說的多了,孩子就會內化這種負面心理暗示,最後自己也覺得“自己是個自私的人”,這樣他可能就越來越自私。

比如我媽天天說我“自私”,我有時逛超市時,想買個什麼好吃的東西給她,往往拿起來了又會放下去,因為我突然會覺得作為一個“自私”的人,做這種事,完全不符合我的“人物設定”呀!

所以父母一定不要去批評孩子“自私”,教育的核心就是“引導”。你如果發現孩子很“自私”,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你要調整你的“教育方式”,然後用你的言語和行動來引導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