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撰文|曾固仁

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發佈自己親自參與編撰的《皇明祖訓》,實際上這是朱元璋自己立國經驗的總結,他是“立為家法”,猶如孜孜不倦的老祖父一般對著後代們苦口婆心的進行指導和警訓。雖然大明王朝剛剛建立只有六年,甚至許多規劃和施政都未能成型,他卻迫不及待的考慮起如何長治久安,如何讓子孫後代能夠深知維持大明長久的繁榮穩定的看家本領。

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朱元璋畫像

如同仁慈的祖父不惜終日絮絮叨叨告訴他們如何做皇帝,如何規範起居,​幾乎將所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危險都提前做了規範化的防範。對於自己打下的家業總是戰戰兢兢,總不放心。即位的第三天,他就告誡大臣們:“憂患之來,常始於細枝末節。明智者能從無蹤無形中嗅出危險的味道,而愚昧的人在事情已出現苗頭時還毫不在意。”他為此“寢不安枕,憂懸於心。”為了確保家業的絕對安全,他不惜大肆屠殺功臣,廢除宰相制度,這些最棘手的事情朱元璋一人操辦,給子孫留下巨大的舒緩空間。

雖然早就知道長子朱標性格柔弱,但是傳統思維讓朱元璋堅定立嫡長子的原則毫不動搖。為了把這個資質平庸的長子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朱元璋可謂煞費苦心。在朱元璋的眼裡,凡是有可能阻礙朱標前路的“刺”自己必須都要親自拔掉,以此達到“一勞永逸”。

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皇明祖訓

他的《皇明祖訓》絮絮叨叨,反覆強調如何要守成,細化到子孫的日常規範。概括起來,朱元璋的精神遺產主要是強調子孫們必須時刻檢點自己生活和思想建設,時刻保持警惕,確保絕對安全。他反覆給子孫們講警衛安全、講後宮秩序,講防備宦官等等,在朱氏家族,他一直以仁慈、不放心的形象出現在他的子孫面前。

他在《皇明祖訓》中說:“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餘年,親理天下庶務,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他能夠從一窮二白走上帝座靠的不是什麼天賦,而是靠四十多年的世事歷練。然而宮廷對於後人來講絕非是成長的有利環境,這些後人們也無法選擇他們的生於深宮長於富人之手,朱元璋的宏觀設計是,通過他的閱歷推動的這套《皇明祖訓》就是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後人的無知而造成的危害。“凡古帝王以天下為憂者,唯創業之君,中興之主,及守成賢君能之。其尋常之君,將以天下為樂,則國亡自此始。”

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朱元璋書法

在祖訓的前部,朱元璋就講到了安全第一:“為了安全起見,你們和親信大臣們商量機密時,帶刀護衛只許離你們十丈遠。”​“每天晚上,都要警醒。沒事聽聽城中動靜,也可以到院子裡,看看天氣星象,有沒有什麼災難的徵兆。”此外,他事無鉅細地囑咐後人:“當了皇帝住在宮中,每天要早起晚睡,酒要少飲,飯要按時吃!午後不許吃的太飽,如果外出可以不受此條限制。”這套看家法寶朱元璋六年之內改了七次,可見用心之苦。為此他講這部大明家法提高到最高等級,並警告說:“凡我子孫欽承朕命,無作聰明,亂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除了大談治理大明各級官員外,朱元璋要求今後繼位的子孫必須檢點自己的道德和生活作風“凡平日持身之道,無優伶近狎之失,無酣歌夜飲之歡,正宮無自縱之權,妃嬪無寵恣之專幸。朕以乾清宮為正寢,后妃宮苑各有其所。”

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朱元璋影視形象

他甚至希望自己的一生提前把整個帝國的無限事業全部打理好,規範好,只要後人嚴格遵守,便能實現長治久安。對太子朱標的培養可謂煞費苦心,給他選拔最好的老師,並且親身示範如何創業、守業,朱元璋甚至刻意設置一些磨難給朱標,希望他能在磨礪中成長。很早時期,就鍛鍊太子處理政務:“令自今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示,以練習國政”《興宗孝康皇帝傳》與此同時,朱元璋對接班人提出四個基本原則:“惟仁不失於疏暴,惟明不惑於邪佞,惟勤不溺於安逸,惟斷不牽於文法。”並勉勵他說:“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於諸事務惟恐毫髮失當,以負上天付託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爾所親見。爾能體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興宗孝康皇帝傳》

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朱元璋畫像

​與此同時,他加大對其他皇子的分封制度設計,告訴他們千萬不要覬覦皇位,甚至用哄小孩的語言對他們說:“你們的日子比天子要好過的多,要安於自己的地位“,覺得不夠,又進一步引申說:凡自古親王居國,其樂甚於天子。何以見之,冠服宮室車馬儀仗亞於天子,而自奉豐厚,政務亦簡……”朱元璋從享受和安逸的角度闡發了做王侯比做皇帝舒服的理論,看似有理,然而從權利和慾望人性的深層解讀來看,他的解釋多麼的經不住推敲,甚至作為皇帝的他,這樣解釋皇帝這個職業自己都感到自欺欺人。於是不得不再次舉出一些警告性的話來說:“凡古王侯,妄窺大位者,無不自取滅亡。”最後骨肉相爭,外人有隙可乘導致本家族被連根拔起的慘痛教訓。

或許,在身後出現的燕王奪權的事件,他已經有了充分的預見,只不過是不肯承認罷了。對於這種制度安排,稍有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看出朱元璋的錯誤設計,是一種嚴重的倒退。強藩鎮必然挑戰中央權威,平遙縣訓導葉伯巨的看法十分典型,在洪武九年(1376)上書朱元璋指出“分封太侈”:“臣恐數年之後,尾大不掉,然則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極矣。議者曰,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雖廣,立法雖侈,豈有抗衡之理?臣竊以為不然。何不現於漢、晉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孫也,七國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孫也,一削其地,則遽構兵西向。晉之諸王,皆武帝親子孫也,易世之後,迭相攻伐,遂成劉、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朱元璋一生最重要的《皇明祖訓》為何在身後不久便被推翻

建文帝畫像

葉伯巨的諫言可謂一言中的,歷史上的分封制度導致危害極大,然而朱元璋卻惱羞大怒,認為這是離間骨肉親情,要親手射殺葉伯巨,後經群臣勸阻,才沒親自動手,最終葉伯巨因此死在獄中。

朱元璋何嘗不知道這種設計的無奈,然而這份家業只能這樣交,農民思維一生的朱元璋,始終沒能跳躍出傳統分家式的思維。他比誰都知道分封的弊端,然而站在手心手背都是肉上思考帝國政治,再英明偉大的政治家也會被血脈親情所幹擾,朱元璋大而言之是進行國家體制改革,小而言之就是一個農民給兒孫們平分家業,再選出一個大掌櫃而已。然而天算不如人算,洪武二十五年(1392)被朱元璋苦心培育的接班人朱標因病猝然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那一年朱元璋六十五歲,老淚縱橫後,他依舊堅持既定接班人制度,拋棄所有從年齡、閱歷、能力都有很大優勢的兒子們,去選任朱標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也恰恰因此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導致了叔叔輩的王權與朱允炆皇權的利益衝突,由此導致燕王朱棣造反,短短時間就推翻了朱元璋的既定方針和制度設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