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去年的12月1日是水滴籌這家眾籌平臺互聯網公司最難的一天。據官方媒體報道,有人在某醫院發現有自稱為水滴籌的志願者的人,他們以“掃樓市”的方式和“地毯式”的認真在醫院裡逐個病房詢問並引導病人使用水滴籌寫案例籌款。


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這些志願者在引導病人的過程中,對病人的家庭背景,財產狀況都不做有證據可靠的審查,就直接鼓勵他們使用水滴籌。據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志願者之所以如此積極地“掃樓”,是因為他們有工作指標,每月必須要完成35單否則將被淘汰。

於是我們不禁要問了,如此粗疏的審查機制,這不是在愚弄廣大善良的人們嗎?難道說水滴籌是讓窮人成了自己的“提款機”嗎?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有三點要說。

水滴籌從來不是公益,而是公司水滴籌的創始人是沈鵬,他曾在美團跟隨王興創業。他後來於2016年創立水滴籌,我們不懷疑這其中有慈善動機,但其中也確實有著很大一部分的商業動機。水滴籌從創建的第一天開始,就從來沒說自己是公益組織,而是公司,是一家做眾籌平臺的互聯網公司。


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簡單來說一句話,水滴籌是盈利的。那麼它的利潤從哪裡來呢?肯定是需要流量,點擊率和社會影響力等等。假如說水滴籌上的“病人”不是那麼多,那麼也就沒有多少人會來關注和使用水滴籌“行善”。想通了這一節,我們就知道了水滴籌為什麼要特別僱傭一群人來“掃樓式”的找“病人”了。

因此說水滴籌雖然是公益平臺,但它的本質還是一家公司,它是需要賺錢養活自己,養活員工的。不過,為了盈利而“沒病人硬找病人”,這實在是有悖於水滴籌的企業夢想。畢竟水滴籌的企業夢想可是“讓天下沒有看不起病的人”。


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慈善這件事兒,從來都有些尷尬在中國社會里,我們有一種文化叫“助人為樂”和“捨己為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是在行善的話是不應該要回報的。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邏輯,讓人們經常陷入兩難境地。假如說一個人只知道幫助別人,卻不管自己,他自己的命還要不要呢?

在慈善這個問題上,中國的企業家一般比較推崇比爾蓋茨。因為比爾蓋茨做慈善的理念是:“用商業的思維來做慈善”。可是這種理念或許在西方世界比較可行,而在我們中國社會文化的價值觀裡,認為說一個人怎麼可以靠做慈善來賺錢呢?這實在讓人有些難以接受。


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不得不說水滴籌的創始人沈鵬是個很有事業心的人,他確實想要把慈善和經商這兩件事兒結合好,但從現在狀況看來他平衡的也不是很好。水滴籌如果變成上市公司,沈鵬將變成億萬富翁,可問題就在這裡,他這錢算是怎麼賺得的呢?他這錢是他經商賺的,還是靠欺騙眾多善良大眾賺的錢,這其中的是非可謂是一言難盡。


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慈善和經商的背後是個哲學問題估計12月的新聞一出,就有很多人會出來一邊倒地批評水滴籌,認為它是一家把窮人當提款機的公司。但是就現在我們這個社會來說,假如一個人想做慈善就只能做慈善組織,但由於慈善組織不能盈利,這使得慈善組織的力量很弱,沒有資本支持。而假如說像沈鵬這樣靠做一家盈利的公司來做慈善,為了讓慈善背後有資本的支持,就只能把公益慈善事業進行上市,而這又會面臨一個哲學倫理上的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做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


慈善到底該不該賺錢,這是個哲學問題,看看“水滴籌”要如何處理

不過,水滴籌除了沒有平衡好經商和慈善外,同時也沒有履行好做企業的道德底線,在監管上如此的寬鬆實在是不應該。寫到這裡,筆者想起了《列子》裡的一句話叫“物我兼利,古之至理”。做企業也好,做人也好,能夠將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平衡好,這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的智慧。希望水滴籌能夠加大監管力度,畢竟社會大眾的善良可是不容任何人欺騙和辜負的。

【注:本文圖片均來源於互聯網,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部分圖片與本次事件無關,只為方便讀者理解,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